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五四時代婚戀觀跨文化視野評判

2018-01-22 21:42:35呂澤龍陶鑫鑫
文學教育 2018年1期

呂澤龍+陶鑫鑫

內容摘要:五四時代,新一代知識分子帶著成為社會變革決定性力量的要求,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在這一特殊語境下,魯迅的小說《傷逝》對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著批判性的繼承。本文探究《傷逝》所體現出的五四退潮時知識青年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借此剖析五四時代的個性解放與追求,以發掘當時女性意識及婚戀觀的新變化,從而在大時代背景上對五四時代知識分子的婚戀觀做一跨文化視野的評判。

關鍵詞:魯迅 易卜生 五四時代 婚戀觀

1917年發生的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新一代知識分子帶著成為社會變革決定性力量的要求,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新青年們的力量在社會變動中得以凸顯,他們走出傳統文化束縛,追求個性解放,人格獨立。

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體現了對自由人格的理性思考,成為當時青年廣泛探討的對象,以至全社會形成了“易卜生熱”。易卜生的戲劇作品《玩偶之家》也因關注女性解放問題,而成為人們廣泛關注、討論的重心。

《玩偶之家》:獨立與覺醒

易卜生是19世紀挪威偉大的戲劇家,他早期創作浪漫主義的作品,而影響力最大的是受英法現實主義和市民劇運動影響創作的一批“社會問題劇”。這些劇作關注社會現實,探索人的命運和價值,批評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宗教以至道德體系。創作于1879年的《玩偶之家》是他“社會問題劇”的代表。全劇圍繞著“冒名借債”所引發的沖突展開,以家庭為背景,反映了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諸多矛盾。

在個人層面,易卜生采取“對照法”,即運用人物之間關系的對照,以豐富人物內涵,增強戲劇沖突。如,在娜拉與林丹太太的對照中,他們都因家庭犧牲自己,但娜拉始終有一種擔當的意識,這樣就凸顯了娜拉覺醒乃至出走的價值。在娜拉與柯洛克斯泰的對照中,雖然同樣偽造了書契,應受法律的制裁,但是他們的動機卻不相同,娜拉是無心之失,而且敢于承擔責任,甚至甘愿以死相抵。柯洛克斯泰卻不然。作品在對比中表現了娜拉對社會道德以及法律合理性的思考,既體現她善良勇敢的秉性,又凸顯了其作為覺醒女性的自我責任意識。

而在更深層次的家庭關系對照中,作為夫妻的海爾茂與娜拉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也構成了他們之間更深層次的矛盾,從而引發讀者對全劇更深層面的思考。

就性格而言,娜拉是一位單純、活潑、善良的女子。在朋友中她是知心好友,幫助寂寞孤獨的阮克醫生、落魄無助的林丹太太;在家庭中她是賢妻良母,為家庭生計出謀劃策,使丈夫和孩子們幸福快樂。關鍵時刻她又能獨當一面,當丈夫患病、父親垂危時,能夠挺身而出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暗地里向人借款,及時拯救患病的丈夫并保全丈夫的自尊心,自己默默承擔著還款的重擔長達七年之久,而當“冒名借債”的危機爆發,她又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譽來保護丈夫。相較之下,海爾茂則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討厭林丹太太的啰嗦,認為阮克醫生不過是他家庭生活的附庸、點綴。他表面上為人正派,實際卻是追求名譽的利己主義者,一旦事情有損于他,便開始畏縮、逃避甚至推卸責任。在家庭中,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大男子主義者,用男權思想圈禁了娜拉,幾乎不允許娜拉有自己的意志、獨立的人格。夫妻發生矛盾以后,他更以衛道士的形象維護著資本主義制度下一些不合理的倫理、宗教和法律,并以此限制娜拉。

這樣的個性終于在“冒名借債”的危機中爆發。當海爾茂得知娜拉冒名借貸會影響他的名譽時,他暴跳如雷,大肆辱罵。而當情勢轉危為安后,他則喜出望外,態度逆轉。這說明他對妻子的感情完全是以自己個人利益的得失為轉移的。他對娜拉的愛情完全以保障個人利益為前提,因為一旦危及個人利益,他就本能地開始辱罵、打擊。

