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鄉林
蝶變,重生也。
蠶多辛勞,應時而生。歷經寂寞蟄伏,嘗遍掙扎苦痛,最終破繭而出,成就姽婳愿景……很多昆蟲,正如桑蠶這樣,從丑陋的毛毛蟲開始,不斷抽絲作繭、蟄伏蛹化,經四重蛻變而后羽化成蝶,達至重生之變。
當強國復興的時針指向新時代,我們這支大國軍隊,激揚著90年的豪邁自信,朝著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砥礪奮進,實現政治生態重塑、組織形態重塑、力量體系重塑、作風形象重塑。大局之下,一份叫做《前衛文學》的軍事文藝刊物,一路追隨隊伍,正在蝶變。
一切蝶變,皆為成長。早在20世紀60年代,這份乳名叫《連隊文藝》《前衛文藝》的出版物,就在廣大部隊指戰員中傳看。所刊《高山下的花環》,曾經洛陽紙貴。1996年10月,從國家新聞出版署獲批刊號,正式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2011年以來,進行全新改版,上線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輿論場正面發聲。同時,依托全軍政工網開設前衛文學網站,連通全軍各個班排、哨所。五秩春秋,半生芳華。為閱讀者而變的“前衛文學”,現已出落成雜糅多種傳播業態的融媒體平臺。
一切風景,皆為遠方。蝶變,是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不僅要志存高遠、孜孜以求,還要意志堅定、心如磐石,耐得住寂寞清苦,經得起風雨洗禮。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的,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從業者必須有靈魂,否則就會六神無主、失魂落魄,在唯市場化、泛娛樂化、貴族化、空洞化的風潮中迷失自我。《前衛文學》堅守姓軍為兵本分,恪守“文學前衛、家國情懷”宗旨定位,堅持“高格調、揚正氣,文風實、接地氣,有情懷、提士氣”辦刊風格,通過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生動而又深刻地反映人民軍隊的多彩生活和主流意識,成為“軍人軍屬的心靈筆記,退役老兵的軍旅記憶,熱心軍迷的尋夢之旅,文學前衛的精神領地”。
一切守望,皆為夢想。人類文明史是一部社會發展史,也是一部戰爭史。在烽火硝煙中孕育而生的軍事文藝,歷來是一個民族文明中最剛強的音符。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流變,連綿不絕的正是中華文化基因,是激昂其中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的英雄大義,是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是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正是有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才歷經劫難而生生不息。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鍛造世界一流軍隊,軍事文藝必須當好擂鼓手、擎旗者、劇中人,以生動具體地、歷史地、創造性地、美學地、藝術地創造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這個風云激蕩的世界貢獻獨到的聲響、色彩、詩意和力量。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重煥軍事文藝形象威力,擁抱藝術理想但不弛于空想,發時代之先聲而不騖于虛聲,為強國強軍、民族復興注入鐵血陽剛,塑造中國心、民族魂、強軍志。這,便是我們守望、蝶變的全部理由,是我們新時代新征程的奮斗目標。
蝶變,是為了一個全新的開始。世界上沒有完美,完美是用來追求的。我們不說再見,只需道聲謝謝。謝謝有你,一路相伴。惟愿歷盡千帆,依然翩翩少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