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文
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創立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當時徐福故里在贛榆金山得以發現和初步論證,這樣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考據意味的事件迅速引起了東亞各國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并由此揭開了當代徐福研究的序幕,為適應徐福文化研究的需要,贛榆縣成立了徐福研究會,后變更為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設立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作為東亞國家和地區間開展徐福文化學術交流的一個國際性的學術平臺。該論壇作為東亞徐福文化交流的最初的載體,以研究徐福其人其事,傳承徐福文化,促進東亞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宗旨,以徐福文化學術交流為表現形式,為東亞各國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論壇初創時期,適值中日韓三國官方和民間都渴望進一步密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時代大背景,在這樣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國際環境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迫切需要文化的交流作為輔助的手段,中日韓等東亞的國家和地區都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更快更好促成這一目標實現的文化的橋梁和紐帶,此時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設立,正好迎合了這樣的一個大的國際國內背景,猶如給一個想要睡覺的人送來一個枕頭。因此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是應運而生,順勢而為的一個必然的產物,從其誕生之日起便肩負了特殊的歷史重任,而且在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和將來還要去完成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隨著新世紀的誕生和“一帶一路”的提出,作為海上絲路開拓者的徐福及由東渡事件而產生的徐福文化對于拓展“一帶一路”經濟腹地,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的文化認同和融合有了更為積極的現實意義,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也被賦予了更新更高的歷史使命。2015年,中日韓三國徐福研究團體,各自整合國內的徐福文化資源,成立了國家層面上的學術團隊組織,并經倡議發起,成立了中日韓三國徐福文化研究協議會。該協議會是一個跨國的學術團體和組織,其宗旨是在徐福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在更高層面上促進中日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中日韓三國徐福文化協議會的永久秘書處設置在贛榆,并以業已存在并運行了30多年的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為其學術平臺。這就賦予了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更加寬闊的地理空間和學術空間,同時賦予了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更新更高的社會職能。
一、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形成和發展是東亞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產物
徐福研究是一個古老的命題,然而將徐福東渡這一事件上升到國際大文化的層面上還是當代始于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事情。自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對徐福東渡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記載以后,偶有古代典籍只言片語提及此事。陳壽的《三國志》曾記述吳王孫權遣大將衛溫和諸葛直沿著徐福東渡的路線去尋找夷洲和亶洲。該記述說明在東漢以前徐福東渡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近代黃遵憲的著作《日本國志》之《鄰交志》舉證了徐福到達之地為日本,此后思想家梁啟超之《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公開推崇徐福移民海外,開發日本諸島的功績。1916年,陶亞民的《徐福事考》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研究徐福的第一篇專題論文。20世紀30年代,王輯五的《徐福與海流》《徐福入海求仙考》《再論徐福》等一系列的著作對徐福東渡其人其事作了充分的論證,其著作《中國日本交通史》之周秦間之中倭交通,以5000余字的篇幅論證徐福東渡之目的為避秦之苛政、暴政,而非移民海外。1950年9月,衛挺生著《日本神武開國新考》用30萬字的篇幅,旁征博引證明徐福即日本神武天皇。
在1950年以前,筆者認為中國對徐福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秦漢時期的歷史記述和表述階段。我們通過《史記》《漢書·伍被傳》《抱樸子·用刑》《太平廣記》之《仙傳拾遺》 《后漢書·郊祀志》等等,可以尋見徐福東渡記述的蛛絲馬跡。這一階段的史料,是純記述性的原始資料,談不上對徐福文化的研究。但為后人研究徐福其人其事和徐福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第二階段為1950年以前上溯至清朝的徐福文化的近現代研究階段。這個階段對徐福其人其事的考證是源于對中國變法圖強的形勢需要而形成的第一次徐福研究高潮階段。無論是黃遵憲還是梁啟超,乃至后來的臺灣的衛挺生,其在著作中論及徐福此人,東渡其事,旨在說明中華民族自徐福以來就是一個勇于探索,引領世界潮流的民族,而非晚清時那樣積貧積弱的民族。在這個階段研究徐福對提振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可以說,某一時期,某一種文化的興起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時勢的需要,而不是某一個文人的心血來潮。