戲劇結尾,娜拉終于醒悟。她從開始時的盲目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到后來“冒名貸款”事發后的煩亂與幻想,直至幻想最終破滅,提出“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1]259的女性獨立宣言,娜拉完成了一個女性的全部自覺。

安于“玩偶式”的家庭生活與要求平等對話、維護獨立尊嚴,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娜拉的醒悟,體現了她的自我覺醒意識,反映了她勇于打破家庭束縛,爭得自由獨立人格的強烈愿望。

在19世紀以男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之中,一個小小的“玩偶之家”只是冰山一角,娜拉以個人的獨立與覺醒,向男權主義的虛偽和自私提出挑戰,也向維護其合理性的社會倫理、法律、宗教提出質疑。她提出“要把宗教問題仔細想一想”、“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確的”、“究竟是社會正確,還是我正確”[1]259-260等思考,顯示了精神覺醒的堅決態度和女性解放的要求。這一思考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男權社會中極具批判性,具有鮮明的進步意義。

然而,總起來看,易卜生是將個人覺醒、倫理道德作為探討“普遍的人性問題”[2]117的出發點的,他雖然提出了問題,但并沒有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沒有回答娜拉覺醒之后的走向問題。家的大門“砰”地打開,繼而“砰”地關上,態度很決絕,行動也很痛快,但是,走出家門的娜拉,要走向哪里呢?天黑了怎么辦?下雨了怎么辦?衣服單薄怎么辦?她去哪里過夜?……許多懸而未決的現實問題,讓人們提心吊膽,也給了讀者、觀眾更深的思考空間。

《傷逝》:反思與回應

魯迅是最早推介易卜生的中國作家。早在易卜生逝世后的第二年,即1907年,魯迅在創作《摩羅詩力說》時就提到了易卜生,說他“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3]81,贊揚他關心社會現實、憤世嫉俗的精神,并且多次稱贊易卜生關注個性價值尊嚴的傾向,而這種傾向正與魯迅后來提出的“立人”思想不謀而合。然而當時正處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風雨如磐的社會環境使先驅者的呼聲如石沉大海,應者寥寥。

1923年5月5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學生演出了《娜拉》(即《玩偶之家》),魯迅于這一年的12月26日在該校做演講,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樣”的命題,并且給出答案:“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4]166,因為“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4]168。魯迅對娜拉近乎戲劇性的“覺醒”抱有批判性思考,他懷疑這具自由意味的離家出走的實際價值與持久性。他認為,在尚未徹底擺脫封建舊倫理道德社會的社會中,女性難以取得獨立的經濟權的和社會勢力,因此仍舊難以擺脫親權與夫權的限制,而要突破這些制約都要先從解決經濟權著手,持久斗爭之后再想些別的辦法。endprint

1925年,魯迅創作了唯一一部反映新知識分子婚戀問題的小說《傷逝》。小說中,敘述者涓生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他同子君因新知識、新理想而相互吸引,攜手沖出封建家庭束縛,成立了新家庭的過程。然而,因家庭生活的逐漸平淡與家庭唯一經濟支柱涓生的失業,愛情與理想失去了經濟支持,轉入了生活的瑣屑與生計的憂慮,最終出走的新青年們在強大的社會現實面前暴露出軟弱的缺點,推諉、逃避,直至拋棄,只得回到原先的舊秩序中,被空虛、死亡吞噬,而懺悔與反省。

《傷逝》選取了涓生作為敘述者,以手記的形式展開,便于展開與剖析心理意識,讀者也便于進入涓生的復雜精神世界。手記體現的價值判斷與情感體驗是男性化的,在這樣的追憶與反思之下,構成“男性凝視/女性被凝視”的獨特模式,對女性的理解和愛情闡釋也建立在此種意義上。小說展現了敘事主人公涓生對過去的追憶,追憶的重點落在起伏變化的情感上,包括涓生從愛情高潮到低谷的情感體驗。女主人公子君是被動、失語的。涓生的悔恨只是出于自己的立場,不徹底而懷有私心。

