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露
摘要:中西方美術在歷史大環境、繪畫創作理念、傳統文化以及表達方式的不同,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但是美術作品作為一種表達美的一種形式,它們之間也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思想表達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藝術作品中的差異性,而中國美術作品大多以山水人物寫意為主要思維表達方式,注重融入自然。無論是中國美術還是西方美術,它們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只是因為東西方文化、觀念的不同,它們兩者之間才會產生共鳴和差異性。與此同時,正是因為兩者的碰撞,促進了兩者之間的了解與創新融合。
關鍵詞:藝術理念 關聯 表達方式 影響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053-02
一、造成中西方繪畫藝術差異的原因
(一)傳統理念的差異
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人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類存在于大自然之后,人類是依附于大自然而后生存的,而很多西方國家認為,自然世界是以人類為中心而存在的,并推崇以人為本的法則。中國繪畫藝術所存在的美學基礎也是以傳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為承載體,通過不同的藝術繪畫作品表現出來,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中國繪畫創作乃至中國藝術創作的注重表現形式而忽略再現的美學觀基礎。
(二)區域差異性的影響
中華民族地產豐富,歷史悠長,原始的農耕生活讓人們對大自然產生了深深的保護心理和依賴性,而在對外政策上也多采取以禮待人,軍事方面也基本以自我防御為主要軍事方式。由于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島嶼,長期生活在海島上的原因,當他們面對外來侵略人員時,無法逃生和躲避,就會采取主動出擊的戰略方式。不同的生存環境使他們的各種政治,軍事手段都比較傾向于主動先發制人,與中國截然不同。
(三)中西方繪畫題材的藝術表達方式
西方國家的美術作品,大多追求最趨于真實的感覺和畫面的真切感,同時西方國家更加注重美術繪畫作品的透視感,通過最實際的自然表現,表達出人生的態度從而進一步表達出對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執著追求。而中國國畫繪畫作品主要以畫人物花鳥為主,在繪畫過程中會有大部分的留白,繪畫時往往會淡化背景,使畫面留給人無數的遐想空間,以示“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比如,在一張白色宣紙上只畫上幾簇寒夜里的梅花,就會讓觀賞作品者感受到其作品頑強的生命力,讓整幅繪畫作品更富有表現力。所以,當我們在欣賞或者進行繪畫作品創作的時候,不僅僅要了解到它肉眼可看的東西,更加要了解到作品要表達的感覺和意境。欣賞留白之處是每位觀賞者不可忽視的,中國繪畫藝術作品的精髓也是于突出表現“無聲勝有聲,無形勝有形”的意境,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西方繪畫藝術不僅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差異,在繪畫工具上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繪畫藝術作品的創作主要以筆、墨、紙、硯為主要創作工具,而在西方國家,則主要以油畫筆和畫布為基礎繪畫創作工具,更適合體現團狀的感覺和繪畫作品的整體性,西方繪畫把面作為重要的繪畫語言,有非常強的遮蓋力,更能夠表現出物體的陰影感和重量感。另外,西方繪畫作品常會出現大量被中國文人稱為媚俗的色彩,而西方繪畫材料的使用正好能把這種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毛筆的使用最早出現于秦國,它的出現決定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和中國藝術的發展方向,而毛筆在中國繪畫藝術領域的使用使得中國美術作品更加完美的呈現,賦予了中國繪畫獨一無二的繪畫技法和表現形式。
(四)中西方繪畫特點的不同
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念十分強調時間的重要性,常常會給作畫家帶來許多的創作靈感以及精神啟發,尤其是在中國傳統繪畫山水繪畫創作中。中國繪畫創作者擅于從各種時間、不同角度去描繪大自然,從側面暗含時間的變化,古代創作者對于山水的觀念奠定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基礎。而中國的畫家又特別尊重和吸收古人的繪畫技法及美感,所以其審美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前人啟發后人,后人傳承前人,使得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得到了恰當的結合與傳承。
西方國家在17到18世紀,歐洲出現了崇拜東方美術的熱潮,一些西方繪畫作品中出現了許多東方的瓷器等,在19世紀,中國傳統繪畫而相繼進入西方,在西方繪畫藝術領域產生了震動,隨后西方各派畫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假如中國傳統山水畫能直接體現出時間的流動,那西方風景畫則捕捉了時間的瞬息萬變,兩者都是人類藝術表達形式最強有力的手段。
