張 延
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高職院校是向社會輸送技術型人才的主要場所。經濟法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成,其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該課程內容多較為枯燥,且學生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因此,學生容易表現出學習興趣不足、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大數據思維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均可改善上述狀況。因此,分析大數據思維下高職經濟法常態化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就高職經濟法課程而言,翻轉課堂的應用優勢在于:其可削弱經濟法課程內容的枯燥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效維持學生對企業法、合同法等經濟法教學內容的興趣。除了上述優勢外,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自行掌握學習進度[1],且這種方法更加契合大數據思維的要求,其可顯著改善高職院校經濟法的教學效果,持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這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大數據思維下高職經濟法常態化翻轉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和研究:
設計教學目標是決定高職院院校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確定經濟法課程教學目標時,應分別從學生能力培養及知識學習兩方面,綜合考量教學目標的設置,以便利用教學目標,提高經濟法教學的價值。
以經濟法課程中的勞動合同簽訂部分為例,高職院校教師可將其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翻轉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勞動合同的內容構成、易構成違法的要點等;培養學生鑒別勞動合同是否合法的能力及利用經濟法相關知識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能力等。
大數據思維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能夠利用既往經濟法教學相關數據,合理確定教學內容。在基于翻轉課堂的經濟法教學過程中,高職教師應及時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獲取學生對經濟法微視頻的點擊率、在線試題使用頻率等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通過數據分析,判斷學生感興趣的經濟法微視頻,并結合既往教學經驗及學生的課堂反饋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最后將所得經濟法微視頻內容(教學內容選擇方法、組合方式等)作為參照,調整經濟法微視頻的制作方法。
為了實現經濟法翻轉課堂的常態化教學,教師還需要充分參考高職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能力等信息,調整經濟法微視頻中的課前導入、新舊知識點的銜接方法等,以確保經濟法微視頻可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高職經濟法常態化翻轉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適應能力。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教師可通過在線指導、在線溝通等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具體而言,可行方法如下:第一,根據經濟法微視頻內容難度設置適宜獎勵。為自學效果良好、順利完成課后習題的學生提供適當的獎勵(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第二,小組合作形式。獨立學習對學生自律性、學習能力及經濟法基礎的要求較高,對此,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初期階段,高職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自由組合形式,開展小組合作自學模式,以幫助學生解決其在獨立自學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同時培養其團隊合作能力及自學能力[2]。上述方法均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職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的常態化鞏固與大數據思維密不可分。為了提高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教師可充分發揮其大數據思維意識,做好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的常態化鞏固工作。
例如,教師可將學生的經濟法微視頻點擊率、課后習題使用率、學生成績等關鍵性信息整合至一起,建立完整的經濟法數據庫。教師自行設定數據分析間隔,如按照每月1次的頻率,定期對近期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判斷當期學生成績、微視頻利用率等數據與其他時段的差異。如存在差異,則進一步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根據原因分析結果制定相關應對措施,并將其落實到后續翻轉課堂教學中,以實現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的常態化。
綜上所述,于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學中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實現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的常態化,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師可充分利用大數據思維的優勢,對經濟法課程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整合,使得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規范,且有跡可循。此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定期調整教學方案,以促進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