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內容摘要:中國固有的傳統隱喻修辭觀念,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與西方話語體系孕育的隱喻觀念存在交錯共存的現狀,造成研究及理解上不必要的障礙,其表現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實際,隱喻使用范圍廣泛,而其概念也應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關鍵詞:隱喻 修辭 現代
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轉型,國內的學術發展與國際融合日趨活躍,在七十年代歐美語言學界“隱喻熱”的波及下,國內學者對隱喻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乃至在九十年代形成一個隱喻研究的高潮,至今仍然風起云涌,不但研究水平不斷提升,而且研究內容日趨深入,從本體研究到應用型研究都有相當可觀的、有份量的成果出現,為國際隱喻研究貢獻了中國學者應有的學術智慧和學術力量。由于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學術發展迥異于以往,帶有明顯的現代學術特色,無論是學術研究的規模還是質量都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而本文所探究的也正是這一時期我國學者在對隱喻這一概念的探究上所體現出來的學術創新,因此,在學界還沒有對這一歷史時期賦予它以新的稱謂之前,本文還是參照一些學者的說法,姑且以“新時期”標目。
對于“隱喻”一詞,中國的研究者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它是我國固有的文學表達方式。在上古時期的《詩經》之中已經使用了“比”的藝術手法;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如《孟子》、《荀子》、《墨子》等;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全面論述了隱喻的定義、特征、分類和功能[1];南宋陳骙的我國首部修辭學專著《文則》中,把“取喻之法”總結為十種,其中即明確標有“隱喻”一種。宋元以降,文學作品中的比喻就更司空見慣了。在一般的修辭學著作中,“隱喻”也往往被看作是“比喻”手法的一種,等同于“暗喻”。但是,隨著人們對隱喻研究的深入,隱喻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修辭,而是與語言學、認知科學、文化哲學甚至心理學等學科相融合的一種表達方式、思維習慣,或藝術風格。對它的理解,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
二
“隱喻”作為一種文學表達方式,最主要的使用領域在文學文本,因此傳統觀念中,隱喻一直被視為一種文學修辭手法。這種觀點長期以來并沒有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勢,而是作為一種靜態知識被人們傳播和接收,呈現出一定的封閉性,相對于迅猛發展的現代“隱喻學”研究明顯表現出知識的固化,而沒有任何與其它學科或知識領域交軌的跡象。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一般修辭學著作時這樣描述說,“一些講修辭的書……在近于敷衍似的稍微講講修辭原理之后,就把幾十個修辭格一字擺開,作為讀者學習的對象”[2]。呂叔湘先生所說的是當時比較普遍的情況,一般的修辭書主要是介紹修辭學習的相關知識,尤其是注重對辭格的介紹,總結歸納出比喻的各種修辭格式,形成固定搭配,甚至對常見喻詞也予以羅列囊括。這一時期比喻的概念可以比較典型的概括為:“比喻,又叫譬喻,俗稱打比方,就是根據聯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點,用另一個事物來描繪所要表現的事物?!盵3]而暗喻的概念則是“字面上不說是在打比方,而是當作實有其事來表現。常用‘是、‘變為、‘變成一類比喻詞來聯系本體和喻體”[4]。大多數的修辭學著作或語言學著作對比喻及其分類的描述,與此大同小異。
出現這樣大面積雷同的原因所來有自。早在1932年,著名的修辭學家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所列38種辭格中區分了“譬喻”所包含的類型,即是明喻、隱喻、借喻三類[5]。但這一說法也并非沒有不同聲音。如朱自清在《詩言志辨》中即指出譬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象征[6]。
對于當時的修辭著作的這一現狀,有研究者指出“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國內以系統的認知語言學為視角研究隱喻的歷史是非常短暫的,因為國內關于隱喻的研究始終是與‘比喻的研究結合在一起的?!盵7]國外的認知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起步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認知體驗為其哲學基礎,它的研究領域已經觸及到了思維層面,這與單純的語言修辭自然有著明顯的不同。
但是傳統修辭學所解釋的比喻規律卻與認知語言學所提出的“隱喻”概念有密切聯系。在傳統修辭學視角下,隱喻是與“明喻”、“借喻”并舉的喻格,其構成包括本體、喻體與喻詞[8]。這與西方的隱喻研究不謀而合。
