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葳蕤
摘要:《索爾維格之歌》作為《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名篇,以強烈動感的舞曲色彩,真摯淳樸的民族風格,深受挪威人民喜愛,極具代表意義。本文以《培爾·金特》創作背景入手,結合格里格的創作風格及其音樂特征,從音樂本體的引子、主歌、副歌和尾聲中詳細分析作品構成,為鑒賞《索爾維格之歌》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組曲 音樂本體 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018-03
1874-1875年,格里格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由戲劇大師易卜生創作的《培爾·金特》詩劇的配樂,并從中選出配樂中的八段組成《培爾·金特》組曲。在作曲家的巧妙構思中,運用高超的作曲技法中,將故事的畫面與音樂的意境表達得如詩如畫,體現了濃郁的挪威風情和色彩,這是浪漫與質樸的融合,創造和想象的空間,將民族的曲風和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世界音樂曲庫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兩部組曲各包含了四個樂章,這其中的《索爾維格之歌》是整部組曲中的流傳最廣泛的作品,深受挪威人民喜愛,被譽為挪威的“第二國歌”。
《索爾維格之歌》原為詩劇第四幕第十場配樂,描寫在挪威北部森林的一間茅屋,索爾維格坐在門前靜靜地等候培爾·金特的歸來,哼唱著這首搖籃曲。這是一首“主歌—副歌”型的分節歌,結構為對比主題的沒有再現部的單三部曲式。下面以格里格改編的鋼琴獨奏曲譜為例,具體分析《索爾維格之歌》。樂曲結構如下:
一、引子(1-9小節)
譜例1:《索爾維格之歌》1-9小節
引子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3-4小節是前兩個小節的變化重復,采用的是模進的手法,5-6小節是對第四小節動機的變化重復,這個重復首調旋律相同小節,第6小節低8度重復變化第5小節,三次重復力度有F-P-PP給人以回聲感、聯想感。引子部分以善于抒情的a小調的V(e)音開始,采用分解主和弦動機和切分動機。分解主和弦的揚抑格節奏型給人平穩的感覺,切分節奏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挪威民族風格,還能表現出女主人公在幻想美好的重逢時刻。隨著音區越來越低,力度越來越弱,女主人公的思緒也飄得越來越遠,采用行板速度的引子前四個小節音逐漸升高,力度隨著音升高也逐漸漸強,這種力度的自弱而強,自強而弱,引起視覺上的自遠而近,自近而遠的聯想,也是為了表現女主人公的期盼之情。正是這種力度的變化,行板的速度,加上變化重復的手法,在引子部分就奠定了曲子的情緒特點:抒情、真摯親切、淳樸婉轉。引子在a小調上行走,運用善于抒情的4/4拍在I-V-I的變化中音逐漸增加,由分解和弦的單音到重重八度音程再到和弦(右手-左手-右手),雖然音的數量在逐漸增加,但力度沒有漸強,只是音樂更加飽滿。第6小節的重復八度的肢體顯得淳樸自然,具有民族風味,且捎帶思念的感覺,自由延長,連音線的使用都使曲子更具有抒情性,為主歌的抒情歌唱打下了基礎,引子是導入型陳述。
二、主歌I(10-24小節)
主歌部分分為四個樂句,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使用了模進、反行等手法,對主題核心進行發展,四個樂句使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四個樂句的變化重復給人以得到完整樂思的印象。4/4抑揚格節奏模式a小調,主歌I為四樂句,展開型,收攏性樂段。
譜例2:《索爾維格之歌》9-12小節
第一樂句的開頭部分采用了引子結尾處的動機,左右手交替演奏后進入主旋律,第11小節是對第十小節音樂素材的變化發展,第12小節是11小節的模進。旋律開始采用V-I的抑揚格上行四度的進行,這種弱起的節奏型富于積極性,推動約四向前發展,顯然小調的V-I不如大調的V-I號召性強,但動力感仍十分明顯,恰好表現女主人公的呼喚、期盼之情。此樂句旋律上下起伏呈波浪型旋律線,隨著旋律的上下起伏,音樂力度漸強漸弱,主旋律開始時上方便有cantabile(如歌的)變現歌曲的抒情、流暢、圓潤。第一樂句仍采用行板的速度,力度強弱起伏,音區e3-f1都是女高音擅長的音區,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歌唱性。和聲上,主和弦與屬和弦交替進行結束在全終止上,采用主調音樂織體由旋律伴奏結合而成,左手的伴奏很方整,基本上兩拍一個和弦。樂思的陳述為顯示性陳述。