在沖破社會阻力開始同居后不久,涓生以為“似乎對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了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隔膜了。”[5]118從涓生的視角來看,他的隔膜產生于新家庭的穩定和真正的了解,他感覺到子君是滿足于新家庭生活的,了解到子君因這樣穩定的生活而活潑起來漸漸發胖,看到子君的功業完全在家庭的瑣事而忘卻了理想,而這樣的了解使他向往改變的內心產生了厭倦。他不滿足于日常生活的瑣屑,發出了“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5]118的慨嘆,這種慨嘆雖不無一定道理,卻也暴露了涓生不滿于平靜生活、安穩愛情的取向。涓生向往的是富于戰斗和理想的詩意生活,諸如豪杰、投機家、偷兒等的幻想。在他看來,家庭生活帶給他的只有瑣碎和束縛。因此他開始逃避,認為子君是他的負累,覺得他們的愛情是盲目的,并且自私地以為這樣的盲目愛情使他犧牲了全盤人生要義。

情感的發展顯示出涓生已經不再愛子君,他在潛意識中排斥著子君,將生活的壓力完全推諉給子君,以為自己如果沒有與子君同居,選擇還很多,因此“稱揚諾拉的果決”[5]126,刻毒的想讓子君主動離開甚至死去。子君走后,涓生曾是不無快意的,而他所謂的“悔恨和悲哀”,只是因為基于自身寂寞空虛的考慮,想到自己“用真實去換來的虛空的存在”[5]132,只是沒有擔起虛偽重擔的勇氣。也就是說,涓生自以為不應將不愛的真實說給子君,而并非是真正反省自身因在情感上拋棄了子君而導致她死去。

在男性敘事視角中,魯迅作為隱性敘述者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在剖析中,我們看到涓生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厭倦安定瑣碎的家庭生活,面對生活壓力時又軟弱和推諉。

在結構的安排上,小說敘述者在敘事地點上經歷著一種荒謬的人生循環:“會館——吉兆胡同——會館”,在情感上則體現為是“憧憬——失落——空虛”。而此種結構本身正凸顯了新知識青年們人生困惑的主題。

五四時期的青年在沒有真正認識社會現實之時,就忽而接受了潮水般涌入的新思想,他們缺乏真正的生活歷練,無法從新思想中辨別是非,急于模仿。他們同時缺乏對理想的真正踐行能力,往往是還未真正考慮成熟,便不顧一切的與過往決裂,也因此走上了“不是墮落,就是回來”的人生循環之路。在魯迅看來,這樣的人生循環是十分可悲的。小說《孤獨者》中魏連殳,經歷躬行著自己先前所反對的一切的墮落,《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像蒼蠅一般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的人生循環,都是魯迅所不愿見到的。“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5]124這是涓生在愛情面臨危機時的冷靜思考。新文化運動雖對封建禮教有所撼動,但社會還未曾經過徹底變革。廣大群眾依然生活在苦難之中,就連涓生子君這樣的新興知識分子,生活也是沒有保障的。他們起初還一道在無言中鼓勵,“看見從新萌芽起來的將來的希望”,[5]121但接踵而來的生活困頓、精神苦悶,使他們寸步難行。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愛情固然可貴,但忍饑挨餓、寒冬臘月屋子里連爐火也生不起的愛情生活,也免不了苦澀的味兒。

魯迅通過這樣特別的模式展現著青年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青年男女雖然對新事物有所了解、有所向往,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家庭專制,卻缺乏真正行動的“韌性”。

從女性經濟權角度來看,女主人公子君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沒有社會工作,只得將自身價值依附于家庭,“子君的功業,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5]111-112生活的瑣事束縛她只得關心柴米油鹽的生計,而毫無關心理想和更新愛情余力,使得她雖然從舊家庭中逃出,卻被新家庭束縛,成為新家庭的犧牲品。

