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樊華+常華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特別強調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那么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課堂,課堂中用我們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自然而然形成融洽和諧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師生關系又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力保障,這樣兩者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圍繞“課堂”這個關鍵詞針對其中的六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師生關系;課堂;多媒體
一、探究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探究的方式有很多。像生物學科中有資料分析、問題探討、思考與討論,還有實驗等等,一個科學、合理的探究活動的確能讓我們的課堂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在設計探究活動時要注意兩點:
1.注意問題設置的具體化
比如:“資料分析”給學生一段資料,然后讓學生思考,有些問題課本中已經給出,有些問題需要老師自己給出,問題必須具體、有價值,讓學生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
2.注意準確把握探究活動的量
新課程特別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課本中有些探究活動安排得非常好,非常有價值。比如,涉及“細胞核的功能”這個知識點時,課本中設計了一個很有必要的資料分析,還有一些實驗,如“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老師要盡最大能力讓學生去做這些實驗,因為通過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更加牢固,能力提高得更快。老師要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當然不是每節課都要探究,也不是每個知識點都要通過探究而獲得,要視情況而定。
二、注意多媒體的合理應用
多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有著其他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圖畫于一體,多方法、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但是多媒體的不合理運用會適得其反,要注意兩點。
1.一些抽象的、微觀的、動態的內容用多媒體效果最好
例如:“細胞的結構”“有絲分裂過程”“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光合作用過程”等等,一些常見的、直觀的東西不用多媒體同樣也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要處理好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它不能替代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能體現傳統教學的優勢,比如,幻燈片一張張過去,在學生腦海中停留的時間短,我們在講完一節課之后,有必要在黑板上留下條理的板書,讓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三、要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我們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去構建框架,把所學知識點連成線,線連成網,這樣學生就會有一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不能讓學生做”井底之蛙”。
四、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
無論在課堂中還是課堂外,我們都要善于觀察學生,總之,老師要用豁達的心態、熾熱的情感、真心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位同學。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情感,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
五、課堂上老師要有專業、流暢的語言
教師語言應體現自身的教學特點,準確、凝練、清晰、流暢的表達能反映出一名教師良好的語言基本功,如果把教學內容比作美麗的珍珠,那么教師的語言就是串起一個個珍珠的絲線。其實做老師如同做主持人,都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新聞節目主持人徐俐,她聲音洪亮,語言很利索,從不拖泥帶水。還有《道德觀察》主持人路一鳴,語言嚴謹,環環相扣。如今我是優秀節目主持人的忠實觀眾,他們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六、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
一堂課不可能完美,但是要追求完美,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有深厚而廣博的學識,才能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我們可以多看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來充實自己,如《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智慧背囊》,也可以借助電視或網絡獲得專業知識,比如:《動物世界》《走進科學》等等,都是一些不錯的節目。
荀子《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也要善于向同行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之,要把視野放寬,目標放遠,不斷地積累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逐步形成獨特的教學個性,力爭做一名反思型、研究性、智慧型的老師。
我曾經無數次地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后來我終于想通了。那就是不管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只要教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高興,學生能真正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課就是一堂好課,一堂有價值的課。
總之,在追求課堂完美的路上,要學習鮭魚的精神,目標一旦確定,就要為了達到目標而執著前行。
參考文獻:
[1]李鐵鋼.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6):73-74.
[2]張麗琰.教師應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