三
在現階段,對隱喻的研究視角是多維的,而影響最大的是認知語言學視角。隨著認知領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并且,由于認知學科的巨大影響,隱喻的概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比較典型地體現在類型上,隱喻的范圍擴大了。戴衛平《詞匯隱喻研究》中認為,隱喻包括了“提喻、明喻、諷喻、引喻、換喻、擬人或稱為活喻、夸張或稱為夸喻、擬聲或稱為聲喻”,“借代也稱為換喻”、“移就也稱為轉喻”、“曲言也稱謙喻”,并認為委婉、迂回、換稱、通感、仿擬、拈連這五種修辭格“如作深入考慮,也與隱喻有關”[9]。這樣,納入隱喻系統的辭格竟達17種之多,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像這樣名目繁復的喻格,并非這本書所獨有,還有一些命名奇特的喻格,如趙毅《縮喻探微》(修辭學習,1994.3)、田國華《較喻及其分類》(鹽城教育學院學報,1995.2)、壽詠遜《頂喻的特征分析》(語文應用與研究,1997.2)等,基本也都屬于隱喻的范疇。對于這一現象,有研究者指出:“隱喻同其他修辭格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修辭家族,各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即‘隱喻性。[10]”
傳統修辭觀念在新時期形成了概念混亂的情況。比如“轉喻”,在戴衛平的《詞匯隱喻研究》中,認為“移就也稱轉喻。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本體)移動來修飾乙事物(喻體),通常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于物。移就就是把屬于甲范疇的修飾語移來修飾屬于乙范疇的事物。這是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中關系隱喻的典型特征,把一個詞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因此被稱為‘轉喻。”[11]而張光明的《認知隱喻翻譯研究》則認為:“轉喻重在取代,用一事物的名稱取代另一事物,其構成的基礎在于這兩個事物之間存在常規共存的關系。無論是局部與整體、特定與普通,還是具體與抽象、原因與結果以及工具與工具使用者,等等,兩者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相互聯系,不管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會給人的心理造成空間上或時間上的一種“鄰近”感,從而引起聯想思維活動。所以說,轉喻基于常規共存的由此及彼的鄰接聯想,喻類辭格基于相似聯想?!盵12]這里,從張光明介紹的特征來看,說的顯然是借代,他把借代稱為轉喻,這和戴衛平稱“移就”為轉喻大不相同。endprint
再如隱喻與轉喻的關系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轉喻是隱喻的一種,如王寅認為:“當今廣義的隱喻范圍十分寬泛,包括明喻、轉喻、提喻、引喻等。”[13]而上文中戴衛平的著作則是納入隱喻之下的,謝之君也認為“從基本概念隱喻的角度分析,擬人、換喻等辭格不過是概念隱喻的不同類型”[14],同樣把換喻歸屬于隱喻之下。此類的看法還有不少,這給隱喻和轉喻概念的理解造成了混亂。究其原因,恐怕與中西方對“metap-hor”的理解不同以及漢語對譯的差異所致。胡亞敏主編的《西方文論關鍵詞與當代中國》一書中說,隨著西方的隱喻概念譯介到中國,“現代漢語修辭意義上的隱喻自此涵蓋了原本與之并列的明喻、暗喻、奇喻、轉喻、通感乃至象征等概念?!盵15]這似乎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解釋兩者之間不同的原因在于,隱喻概念在傳入中國的環節中出了問題。事實上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諸多受西方認知語言學影響的論著仍并舉“隱喻”與“轉喻”,把兩者視同平級關系。如高原的《古典詩歌中隱喻與轉喻的互動》在《緒論》中分別論述了兩者認知特點的不同,甚至說“轉喻甚至比隱喻更普遍”[16],似乎是要把兩者之間的包含關系倒過來了。這種混亂局面,給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這樣的混亂在隱喻與暗喻的關系上也有體現。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兩者含義相同。有的研究者認為二者涵義相同,“暗喻也叫隱喻,是各種語言普遍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段。暗喻是根據事物或現象在某些方面的類似性、共同性,用表達另外事物的詞語來表達該事物或現象,通過這些詞語反映出兩事物相似之處”[17]。即是從修辭學的角度,把兩者等同于同一事物。此類修辭學視野下的隱喻觀念是一大類型,如仲掌生認為“隱喻是形象化的語言,是比喻中最普通的一種”[18]。與之對舉的有“明喻”,兩者的區別是兩者使用的比喻詞不同,明喻一般使用“好像”、“如同”;隱喻則使用“是”、“成了”等。二是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如何曉琪指出:“較準確的說法應是,隱喻是一種把某一名稱或屬性賦予另一事物的辭格,其含義不能照字面解釋?!盵19]三是認為隱喻的含義大于明喻,如張利生指出:“metaphor一詞在漢語中譯作‘暗喻或‘隱喻,事實上,它比漢語辭格‘暗喻的范圍要廣得多,涉及漢語中‘暗喻、‘借喻、‘比擬、‘轉類、‘移就等修辭方式?!瓕涤鞣譃槭鲋^性和修飾性兩大類型。述謂性暗喻包括‘主-系-表和‘主-謂-賓兩種結構;修飾性暗喻包括‘喻體-本體修飾和‘轉移修飾型兩種結構?!盵20]