子君的立場從起初就是懵懂的,她是受到涓生的啟發而產生新思想的。她發出了與舊家庭決裂呼喚:“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5]115這與娜拉“首先我是一個人”[1]259相呼應,是那個時代女性解放的最強音。然而,當落入具體的家庭生活后,她似乎忘卻了理想,或者說,因生活的瑣碎和壓迫而無力于理想,在涓生看來“近來實在變得很怯懦了”[5]120。可見她的“韌性”斗志的喪失。她忘卻了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也沒有過多關心涓生的生計謀劃和家庭未來決策。如此,子君的斗爭也是缺乏韌性的。

置于社會解放的大環境考量,在改革尚未徹底的社會環境中,個人自由的束縛就更為明顯了。涓生本是局里負責抄寫的小職員,局里工作單調乏味,束縛固然不少,工資也不富厚,算不得自由。然而,由于涓生自由戀愛被“雪花膏”在局長處告發,他失業了。涓生過去始終依賴舊體制謀生,一旦失去了謀生手段,對他而言就是失去了穩定的經濟來源,反陷入了更深的不自由。于是,沒有社會解放作為基礎的個人解放的意義也因此消解,變成了人們探索、譏笑、輕蔑的對象,成為“看客”們鑒賞的材料。

魯迅對于舊有社會現實并非悲觀,而是用別樣的方法讓青年們意識到現實道路的艱辛。《傷逝》中,涓生面臨著“虛偽與真實”的選擇難題,在這樣的難題中“虛偽與絕望不僅是一種外部的情境,而且就是主人公自身;他的任何選擇因而都是‘虛空與‘絕望的。這種‘虛空與‘絕望是內在于人的無可逃脫的道德責任或犯罪感。”[6]311關于人自身存在的困惑是緊緊圍繞著五四時代青年們周圍的,在現實人生面前,他們顯得無比焦慮與彷徨,而這樣的痛苦也表現在愛情婚戀之中,他們面臨愛情與家庭的惶惑,甚至從理想走向幻滅。空虛與痛苦固然切實存在,但魯迅正是要以“反抗絕望”的方式勸勉青年們在經歷過痛苦之后仍要“向著新的生路跨出去”[5]133,承擔起真實與說謊帶來的一切空虛和絕望,“默默地前行”[5]133。endprint

《傷逝》正是《玩偶之家》在中國的最好回應,魯迅通過“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7]246,在小說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給予極為豐富的內涵闡釋,使作品具有豐富的語言張力與思想內蘊。

“娜拉走后怎樣”問題的回答似乎比較悲觀,似乎與“五四式愛情”唱了反調,但是,這正是魯迅基于知識分子自身問題的審視和思考。與易卜生相似,魯迅重視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性尊嚴與價值,但他更關注在“砰”的一聲關門聲后,即女性與舊家庭決裂后,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他認識到了女性覺醒的價值,但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讓女性覺醒后獲得獨立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生活著,愛情才有所附麗。

從《玩偶之家》到《傷逝》:借鑒與超越

易卜生《玩偶之家》與魯迅的《傷逝》是兩部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的偉大作品。二者立足當時社會現實,分別提出自己的思考。魯迅對易卜生的戲劇采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他既同意易卜生對女性解放問題的一些主張,又不贊同女性以出走的方式解決問題。小說《傷逝》結合中國實際,以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反映了女性解放在“五四”時代語境下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易卜生看來解決問題的地方,魯迅看來卻恰恰是問題的開始。

就兩部作品的社會背景而言,易卜生所處的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里,女性的地位看似得到了提高,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放,她們仍依附于家庭,缺少獨立人格。《玩偶之家》所反映的矛盾主要圍繞娜拉與丈夫的沖突展開。娜拉的單純活潑以及對女性獨立人格的追求,與海爾茂的虛偽自私和對男權社會的維護,形成了激烈的沖突,他們的婚姻建立在不平等的關系之中,因此潛藏危機。易卜生通過《玩偶之家》對當時法律宗教、婚姻家庭等社會問題猛烈地抨擊,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人格獨立發出熱烈地呼喚,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也正因如此,該劇適應中國五四啟蒙主義的需求,啟發了五四時期中國大地上啟蒙者的深思。

