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珍
摘 要:新課改之后,教學方法的應用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傳承了千年的講授法被很多教師忽略了。然而,一些教學漏洞也隨之產生了。針對這樣的問題,通過對講授法的優化、調整,使之在初中物理課堂上重新回歸并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講授教學法
講授教學法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之一。但新課改后,很多教育理論研究過于放大了講授法的缺點,使它成為“傳統”“守舊”教學法的“代言人”。一些教師為了不被扣上“呆板”“頑固派”“填鴨式教學”的帽子,干脆就放棄了講授法。
一、給講授教學法一個回歸的理由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離開講授法之后的物理教學出現了一些不太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教學效率降低、學生對理論把握不扎實、教學方向不容易把控、知識系統性得不到保證等等。必須看到,新興的教學方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它們也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
如,討論、探究式教學法。教師必須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那么拖慢教學節奏是必然的。而且,學生往往是懂了道理卻不會表述。如,“光的直線傳播”,學生通過探究明白了光的這個特質,但在嚴謹上出現了問題——即便教師已經提示了條件要點,但往往被學生直接忽略了。因而,在答題時,他們會因忽視了“在同種均勻介質中”這個關鍵條件而失分。
其實,講授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是其他教學法不可替代的。如,講授教學法適用于集中教學,教學對象多、教學內容集中、信息量大,可極大節省教學時間。而且,應用講授法,教師的主導性容易發揮,教師可有效體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再加上講授法使知識條理清晰、表述嚴謹,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知識。
其實,不少教師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在教學中仍使用講授法,因而,我認為應該將講授法“請”回物理課堂,讓它發揮應有的效用。
二、物理講授教學法回歸的重裝
在“請”講授法回歸課堂之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講授法的一些缺點也是客觀存在的。如,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惰性、知識傳輸單向、容易忽略學生個性差異、形式單一呆板等問題。因而,教師必須想辦法對講授法進行重新“包裝”,發揮優勢的同時避免或彌補其缺陷。
1.注意講授語言的包裝設計
為了避免講授過程的生硬、呆板、無趣,教師要精心設計講授語言。在課堂上,盡量使講授的語言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條理清楚又通俗易懂,既有科學的嚴謹規范又有詩一般的抑揚頓挫。
如,講“阿基米德原理”,我除了給學生講課本上關于“皇冠體積測量”的故事,還有聲有色地跟學生們“回憶”起“曹沖稱象”的故事。我一邊將“阿基米德原理”逐字嚴謹地表述出來,一邊帶著“八卦”的語氣和學生“閑聊”:曹沖與阿基米德測量的原理不同,但他們都用到了水的浮力。如果當時曹沖能用船的排水量來計算大象的重量,他會不會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這個看似有點“多余”的討論,正是我精心設計的講授內容。通過將“曹沖稱象”這個學生熟知的典故與阿基米德原理進行關聯,深深地將物理知識印在學生的腦子里。
還有,教師組織語言注重形象性和趣味性,避免學生產生思維疲勞。如,講“彈力”、講“物體的彈性有一定限度,如果超出了限度,物體就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時,我跟學生說,以后再看到大胖子把椅子壓壞了,就可以說“胖子超出了椅子的彈性限度”,學生們大笑。我接著說,一個練鐵砂掌的人,用手擊碎磚頭,是超出了磚頭的彈性限度。那么,磚沒碎,手斷了,說明什么?說明手的彈性限度不如磚!功夫不到家。學生們又笑——如果這樣的講授,學生還沒有記住這個知識點,就奇怪了。
2.注重講授與其他教法的結合
有些教師,對一些教育理論落入了教條的窠臼——研究一種教學法,就自動屏蔽了其他教學法,使用一種教學法就將其他方法擱置。其實,沒有任何強制規定,某一教學法的應用是排他的。因而,教師完全可以將兩個或多個教學法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
講授法弱化了學生的自主性,可以結合探究教學;講授法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可以結合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法……反之,探究學習不容易將知識形成系統,那就加入講授。總之,哪里有不足,就用其他方法來補齊。
如,講“摩擦力”,我通過講授讓學生知道“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之后,就組織學生按組進行探究,以加深理解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給每組一個光滑木板,讓他們將木板傾斜,用自己的鞋在上面滑動來探究和分析“鞋”的“優劣”。在學生探究中,我通過講授對他們進行方法、步驟和結論分析方面的指導。這樣,學生既親自體驗了知識,又得到了及時、規范的指導。
總之,合作討論、自主探究、問題啟發等教學方法,確實對促進學生綜合發展起到了突出作用。但如果沒有適當的講授,這些教學法很可能會成為教學的“花架子”。因而,教師應重新重視起講授法的應用,并在應用中特別注意對講授法進行優化調整,以免重新落入“滿堂灌”的被動境地。
參考文獻:
[1]張靜艷.物理課堂的講授藝術[J].金色年華(下),2012(4):81.
[2]潘國宏.講授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教育研究,2012(5):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