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燕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移居城內,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拉開了城鄉之間教育的差距。農村中學面臨著生源少、質量低等困境,如何在困境中發揮農村的地理優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成為農村中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在這一形勢下,農村高中語文教師又該采取何種策略來提高課堂教學呢?
關鍵詞:農村高中;語文教學;困境;對策
一、教學現狀及其原因
首先,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許多農村民眾紛紛入駐城內,也帶走了大部分生源,造成了城區學校人滿為患、農村學校門可羅雀的兩種極端現象。農村小學本地生源逐年減少,到了初中入學,一年段僅剩70人,而到了高中,本地生源會選擇直升本地高中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初升高經歷了中考的篩選,成績優異的生源紛紛進入城區學校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生源就流入農村高中,使得農村高中生源起始點遠遠低于城區。本地眾多家長看到了本地高中生源變差的現象,也不愿讓其孩子繼續直升高中,而是盡量想方設法讓孩子考往城區學校,從而使學校留不住本地成績優異的人才。生源的起點低,基礎薄弱,行為習慣不良,使得教師在授課時困難重重,很多教學上的知識點無法像城區學校的教師一樣順利完成,從而使教師在授課時就采取了消極對待的方式——學生不想學,學生聽不懂,那我就什么都不說。學生學不到知識,教師教不出成績,家長就不愿選擇讓孩子就近入學,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學校收不到優質生源,教學也無法順利展開。
其次,高中語文有別于初中,課文編排選擇更側重于理性及論述性,而初中的課文更具情感性、趣味性,且淺顯易懂,學生樂于學,且會學。到了高中,論述性、邏輯性的文章枯燥無味,使學生對語文學習頓失興趣,更加強調知識性、文學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讓原本基礎就薄弱的學生望而生畏,如臨大敵。因而教師在授課時也遭遇了學生消極對待的“滑鐵盧”——既然聽不懂,學不會,就干脆都不學了。加之應試教育的沖擊,使得原本“無心無力”的學生對語文學科更覺乏味。閱讀題量大、晦澀的文言文及永遠寫不會的議論文又時刻困擾著學生,更讓他們對語文學科失去了信心,從而影響了語文的教學進程。
再次,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得人人都過分依賴于電子設備,智能手機、電腦、iPad等產品的介入,讓學生將精力及熱情都投入其中,從而更加無心于學習。同時遇到一些難題,學生首先選擇的不是自己思考或翻閱典籍資料,而是打開電子設備搜索答案,這樣的方式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摧毀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及思維的靈動性,也讓學生養成了過分懶惰依賴于外物的不良行為習慣。
最后,農村教師相比城區教師而言,培訓機會少且路途遙遠不方便,一些老教師只想平平淡淡不折騰地等候光榮退休,因而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仍舊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孰知這樣的方法是否適合如今的學生呢?另一方面,新教師長期處于農村,本身教學經驗有所缺失,又缺少與城區學校必要的授課經驗交流,缺少成長的良好平臺,因而專業素養始終停滯不前得不到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法得不到改善,專業素養得不到提升,無形中就影響了授課,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學生無法從教師“游刃有余”的授課中獲取相應的知識,也就無法掌握高中語文的精髓,從而也無法對語文學科說“愛”。
二、采取對策
筆者處于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一線工作已是第七個年頭,針對以上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改變這些處境,需從以下幾個群體入手:
1.教師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首先,作為一名農村高中語文教師,我們不應選擇碌碌無為,而應該對學生有所作為。嚴格要求學生,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準備,課后復習,給學生進行適當的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上,教師應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針對學生薄弱的模塊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力求做到突破。例如:在寫作教學模塊,學生往往遇到材料便無從下手,這時應將寫作課時時貫穿于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在閱讀中指導寫作。同時應積極利用農村良好的環境優勢,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從自然中獲取及體悟寫作素材,以便加以靈活運用。在閱讀教學中,遇到枯燥無味的論述文,教師要改變自己陳腐的教學方式,力求靈活多變,使課堂趣味豐富,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積極參加各項培訓。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利于教師個人的發展,不墨守成規,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從而豐富自己的教學,研究及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最后,教師還應改變自己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切忌片面。不應單從學生的成績結果來判定學生,應該注重學習的過程及反饋情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評價“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教師正確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及鼓勵。
2.學生
作為一名中學生,最主要的本職就是學好知識打好基礎,然而很多人卻抵不住電子產品的誘惑,深陷其中。網絡游戲等占據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睡眠,使得他們無心學習。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理解網絡科技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應提醒學生要學會抵制其中的不良誘惑,利用網絡的便捷來促進學習。而作為學生,更要學會讓自己抵擋住誘惑,懂得辨明網絡帶來的利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生應對自身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知道自己的優勢及薄弱點在哪里,從而揚長避短,針對短處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加強自己的語文學習。例如,寫作能力薄弱的學生,平時就應該多閱讀,多積累相關的寫作素材,同時要勤于練筆,這樣在考場上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在生活及學習中要學會善于觀察,并將之記錄下來,遇到突發奇想的句子也要馬上記下來,為寫作做鋪墊。文言文模塊薄弱的學生,應注意從簡易的文言文著手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等,由易到難,培養自己攻克難關的興趣,切忌急功近利。在有了一定知識基礎之后,可嘗試進行文言文寫作,培養自己的文言文思維及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興趣。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水平,除了教師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法之外,還需學生擁有適合自己的學法。
3.學校(社會)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上都離不開學校及社會這個大背景。我們在書中所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得到實踐方可牢牢掌握。這就需要學校及社會給予教學一定的支持。作為學校,要積極研發適合本校學生特點、本地域文化的校本教材,讓學生對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從而促進語文學習。而社會應當對學生免費開放各種實踐活動的場所,如革命紀念館、博物館、故址等有利于豐富學生學習的各項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及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敬仰。
語文教學離不開課堂,但同時也離不開課外。既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變,也需要學生在學法上有所突破,還需要各界的支持。作為農村學校,在缺乏與城區相同的硬件條件的情況下,應積極開發鄉土教材,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及各教師的能力,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自己能力的學習方法及教學方式,以此來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敏.語文課堂的管理藝術的探討[J].課外語文,2013(6).
[2]黃崇飛.影響農村中學發展的制約因素[J].教育學文摘,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