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師生在活動中互為條件,相互補充,構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關系。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表現是否成功取決于學生是否按教師的引導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思維,是否真正獨立地解決了問題。
關鍵詞:提問;課堂;基本原則
一、課堂提問概論
課堂提問即古時所說的“問難(nàn)”。就是師生間有目的、有針對性、有步驟地對于疑義反復討論、分析或議論。課堂提問最主要的特征是師生在問題情境中以具體問題為核心,有目的、有方向性地雙向思維互動過程。對教師而言,這是積極的、有創建性的明知之而故問之。學生是這一過程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是活動的靈魂和心臟。疑問在學生的思維中產生,又在學生的思維中得以解決。課堂提問的實施通常有以下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的產生;問題的提出;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是課堂提問的靈魂,是核心;問題情境是課堂提問賴以存在的土壤,是基礎;提問時間和方式是提問順利進行的催化劑;對所提問題的剖析和對思維活動的規范與引導是課堂提問成功、有效、高效的關鍵;問題的解決是提問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課堂提問的各環節、各過程是環環緊扣、相互滲透、互為作用而又相輔相成的。
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紐帶,其核心作用在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克服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造成的影響。只有長期堅持成功的課堂提問,才可以真正實現“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作認識事物的過程”這一新的教育目標。因此,成功而高效的課堂提問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
二、提問的基本原則
課堂提問的原則是課堂提問規律的反映。它是筆者根據課堂提問的規律、課堂提問的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大量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筆者以為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是教師實施課堂提問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處理課堂提問過程中一系列矛盾關系的基本準則。
1.提問的需要性原則
提問的需要性原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提問必須是實施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訓練學生思維的客觀需要;二是課堂提問的被運用必須有良好的問題情境。
這一原則是根據課堂教學要求和學生思維及智能發展規律提出來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的。為方法而方法,為技巧而技巧,而忽略了其服務對象的目的性和需要性,只會弄巧成拙。同時,良好的問題情境又是引導學生處于思維狀態的最簡捷途徑。所以只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且根據客觀需要組織課堂提問才能使提問收到良好的效果。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師必須理清知識脈絡,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現狀,準確把握運用課堂提問的契機,切忌張口就問,滿堂進行簡單機械的一問一答。
(2)教師在組織提問前必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感知素材,著意揭示矛盾之存在,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處于矛盾之中,便于學生能瞬間就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2.提問的目的與方向一致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與方向一致性原則是指課堂提問必須為課堂教學服務,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任務的完成這一中心而展開。
這一原則是由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性、時間的有限性和其結構決定的。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
(1)教師必須精心組織問題,確保問題內容要集中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抑或是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材難點而服務。
(2)在學生積極思維活動中,教師應隨時把握學生思維走向,及時、巧妙地糾正學生在思維方向上的偏差,恰當予以點撥,以確保思維方向與訓練目的的一致性。
3.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是指教師在實施課堂提問時,提問的對象應該是全體學生,必須設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之參與到思維活動中來。但在全體學生同步參與思維的前提下,又要根據問題本身的層次和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區別檢查,以使全體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
4.提問的適時性原則
提問的適時性原則是指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單獨回答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問題的難易程度及學生表情方面流露出的思維情況,選擇適當的提問時機,以確保問題提得適時,學生思維過程全面充分,且回答及時。
以上有關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是筆者從大量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又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檢驗了的。筆者斗膽在各位先輩和同仁面前提出,拋磚引玉,也希望得到先輩的指導和同仁的批評意見。誠望各位原諒筆者的淺薄與無知,予以斧正。筆者還以為以上各原則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補充,運用時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它們,以便綜合地加以運用。而且對每一條原則的運用都要從具體的對象、時間、地點和條件出發,靈活運用。不能生搬硬套,否則,活的原則就變成了死的教條,就失去了作為原則的精義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葉上雄.中學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陳安福.中學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