徐福研究的第三個階段,即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贛榆徐福故里發現以來至今,由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興起而引起的東亞徐福文化研究高潮階段。這一階段徐福研究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日韓三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的歷史大背景下出現的,此時的徐福研究熱的再次興起是以中國贛榆金山徐阜村徐福故里之發現為契機而引發起來的。1984年《光明日報》發表羅其湘、汪承恭的論文《秦代東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發現和考證》,首次提出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鎮徐阜村為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此一觀點的提出立即受到國內外史學家的廣泛關注,并引起了一系列關于徐福問題的大討論,此文成為當代徐福研究重新步入高潮的一個重要標志。
此后,贛榆縣徐福研究會成立,連云港徐福研究會、中國徐福會、連云港徐福研究所等社團組織相繼成立,山東龍口徐福研究會,河北鹽山千童研究會,瑯琊徐福研究會,浙江慈溪、象山、岱山、江西、蘇州、秦皇島等徐福研究學術組織相繼成立,日本和韓國的各種徐福研究學術團體也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中日韓三國各地相繼打出徐福文化牌、歷史牌,以服務于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而贛榆縣則是這場當代徐福研究大潮形成的發源地,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則是將這股大潮推向極致的助推器。1985年8月,中國中日關系史研究會第一屆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將徐福東渡問題列為重要的史學問題從而進入會議議程,開創了中國集體研究徐福的歷史先河。1986年,江蘇省贛榆縣舉辦了江蘇省首屆徐福文化研討會,開啟了徐福文化學術研究專題會議的先聲。本次會議后來演變為中國·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成為東亞地區一個準常設性的區域文化國際論壇。此后,隨著國內各地徐福研究學術組織的建立,專題性的徐福文化研究會議頻密舉辦,大量的關于徐福文化研究的學術著作出現,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作多達30余部。
當代東亞徐福研究高潮的形成看似是由贛榆地名普查中的一個偶然的發現所觸發,實際上該高潮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的。徐福研究也由古代和近代單純的徐福學術研究上升為一個全方位的文化研究,該研究已不囿于單純的徐福文化,而是涉獵到國際國內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徐福文化研究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而處于當代徐福文化研究發源地和理論研討源頭的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雖然名義上仍然是一個區域性特殊性的學術組織,但從其研究的范圍來講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區域性一般性的國際學術論壇組織。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區別正在于其涉獵的范圍是局限于某一領域、某一方面還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從起誕生之日起便是一個地道的國際性區域性一般性的學術組織。當代徐福文化研究從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引發進而形成全東亞大文化研究的學術課題。
契機是歷史造成的契機,契機的迸發又快速地推動著歷史的進程。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產生和發展正如前文所述,是由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統一市場趨勢、東亞一體化歷史進程所作出的一個文化方面的課題選項。如同清朝的黃遵憲、梁啟超所推動的旨在推動社會的變革和自新而出現的徐福文化研究第一次浪潮一樣,本次源于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當代徐福研究熱潮也是源于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首先贛榆徐福研究的興起源自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中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此時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這為徐福研究的再次興起提供了安全的社會大環境。同理,徐福研究在贛榆的興起進而走出國門,走向東亞也是社會生產關系變化的必然現象,徐福文化研究的興起又反過來促使東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的大時代背景下,徐福文化毫無選擇地成了中日韓三國尋找文化的共同點,架起東亞各國文化認同和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的最佳契合點。尤其在今天,在由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的新的背景下,徐福作為廣義上的海上絲路的開拓者,其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更加在東亞各國間凸顯出來。因此,隱含在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之中的國家戰略和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戰略屬性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引發。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歷史使命與擔當
“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國家主席提出的旨在促進國際間經濟和文化互融互通的一個國際性的經濟規劃。它實施的前提是國家和地區間的團結互信以及文化方面的兼容和包容。一種文化的興起和衰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由時代賦予了其不同的內涵和發展的動力,對于這些帶有濃郁時代特色的文化發展,其發展載體和表現形式的作用無疑也是非常巨大的。
當代徐福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從1980年開始至今已經歷了30多年的歷史,在這30多年的徐福文化研究歷史中,徐福文化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也已經成功舉辦了13次之多。既然當代徐福文化研究在中日韓之間的興起,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選項,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又是這種文化發展的首選的載體,那么其所要承擔的國際文化交流的使命與擔當也是歷史所作出的必然的選擇。
