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平+劉云平
迎接新課改,迎接分層教學模式,上好課,干好工作,光有一腔熱情是不行的,還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其中,讀書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在這一方面,筆者做了很多具體扎實的工作。
一是訂閱語文專業雜志,積累教學資料。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說:“從語文教師的角度看,最需要重視的學術文獻資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與日常教學教改教研有關的前沿信息資料,它們告訴我們,別人是如何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一類是與課堂讀寫密切相關的論文論著資料,它們告訴我們,如何好好做,如何做更好。”我訂閱了大量專業雜志,有《語文教學》《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這三種語文教學方面的核心期刊。還有《讀書》《散文》等人文期刊。有了這些雜志刊物,可以不斷接觸到一些新理念、新做法和新課例,可謂受益匪淺。
二是購買和閱讀語文學術專著,開闊視野,汲取營養。近年來,我先后從書店及網上購買了大量專業書籍:余映潮的《致語文教師》《這樣教語文》《余映潮的語文教學主張》,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孫紹振的《如是解讀語文》,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合著的《解讀語文》等等。
三是閱讀名著,重讀名著。閱讀名著的意義不需要再去論證,而閱讀名著,重讀名著對于語文教師來講又有另一層的價值——讓名著保持新鮮和活力,讓課堂保持源頭活水。錢理群、孫紹振、陳思和等都提倡“名作重讀”,提倡“文本細讀”,也寫下了大量專著進行論述并提供了翔實精彩的實例,這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但作為中學教師,任務重、時間緊,可供我們讀書的時間并不多,于是我們就把閱讀名著和備課結合起來:教學《祝福》就閱讀魯迅作品;教學《氓》就閱讀《詩經》;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就閱讀外國名著。這樣不但閱讀了大量名著,還提升了備課的質量,可謂一舉兩得。
閱讀名著,有三個重點:一是國學經典,如《詩經》《楚辭》《論語》《莊子》《史記》“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二是現當代小說散文,如魯迅小說散文、沈從文小說散文、汪曾祺小說散文、賈平凹散文等;三是外國小說,特別是20世紀歐美小說,如卡夫卡、米蘭·昆德拉、阿爾貝·加繆、加西亞·馬爾克斯等等。這樣考慮,一是為了打好閱讀基礎,二是為了保持與當代文學的聯系,不至于被時代所拋棄。
我們學校的分層教學采用的是“四環六步”分層教學法。它有以下四個環節,課前預習環,課堂探究環,課堂點評環;課后鞏固環。六個教學步驟: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第二步,出示目標,激情闡釋;第三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第四步,展示成果,評價提高;第五步,歸納總結,點撥釋疑;第六步,當堂檢測,鞏固成果。
我校的“四環六步”分層教學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含學案編寫、課堂活動、評價機制、小組建設等多項內容,需要師生思想統一、全面參與,才能讓這個系統正常運轉,發揮效力。如果思想不統一,就會造成學生的思想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系統效益的最大化。
順利推進“四環六步”分層教學法,要讓學生體會到“四環六步”分層教學法的先進性。就要及時劃分學生層次,建立班級組織體系和評價獎懲機制,然后認真落實、持之以恒,還要不斷訓練學生,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才能保證班級的良好運轉,保證課堂活動的有效展開。如果遇到公開課,才去“臨時抱佛腳”,照貓畫虎,是不會出現活動充分、生成豐富的課堂效果的。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和獲得教學反饋信息的直接方式。提問的方式、深度大有學問,有的教師在教學提問中將目光緊盯著優秀生,提問難度相應偏深,在這樣的提問模式中,中后位置的學生容易被邊緣化,不利于全體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對此,只有在教學提問的設計方面下工夫,做到科學設計,提高教學提問設計的針對性,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筆者在教學中借鑒其他教師的成功經驗,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活動,將教學提問設計為難、較難、一般三個梯度。其中設計為“難”類的問題,主要是在課堂上對優秀生進行提問,難度較大;“較難”類型的問題主要是向中等生進行提問,難度系數與學生的思維能力基本保持一致;“一般”難度的問題主要是對后進生進行提問,一般稍微深入地思考,就能夠得出準確答案。開展這樣的設計改進之后,筆者發現,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生能夠全部“動起來”,不僅優秀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開動腦筋,而且學困生也有了思考的載體,可見分層提問教學更有助于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和學生合作探究的深入開展。
自實施“四環六步”分層教學法以來,課堂活動比較充分,課堂氛圍明顯好轉。正是分層教學,找到了素質教育和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契合點,充分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教學理念,使得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學習效果越來越好。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加強溝通交流,堅持及時評價,落實獎懲體制。持續訓練學生、鼓舞學生,營造有競爭色彩的課堂。學生不是沒有思想感情,而是思想還在沉睡,激情還在潛藏。如果學生的思想還在沉睡,那就首先讓我們的思想活躍起來,用我們的思想來撥動他們的心弦;如果學生的激情未被點燃,那就首先讓我們迸發激情,用我們的激情來點燃學生的激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