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不教而教,以學定教。摒棄從前的老師講、學生記的方式,讓學生在自由平等的環境中,通過思考、參與、質疑進行學習,讓他們真正順應“天性”而學習。在生本課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學生的發言滔滔不絕,學生的討論熱鬧非凡,學生的思維火花綻放……在羨慕之余,我們不得不思考,普通的課堂中學生為什么不愿回答、不肯思考,究其原因是生本課堂中的前置性小研究的作用,它是在老師授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的、自主性的學習。那么如何設計前置性小研究就成了“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前置性小研究的設計。
一、前置性小研究不等于預習
在我實驗的最初階段,每節課我都會安排前置性小研究,原本期待學生上課的口若懸河沒有出現,卻發現前置性小研究的完成質量一天不如一天,課堂匯報千篇一律,僅限于對課本文字的搬運。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我不得不進行大量補充,課中的付出更多,教學效果卻日漸下滑。我不得不停下腳步,細細反思才發現,自己布置的前置性小研究就是以前我們所說的預習,學生的學習更多的處于被動接受和模仿例題的階段,而前置性小研究不僅明確了學生的預習方向,同時也給予學生自主的發展空間,通過前一天的研究,讓他們自己產生思考,從而在第二天的學習中目標明確。由此,我做了一些調整,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同底數冪的乘法”一課,從前的預習目標為:(1)認真閱讀課本2、3頁,說一說同底數冪的運算方法。(2)同底數冪的運算法則是什么。(3)根據法則進行計算。經過調整后,本課的前置性小研究為:(1)計算:100×1000和102×103并觀察運算前后的底數以及指數的變化。(2)仿照以上運算自己出題,想一想同底數冪乘法如何運算。(3)嘗試計算2m×2n。(4)通過以上運算,你有什么發現?兩種設計的區別不言而喻,后者從具體問題出發,強調探索研究以及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從自身角度去完成,在第二天的交流中,通過集思廣益發現不同的方法,在辯駁中增長知識,這才是前置性小研究效果大于預習的意義所在。
二、前置性小研究的設置遵循的原則
1.前置性小研究要目標準確
在布置前置性小研究前,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并且是為降低難度、解決問題而設計,如果設計時脫離了目標定位,課堂上學生的交流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教師也就不能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設計的素材選擇要靈活,如果完全照搬課本例題,就與課本無異,學生則失去研究的興趣,前置性研究也失去了價值。這就要求我們靈活地選取教材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選取例題之外的信息設計問題,將課后的習題前置,作為研究內容或根據生活實際為素材設計小研究。
2.前置性小研究要低入
前置性小研究的難度要適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低入”要求設計的研究誰都能做到,每個人都能發現一點,只是發現的多和少,每個人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獨立、自主地進行有效的學習,再通過課堂上的相互補充,突破難點。
3.前置性小研究要具體
在生本理念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前置性作業的布置一定要具體,不能籠統,以免造成學生不明白設計意圖,無法展開研究,只能照本宣科。那么就要為學生找到一個明確的入口,讓他們可以借助自己的知識積累完成任務。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完成前置性研究,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課前和課中相結合的形式,可課前先學,也可課中先學,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
4.前置性小研究要開放
前置性小研究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我們要把最具有價值的問題留給學生去研究探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三、前置性小研究的落實
前置性小研究作為“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做好全面跟蹤和及時反思,在教學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課后做好反思,包括前置性小研究的有效性,學生課堂活躍度,知識的得出和延伸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等。通過反思,為下節課做好準備,只有提前做到心中有數,才會減少盲目性,將“生本教育”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2.在進行課堂交流之前,教師要對前置性小研究的結果作一個粗略檢查,既是對作業的檢查,又能對學生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以便課堂指導。
3.前置性小研究的成果要盡量展示。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成果,對于表現較好的小組和個人要及時給予鼓勵,這樣學生的興趣才能得以保持,在學習中才能獲得更大的自信心。
郭思樂教授說:“前置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生會獲得一種愉悅、成功的體驗。長此以往,學生自學的興趣就濃厚,自學的能力就得到提高,這就更好地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走向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