1.贛榆徐福文化論壇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對徐福其人其事的歷史考據。對徐福其人其事的考據是徐福文化得以生存的基本的依據,離開了對徐福其人其事的歷史考證,其思想和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這種考證表面上是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但是在對這種文化本源的挖掘和考據的過程實際上還是一個文化爭鳴的過程。這種百家爭鳴的過程正是繁榮社會文化目標所需要的。今天我們考證徐福,其真正的目的并非要證明徐福其人在此而不在彼,真正的目的在于爭鳴,從而通過爭鳴引起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某些學術性的東西一旦定論了,反而不利于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徐福文化的魅力正在于這種不確定和由不確定而引起的文化爭鳴。這也是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和其他各地各國徐福文化論壇共生共榮的道理所在。正是由于徐福文化兼容并蓄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才形成了當代東亞徐福研究的高潮。贛榆徐福文化論壇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正在于對這種文化研究的啟蒙和引領作用。歷史將當代徐福文化的研究的啟動的契機放在了贛榆,而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也當然地承擔起了領導和促進東亞大徐福文化研究的歷史使命和擔當。這種使命和擔當的第一要務是對徐福其人其事的歷史考據。這是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靈魂所在,是徐福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補給之源。
2.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負有溝通、促進東亞各國和地區間文化融合的歷史使命。政治的溝通和互信,經濟的交流和融合,區域一體化的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文化的相通相融。當前國際上熱點地區的武裝沖突和文明的沖突無疑都是文化的抵觸和不兼容造成的。這種文化的沖突和不兼容造成了人類文明的倒退。東亞各國和地區的文化本是同根同源的,但是在各自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沖突性的文化分支。當打開國門的中國迫切需要融入國際社會的時候,東亞的日韓等國家和地區也迫切需要向中國廣袤的市場輸出商品和服務,然而由于歷史的問題造就了中日和中韓、日韓間的長期的懸而未決的諸多歷史問題,當這些問題還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的時候,三國間的人民聰明地選擇了徐福這樣一個東亞文明發展共同的載體。徐福成為當代溝通中日韓之間人民感情和文化認同的一個橋梁和紐帶。
誠如習近平主席在訪問韓國時,在首爾大學演講中提到:兩千多年前的徐福,開啟了中韓友好往來的先河。所以,中國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自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起了溝通東亞各國人民的感情,促進東亞各國和地區文化融合互通的的歷史重任。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贛榆徐福國際論壇不僅僅是贛榆的,也不僅僅是中國的,而是東亞各國人民共同的文化交流的舞臺,從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中享受文化紅利的也不僅僅是贛榆一寓,是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為東亞人民提供了這樣一個進行文化溝通交流的文化和外交的大舞臺。所以我們今天談論贛榆徐福節的舉辦,談論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現實意義,絕不能從狹隘的本位主義利益著眼去衡量該論壇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全心全意地辦好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是東亞文化交往對贛榆的歷史性選擇,也是贛榆對東亞各國所應承擔起的國際道義和責任。這種道義和責任每當在中日韓國家政府之間發生摩擦和障礙時候,類似于徐福文化等民間的文化交往是最好的破冰船。中日歷史上曾有過圍棋外交、中美之間曾有過乒乓外交,如今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無疑是徐福文化民間外交的最好的載體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我們希望,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以及國內各地區的人民也通過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來了解中國、了解贛榆,這就是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所肩負的最重大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3.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含有促進東亞各國之間經貿往來的間接性的功能。文化的存在既是獨立的,又是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的,文化對經貿的促進作用也是積極而有效的。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促進的不僅僅是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在這種文化交通的同時還有人的交流、物的交流,這種交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時是顯效的,如白玉清先生通過贛榆徐福節這一文化媒體,在贛榆和連云港投資工業經濟實體。但是更多時候這種
文化交通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隱性的。對于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所倡導和引領的文化潮流所帶來的收益和孽息,我們同樣不能用狹隘的視角去審視和統計。因為文化交流的利益在于全體人民,而非贛榆的局部利益。當徐福文化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東亞各國和地區人民最大的利益和福祉逐步實現的時候,無論是東亞的全局還是贛榆的局部,都是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不斷發展和繁榮的受益者。
三、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應打造成為東亞乃至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創新平臺