二、中西方美術作品的差異及聯系
(一)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據《宣和畫譜》卷七記載,這幅畫是顧閎中奉后主之命,與周文矩、高太沖潛入韓熙載的府邸,窺其放浪的夜生活,僅憑目識心記,所繪畫而成的。這幅畫繪畫線條工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又富有變化,尤其上色更加豐富飽滿、協調,作品中仕女的素妝艷服和男賓客的黑色衣衫形成了極具鮮明的色彩對比。這幅作品里面人數眾多,而作者通過中國獨特的繪畫表現手法將人物場景和其內心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被人們稱為五代時期寫實性較強的代表作之一。此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筆重彩的最高水平。
(二)達芬奇《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前三杰達芬奇先生的作品,是達芬奇畢生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中,《最后的晚餐》被公認為空前之作,特別以其構思之靈巧,布局之卓越,細節部分的寫實,以及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在構圖方面,他將增幅圖的繪畫畫面展示于餐廳一面的整塊大墻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的建筑相呼應,使欣賞者有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覺,人物繪畫神態、動作、眼神以及要表達的心理活動都描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在空間與繪畫場景的處理方式上,達芬奇巧妙地運用了餐廳墻壁的有限空間,用透視法畫出畫面的深入感,好像進餐的場景就發生在眼前,所有的繪畫中的人物都被畫在了太陽光下,十分清晰可見,但只有猶大的臉和他的一部分身體隱在了黑暗的陰影里,而這正是由達芬奇創始的象征性的暗示手法。達芬奇所表現的人物細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也是與整幅繪畫作品的中心密切相關的,還有多樣和相關聯的細節效果,都讓這幅畫在成為了世界繪畫史上的空前之作。
(三)中西方美術作品對比
以上兩幅美術作品都是中外繪畫創作大師的畢生巨作之一,都有著無法挑剔的流暢線條用筆,有著栩栩如生的細節刻畫,將繪畫中的情境描繪得仿佛身如其境。兩幅作品中的每個人物刻畫都細致入微,人物神情也非常的到位,兩者都做到了讓觀賞者仿佛置身作品當中。
然而這兩副作品又有很多的不相同的地方,同樣是晚餐時間,《韓熙載夜宴圖》和《最后的晚餐》在其作品的色彩的變化以及結構視圖上大不相同。《韓載熙夜宴圖》為散點透視構圖,而《最后的晚餐》則運用的焦點透視構圖,一個是艷麗與素色服裝相得益彰,另一個則是不同顏色的色彩相互貫穿。但它們都突破了傳統的色彩,透視構圖的方式,呈現出了獨一無二的創新繪畫作品。
(四)中西方繪畫藝術作品之間的關聯性
無論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的人物山水,還是西方國家的特色油彩,它們都是人類對于觀察世界具體物體的一種美學表達形式,也是對現實世界和社會現實的一種抒發表達。而通過繪畫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自身對世界和社會的理解和描繪可以更加直接,更加容易讓他人接受。因此,繪畫藝術是整個藝術表現形式中最豐富多樣的形式之一,無論對中國和西方國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總而言之,對于美學的追求,不同國家精神的體現都是類似的。
三、結語
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藝術,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思想觀念的不同,都有其自身獨一無二的特點,兩者又相互契合,相互學習,并非針鋒相對,是可以互取長處,共同升華的。盡管中國和西方創作家的藝術創作方式不同,眼中所看到的出發點也不同,但在探究人性的純真、善良和美好這方面,在挖掘人性中美好的方面,在維系社會關系方面,兩者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兩者相互對比,也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必將有新的文化創造火花,更是一種新的文化潤色。最重要的是要努力找尋中西方國家繪畫藝術的契合點,既要保持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神,又要在不斷吸收西方繪畫藝術精髓中有所創造和革新,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海妙.淺析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異同[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8).
[2]張憶菲.再探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異同[J].美術界,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