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萍
摘 要:高中的音樂鑒賞教學,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是否還有其開展的價值?在音樂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鑒賞什么、怎么鑒賞,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論證了高中音樂教學應該存在,而且也要有方向、有目標、有辦法。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價值;策略
音樂鑒賞教學被放在音樂教育的突出位置,是我國教育戰略由精英教育向全面教育、素質教育轉型在音樂課堂上的具體體現。
我們知道,學生走入社會后,大多數人不會以音樂為其生存手段。對于音樂,大多人就是將其作為欣賞和愉悅自我的一條途徑。其實,這就是鑒賞。但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品味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妙境,又有多少人能夠甘飽于音樂而“三月不知肉味”?
一、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意義
音樂鑒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聽眾”能夠通過音樂達到內心的某種共情,并實現通過自我審視改善自我。當這種共情能力和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時,我們的社會文化水平將躍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在音樂鑒賞時,人與世界形成一種無功利的情感關系狀態。“鑒”和“賞”,是批判的共鳴,伴隨著學生的主體介入,因而,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必然會得到某些契合。
通過音樂鑒賞教育,學生不僅能夠提高審美能力,而且能陶冶性情、升華品質,實現對自己生活的主動美化、充實和調整。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上說,我們經常會通過聽音樂來舒緩疲勞、放松心情。因而,即便是從高考的角度上來說,音樂鑒賞對學生也具有即時的實現意義和價值。通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他們自我心靈修復、調理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以健康的身心面對學業壓力。
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策略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心靈的藝術。因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我認為應從“聽”和“思”兩個角度來入手。
1.對學生鑒賞音樂“聽”力的教學
聆聽,是音樂鑒賞的主要形式。對音樂的“聽”,并不是簡單地播放音樂就可以完成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掌握聽的內容和聽的方法。如,節奏、音色、音調等。以《黃河大合唱》的鑒賞為例,這個曲目,有急有緩,有激揚有深情,有多種器樂的交響。因而,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時,應細致地向學生講解:這里是大提琴的聲音,這里是鋼琴的音色,這是笛子、那是大鼓……此時節奏逐漸加快,表現的是革命隊伍千軍萬馬像黃河洪流一樣勢不可擋,這時略有舒緩,是自信地敘述……這里有一個堅定的停頓,為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
一般來說,教師要訓練學生掌握三個方面聽的能力。
一是對聲源的辨別能力。即,某種樂器或某個人演奏時所體現出的個體特征。如,樂器的種類和音色,聲音的高低、節奏和力度等。如果學生不能從音樂中析出樂器、節奏等元素,連2/4拍和3/4拍的節律都弄不清,就很難實現對音樂的“鑒”。
二是對音響的感受能力。培養學生對旋律、聲部、風格、和聲、組合等方面的素養,使學生能夠簡單地區分音樂的流派、風格及構成。這就需要教師在鑒賞教學時,結合一些理論性的知識傳授。
三是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培養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排除雜擾,專注于音樂本身,是音樂鑒賞的基本功。而且,學生在聽過音樂之后,能夠簡單地復述音樂的歷程,這是音樂鑒賞的必要條件。
2.對學生鑒賞音樂“思”力的教學
“聽力”是鑒賞教學的基礎,而真正實現鑒賞教育的目標,那就必須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思”的能力。即,學生對音樂精神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夠對音樂進行評判和表述,最終實現音樂與內心的共情。
可以通過三個策略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思辨素養。
一是對音樂表現的簡單歸納。指導學生能夠實現對音樂情感表達形態的最基本判斷。如,節奏。同樣是快板,《豐收歌》表述的是歡快的情感,而《忐忑》則表達了內心的混亂。再如,同樣是大鼓,有的是表達激昂的斗志,有的則表達了內心的憤怒……
二是注意音樂的留白。教師要注意音樂鑒賞的個性化差異和音樂本身的神秘性特質。在教學中,教師對音樂情感的講解適可而止,以能夠啟發學生為界,給學生留出對音樂的想象空間和體驗空間。
三是將音樂與學生的情感關聯起來。在鑒賞音樂時,最好的策略就是將學生帶入作者特定的情感之中。如,鑒賞《春江花月夜》,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靜謐的江月風景,并充滿詩情地輕聲伴著音樂誦讀:……一個人,漫步在江邊,一抹晚霞漸漸隱在山外,山寺暮鼓聲幽幽傳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隱約間,幾葉小舟出現在天水之際……通過情境將學生與音樂的情感聯通起來。
總而言之,高中音樂的鑒賞教學是素質教育不可替代的途徑。在開展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可從“聽”力和“思”力兩個方面培養學生,以“聽”為基礎,以“思”為目標,從而促進高中生素質品質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歡.淺談高中音樂的鑒賞課程[J].讀與寫:上、下旬,2013(15).
[2]程彧芳.淺談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激趣教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