在五四落潮期的二十年代,中國依處于傳統封建思想的籠罩中,家長制度下的包辦婚姻壟斷著中國的家庭,新式愛情受到舊社會倫理的排斥,這樣的社會環境極大地阻礙了女性的個性發展和婚姻自主。雖也有少數像子君、涓生這樣的知識分子敢于通過抗爭爭取婚姻自主,可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新青年們既被舊社會力量所排斥,又難以創造出新的生存環境,他們常常迷惘、彷徨乃至沉淪。魯迅的《傷逝》針對這一社會現實,對新青年們結合成的新式家庭提出反思。通過對他們人生困境的描繪及對社會現實的揭露反映問題。《傷逝》沒有明確的表現對新式的婚戀的態度,而敘述之中卻表露出細致的關照,向青年們揭示出生活的艱辛、愛情的不易,但也鼓勵他們“反抗絕望”,敢于承擔起選擇所面臨的空虛與絕望,繼續前行,而這樣的解答正是切中時代要害的。

人物塑造方面,兩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性格既相似又不相同。她們作為時代中少有的進步女性,為個性獨立爭取空間,呼喚富于啟蒙性質的個性解放宣言,是時代的先鋒。然而,娜拉雖然生活在資本主義家庭環境中,嬌生慣養,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啟蒙與覺醒有一定的生活歷練作為背景,她在夫妻生活中忍辱負重,私下承擔家庭的債務長達七年,通過自己對家庭的財務運作和抄寫工作償還,看似突然地“覺醒”也就有了依據。子君的愛情和思想卻有些懵懂和稚氣。她長期生活在父輩掌控的家庭之中,愛情和覺醒是以由涓生啟發且并不徹底理解的新思想作為前導的,于是,這樣的“覺醒”也就顯得有些突然了,她的啟蒙與覺醒也就容易變得缺乏韌性,最后終究面臨理想愛情的幻滅。

兩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對比也十分明顯。他們同是理想婚姻的主要扼殺者,軟弱、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真正面臨困境時首先想到自我保全,擺脫責任,將責任歸罪于女性。然而,由于敘事手法不同,戲劇沖突中海爾茂的大男子主義暴露無遺,是一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面孔。涓生在自我表白中的反省是克制的,因而呈現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面貌。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身份地位的差異,他們的本質立場也是不同的:海爾茂是19世紀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的愛情建立資產階級的倫理觀念之上,他維護著資產階級的家庭倫理、宗教和法律;涓生則是五四新青年的代表,他和子君同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反叛者。這樣,他們一個是維護者,一個是反叛者,他們的婚姻觀在舊有倫理道德的面前所采取的態度也就十分不同。

從創作思想的高度考量,兩部作品同是反抗舊制度與倫理的發難者,反映人們關心的問題,對女性投以極大關注,對女性解放道路積極地探索,強調了人精神面貌的改變對改造社會的巨大意義。作品同樣反對女性作為家庭的附庸沉溺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呼喚女性作為獨立主體,擁有獨立意志,走向更寬廣的社會生活。針對個性反抗的走向問題,兩部作品卻體現了它們因面臨的社會現實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易卜生強調的是人的個性解放,重視個人力量對社會環境的反抗,贊揚娜拉為爭取個人權利、人格獨立而做出的努力。一旦爭取到自由,也就獲得了勝利。而將視角轉移到處在集體主義盛行的中國社會時,魯迅對此作出的是批判性思考。他認為,空談平等自由的個性解放不能徹底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及社會基礎的反抗難有出路。因此,通過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悲劇,宣告了個性解放在當時環境的失敗,指出盲目采取個性反抗的危害與局限。由于對個性解放的觀點不同,兩位作家在實現女性獨立所應采取的方式問題上也存在著分歧。娜拉的斗爭是倫理的,反抗的是舊習俗,而非習俗產生的社會。相反,造成子君悲劇的主觀原因是青年們的空虛軟弱,社會原因是其沒有獨立的社會經濟地位。魯迅認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娜拉式出走”,既無法促進社會改良,也無法實現個人獨立,現存的社會制度如不改變,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只是一句空話。魯迅把改造人們思想與改造社會聯系了起來。因此可以說,《玩偶之家》關注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的精神覺醒與自由,而《傷逝》的最終指向卻是作為歷史中間物的五四新青年們在婚姻愛情等方面的生存困境。