出現以上對概念的探究,體現了可貴的學術努力,表明研究者對隱喻深入拓展的學術興趣。
在眾多隱喻概念中,郭琳則給了我們一個更為全面的定義,他說:“最后,或許可以試著對隱喻概念作一種多維的界說,盡管這種界說仍然需要有所限制。首先,文學批評意義上的隱喻是一種基于關聯性想象的思維方式;其次,在文學和話語的意義上,隱喻是一種修辭方式;最后,隱喻是我們與客觀世界產生關聯的途徑,是一種對人類思維之本質的表述形態。隱喻使我們認識到思維是一種從已知向未知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意義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以隱喻的方式把握人類在文學藝術中所創造出的審美層次的意義,而且以隱喻的方式去把握自身的思維與語言”。[21]
如此紛雜的隱喻概念,對研究者來說,去取成了一個大問題。關于“隱喻”概念界定,可以預見的是仍將繼續下去,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沒有得出那個我們期待的完美結論之前,我們的一切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可能都是在做某種準備。也許我們可以參照戴維·E·庫珀的建議:“如果一個預備性的討論都必須等待這些爭論的判決,那么我們的討論將難以為繼。因此,我將暫時采取一種自由主義的策略: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將自由地談論隱喻句子及其使用、隱喻詞語及其使用,以及隱喻概念、思想、圖像等內容?!盵22]這種開放的視野,對隱喻概念擺脫現代困境不失為一方有效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張沛《隱喻的生命》,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
[2]呂叔湘:《漢語修辭學·序》,載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卷首,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1頁.
[3][4][8]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頁、第283頁、第282頁.
[5]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9頁.
[6]朱自清:《詩言志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83頁.
[7]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
[9][11]戴衛平:《詞匯隱喻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2頁、第2頁.
[10]張沛:《隱喻的生命》,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頁.
[12]張光明:《認知隱喻翻譯研究》,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頁.
[13]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頁.
[14]謝之君編著:《隱喻認知功能探索》,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頁.
[15][21]胡亞敏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與當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頁、第323頁.
[16]高原:《古典詩歌中隱喻與轉喻的互動》,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參見第8頁.
[17]孫淑惠:《俄語隱喻淺談》,《外語學刊》1980年第3期,第15-53頁。
[18]仲掌生:《英語隱喻探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5年第4期,第1-8頁.
[19]何曉琪:《隱喻隱喻同明喻的區別》,《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年第6期,第13-16頁.
[20]張利生:《淺談metaphor的結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1年第6期,第15-16頁.
[22][英]戴維·E·庫珀(David E. Cooper):《隱喻》,郭貴春,安軍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007年版,第5-6頁.
(作者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