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是平行樂句,多出采用變化重復,模進手法。13-14小節是9-10小節的變化重復,16小節跟12小節一樣是11小節的模進,第十三小節與第九小節相比旋律音位置高八度,變弱拍演奏為強拍演奏。第二樂句力度稍強于第一語句,所以不是簡單的變化重復,而是真摯親切情感的升華。
第三樂句采用了一個新的動機,動機的原型是第一樂句結尾處的c-b-#g-e,運用的是反行的手法。后面出現了臨時的變化音。本樂句保持著和第一樂句相同的節奏,主題材料也相同,多次使用了模進手法,不僅把第一樂句的材料拿來變化,和聲也發生變化(主-屬)變為(屬-主),抓住了曲子的核心,少女一面紡紗,一面歌唱的形象得到體現。伴奏低音連續下行,伴奏音的前兩個音的伴奏型是對第二樂句伴奏型的模進,結尾外的pocorit和連線都是為了與第四樂句的感情形成對比,第三樂句結束在半終止上。
第四樂句速度還原,在進入22小節前力度變為強,緊接著旋律都為保持音,伴奏有重音標記,這便體現了第四樂句不是對第三樂句的簡單變化重復,而是感情的升華,為進一步表達溫雅純潔的少女對愛人浪子耐心的期待和深情的思念更為強烈。23小節采用節奏擴大手法材料原型是20小節,正好與第三樂句的漸慢有相互呼應的感覺,是感情上的拉伸,后面裝飾音的巧妙運用使曲子在抒情性的同時更具活躍性。整個樂句伴奏又變為雙音伴奏,且為重復八度伴奏模進,第三樂句的單音下行大二度伴奏。結束在全終止上。
三、副歌I(25-38小節)
副歌的旋律來自民歌,分為三個樂句,4+4+6,采用變化重復手法,使用了重復模進等手法。三個樂句使用的材料與主歌部分材料相同,是對主歌部分的發展,采用了分裂法,使音樂不穩定,產生了動力性。同時連音線的使用也表明了樂曲的歌唱性,轉入明亮的A大調沒有歌詞全用“啊”,樂句自由情緒活躍,純潔少女的形象躍然紙上,讓我們聯想到她在幻想美好的重逢時刻。3/4拍揚抑格節奏模式使節奏變得更加緊湊,速度由行板變為安靜的快板,安靜便不會打斷少女的幻想,快板又正好能夠表現喜悅的心情。
譜例3:《索爾維格之歌》25-36小節
第一樂句分為兩個樂節,開始便采用了一個新的動機——附點節奏,伴奏采用一個兩拍的強拍和一個一拍弱拍的伴奏,且強拍采用琶音伴奏法,使音樂流動性很強。主旋律以PP進入,26小節調音的使用以及附點的節奏型的使用突出了花腔的特點。后樂節與前樂節是平行樂節,采用重復變化手法,旋律徘徊在高音區且有規則的采取小音程上下起伏的旋律線,變現微波蕩漾一般的聯想。附點節奏是音樂動力性增強,力度始終保持PP,邊幻想邊歌唱的歡喜情感便從音樂中流露出來。和聲進行上功能性較明顯,屬和弦上的進行較多,不穩定。肢體采用一長一短伴奏模式,很規范,最后結束在全終止上。
第二樂句用的仍是前面材料的變化發展,重音幾號的使用推動音樂繼續發展。裝飾音的使用早在引子處已埋下了伏筆,像是幻想中的小插曲,但卻沒有打擾他的幻想。音樂由V-I-V-I不斷發展。31-32小節是對29-30小節的模進,旋律不斷下行后又不斷上行,表現當時主人公激動心情的起伏變化。
第三樂句是對第二樂句的變化重復,6-7到達副歌部分的較高音,仿佛相見那一刻抑制不住心中激動與喜悅。35小節伴奏只一個V和弦持續了兩個小節。36小節漸慢,音采用屬和弦的分解音,后半小節的三個音還采用了三連音,改變節奏規律,似乎是少女漸漸從幻想回到現實,緊接著速度加快變為4/4 Andante,回到A大調主和線上結束在全終止上。
四、主歌II(39-55小節)
主歌II,與主歌I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音區高八度重復,以及伴奏型的改變,是和弦變得更加飽滿。F起漸弱手法的使用更利于磚雕,更能突出感情加深,由不悔之愛升華為永恒的等待,思念之情更加強烈,感情更加真摯親切。
五、副歌II(56-69小節)
副歌II高八度演奏,仍然表現少女在幻想重逢的美好時刻。
六、尾聲(70-76小節)
譜例4:《索爾維格之歌》73-76小節 尾聲
主歌與副歌兩部分形成鮮明對比,要形成首尾呼應的內在統一,格里格引子素材再次在樂曲末端呈現,樂曲開始時溫柔抒情的引子,尾聲與引子相比力度變化明顯,mf-f-p-pp結束在全終止上。
一首成功的樂曲總是建立在豐富的情感之上,《索爾維格之歌》無疑是成功的。作曲家用其真摯細膩的情感將純潔善良的少女描述得惟妙惟肖,充滿金子般的發散想象將“異國”風情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民族風格的世界呈現,是詩意與旋律的完美結合,是戲劇與音樂的交融統一,作品必將被后人經典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