魯迅從自身所處的時代與社會出發,看到擁有理想愛情的五四新青年與舊家庭毅然決裂的可能性,然而碰到實際困難,美好的愛情理想卻容易撞碎。他通過《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直指問題的根源,并通過《傷逝》這篇小說進行更加形象的闡釋。在《娜拉走后怎樣》中,魯迅肯定青年們渴求打破封建的束縛尋求變革的想法,而當先驅者在為這樣的覺醒喝彩時,他又更為深刻的提出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即夢醒后青年們何去何從問題,指出青年們面臨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4]166的現實矛盾。沒有真正的經濟權,只能使理想變成空想。魯迅提倡韌性的戰斗,堅持努力,以獲取經濟權利,最終謀求社會制度的徹底變革:“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完全是廢話”[4]170。他提倡女性不要走“娜拉式”的出走道路,而是用更劇烈地戰斗去爭取家庭里的男女平均分配和社會里的男女相等的勢力。可以說,所謂“傷逝”所“傷”,正是五四新青年所擁有的新理想、愛情和對新生活追求的幻滅。他們的愛情是新式的愛情,而黑暗的社會環境使得青年們的愛情無所附麗,雖有思想進步、愛情美好,但理想卻無生計的依托。小說反映的五四新青年家庭理想的破滅,正是所有現實問題綜合導致的結果。魯迅以高度的洞察力和概括力,回應了新青年們的愛情婚姻問題,從而使這部小說超越同時代同題材的作品,既形成對《玩偶之家》的強有力回應,又激發青年們對愛情婚姻問題做更為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自娜拉“走入”中國以后,由于她的個性解放精神與五四新青年們的內在要求相契合,使得娜拉的形象不斷在五四時代甚至更遠的時代闡釋和借鑒,“娜拉”走出了國門,走入了新的世界,她的一些特質也在不斷的書寫中得以表現和激活。“出走”成為一種表達與舊傳統決裂的意象,女性借此向舊道德秩序宣戰,并在文學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又一筆,比如胡適筆下的田亞梅、魯迅筆下的子君,以及郭沫若筆下的卓文君、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等等。她們或多或少地從“娜拉”出走中汲取力量,作家們也在借鑒與超越中表達著自己對時代的思考——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為一部“活”作品,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并且不斷成長。

從最早的《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對易卜生的推介,到《娜拉走后怎樣》對出走問題的回答,以及《傷逝》中結合時代環境所作的重新審視,魯迅對易卜生的創作及思想,給予了自己獨特與睿智的思考,極具現實意義與深遠價值。

參考文獻

[1]易卜生.玩偶之家[A].易卜生戲劇[C].潘家洵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易卜生.現實主義批判——易卜生在中國[M].陳惇,劉洪濤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3]魯迅.摩羅詩力說[A].魯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魯迅.娜拉走后怎樣[A].魯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魯迅.傷逝[A].魯迅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汪輝.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A].魯迅全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作者介紹:呂澤龍、陶鑫鑫,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2014級秘書學專業學生;本文通訊作者、項目指導老師: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金紅)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99在线观看|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h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亚洲欧美成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欧美午夜一区| 黄片在线永久|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jizz| 毛片免费网址|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日在线观看|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熟女AV| a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三级成人|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婷婷色中文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a亚洲天堂|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久草视频一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aaa国产一级毛片| 正在播放久久|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一级福利视频|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免费一极毛片|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