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和載體,當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時候,往往會遇到發展的瓶頸和梗阻。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在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實踐的進程中也同樣面臨著方向性的選擇,此時領導者的意志和境界對事物的發展往往會起到主導性的作用。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是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堅定一如既往辦好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信心。同時,對如何發展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要有前瞻性的戰略思考。
此時,我們不防借鑒一下亞洲博鰲論壇的成功經驗。亞洲博鰲論壇與徐福文化論壇相比有其極為相似的特點。兩個論壇同樣是國際性區域性的民間組織,其產生的背景同樣是亞洲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迫切需要的產物。但是博鰲論壇不同于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地方首先在于它的高端性,亞洲博鰲論壇雖然其屬性是民間組織,但是參與者多為亞洲各國和地區的首腦和政要,雖然論壇上的言論也不帶有國際法意義上的強制性規范的屬性,但是言者的觀點往往代表一國和一個地區的主流價值觀點。
其次,博鰲論壇不同于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另一個方面在于博鰲論壇是一般性的國際區域民間組織,所涉獵的問題涵蓋國際社會的各個方面的議題。而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則是一個特殊性的國際區域民間組織,他所涉獵的主題往往局限于徐福文化以及經由徐福文化所衍生出來的支流文化課題。博鰲論壇和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另一個重要區別在于他的組織形式的嚴密程度。博鰲論壇是常設的區域性一般性的民間組織,而贛榆徐福文化論壇則是松散的非常設的區域性特殊性的民間組織形式。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要克服自身的短板,發揮其特長,更好地促進其在東亞地區發揮其文化交流的功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其組織。
第一,贛榆徐福文化論壇定位的層次要進一步提高。贛榆徐福文化論壇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其國際影響力已經顯現出來,如果僅從學術上來講,贛榆徐福文化論壇是目前東亞各國和地區所公認的最權威的徐福文化主題論壇。連云港徐福研究會的研究成果也是最為豐碩的學術團體之一,而贛榆的徐福故里的地位是得到東亞學術界公認的。據此,我們可以將該論壇的主體地位提升到國家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層面上去做大文章。如果能將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定位在國家外交和文化國際交流常設載體的層面上,其論壇的國際影響力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確立和提升。這樣的例證,我們不防參考一下西安的成功經驗,西安市“一帶一路”節慶活動,是經過國家文化部備案和保留的“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重要節慶活動之一。贛榆徐福節也曾被列為國家旅游局保留的國際旅游項目之一,我們有過這方面的成功的實踐,如果通過進一步努力,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完全有可能納入國家外交和文化國際交流的大盤子中,成為亞洲在中國國內所設置的第二個博鰲國際組織。
第二,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的屬性需要進一步更新和定位。一種文化的形成,一種載體的創立,一種創意的實現,皆有其歷史的必然和人文理念的推進。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從初始的研討會到東亞國際文化論壇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反復積淀的歷史過程,是規律的作用和主觀理念的介入而形成的,前文所表述的贛榆徐福文化論壇的重要意義和存在價值,給該論壇的戰略性再定位提供了主客觀兩個方面的依據,這個再定位的前瞻目標之一為:國際性的民間論壇。該論壇首先是國際性的,涵蓋范圍為東亞,具體應包括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蒙古、南亞及南亞次大陸等廣泛地區。前瞻目標之二為:多元的國際性的民間論壇。該論壇參與的主體應該是多元的,論壇所涉獵的范圍應突破徐福文化的局限性,把論壇逐步打造成多元文化國際論壇。前瞻目標之三:高端的多元的國際的民間的論壇。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要走高端路線,參與的主體要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國際視野,這是保持論壇強大生命力和持久影響力的必要措施。前瞻目標之四:論壇的基本屬性應該是常設的國際性區域性的多元文化論壇。筆者視野下的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前瞻性終極目標的暢想是把該論壇打造成以徐福文化為紐帶,集聚亞洲各國和各地區高層人士,以討論和研判亞洲國際社會的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未來預判與走向設計的,具有博鰲論壇那樣影響力和凝聚力的民間學術組織。
湯重南先生在《高潮迭起的中日文化交流》一文中,將中日文化交流史縱向分為五次高潮,而目前的贛榆徐福文化論壇的發展正處于第五次中日文化交流高潮的浪尖上,第五次高潮的起始從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民間外交算起,至今方興未艾,而當代徐福文化熱的興起將中日民間外交推向了極致,這種民間文化外交同樣也適用于中韓等民間交往。通過幾十年來贛榆徐福文化論壇的積極努力,該論壇已經形成了中日韓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頗具影響力東亞民間文化交往的一種固定的模式。維護這種載體并使之不斷得以創新發展,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是以弘揚徐福文化,促進東亞民間交往為目標的必要的作為。當下,我們應牢牢把握贛榆徐福文化國際論壇這個載體,以民促官,官民并舉,以迎接東亞文化等進一步繁榮和融合,促進東亞各國文化交流的更大更新高潮的形成。
(作者為中共贛榆區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