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琴
摘要:非主流實驗動畫《父與女》(Father and daughter)是由英國著名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創作。該部作品連獲法國安錫(Annecy)、歐洲金動畫、與奧斯卡等動畫界重要獎項。短片長8分鐘,平凡的畫面表達充分展示了動畫與繪畫之間的縷縷聯系。畫面、普通的場景、舒緩的音樂、潛在的意識,一切都在不經意間又將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達芬奇認為“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芬奇論繪畫》中對人體動態表情、心理、風景、大自然等的闡釋和《父與女》的畫面中體現的藝術技巧、藝術思想存在著共通性。因此我們不能單獨孤立的來看待繪畫與動畫,需要對其內部的聯系進行深度剖析。
關鍵詞:《父與女》 繪畫 動畫 藝術模仿自然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063-02
一、《父與女》和《芬奇論繪畫》概述
《父與女》的導演度德威特出生于荷蘭,早年在瑞士學習版畫,1978年畢業于英國西薩里藝術學院(現薩里學院),在這期間完成了首部作品《會見》(The Interview),后定居于英國。《父與女》是他以家鄉的平原與單車為原型行的創作,一個小女孩對于父親歸來的一生冀望。該片是一部非主流的實驗動畫,與當時的商業動畫有著很大的區別,《父與女》這部非主流實驗動畫充分展現了導演度德威特創作中的自我風格,從內涵到形式都將本體元素發揮到了極致。《父與女》展現了導演度德威特對中國美術和詩學的濃厚興趣,他認為東方傳統文化中很注重“有”與“無”的協調,例如一幅寥寥數筆的簡約畫作蘊含卻展現了無限的生命和力量。其中對四季和自然的細膩感知、對靜止瞬間的體悟、極致簡約的畫面線條,都在這部動畫短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人物、博學家,畢業于意大利理工學院,意大利學者、藝術家。《芬奇論繪畫》涉及內容包括了當時繪畫界提出的各方面問題——構圖法、明暗法、透視法和心理描寫等,風景和大自然的更是芬奇論繪畫的重要主題。“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于知覺”這一觀點讓芬奇認真分析繪畫與現實的關系。《芬奇論繪畫》全書分為十篇,對繪畫作了全面而科學的闡釋,至今仍有研究和借鑒的價值,部分不足則是因為當時社會和科學條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芬奇的畫論是自然、藝術、科學的辯證結合,達芬奇認為一切美的事物都來源于事物本身,因此我們應該向自然學習,從自然汲取靈感來進行創作。
二、動畫與繪畫的關系
繪畫是動畫的基礎和保證,是動畫的前提。單張繪畫需要注重畫面光、影、色、透視、構圖等因素,而動畫又是單張畫幅連續而成,因此動畫也需要注重繪畫所看重的因素。動畫是通過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解后畫成許多動作瞬間的畫幅,再用攝影機連續拍攝成的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的變化的圖畫。繪畫是作為一個動畫工作者的基本功,必須掌握繪畫中最基礎的人體結構、動態表情、畫面構圖、遠近透視等知識,這樣才能使創作的動畫符合繪畫規則。動畫是通過繪畫和電影蒙太奇手法等來展現或揭示一定的現實生活,給人心靈上的共鳴與震撼。每一幅畫背后是作畫者通過不斷刻苦訓練而得來,在學習繪畫之初,首先就是素描入門,通過觀察物體的形體結構、大小遠近、明暗陰影等來進扎實的基本功的訓練。同時線條的練習也必不可少,線條的起伏能夠給畫面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在動畫創作中亦是如此。
三、《父與女》中的造型設計與繪畫人體結構剖析
動畫的角色造型設計是以繪畫造型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形象的主體造型和空間造型。由于動畫藝術的高度假定性的特點,動畫角色造型可以充分運用夸張、神似、變形的手法來表現角色的性格特征,又可以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來表達創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正是因為如此,動畫造型設計出來的人物角色往往深入人心。而要設計出一個“合情合理”的人物,就必須掌握萬物的比例,按照比例來進行創作不僅是使作品符合現實邏輯,讓人們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感,而且也是美感的基礎。《父與女》的整體風格簡單樸實,父親和女兒的形象也只是寥寥數筆,通過利用線條的平穩起伏來展現其人物性格。父親僅僅只在全片的開始和結尾處出現,時長不到兩分鐘,但是對于父親衣服的繪畫是通過平滑圓潤的線條來展示,這就說明了父親是一個溫和友善的人,同時畫面人物大小之間的對比也展現出了父親高大偉岸的形象。在父親離開的時候對女兒的擁抱與親吻也體現最真摯的感情。父親和女兒的角色設計符合人體比例,也就是遵循了繪畫的基本原則。在《芬奇論繪畫》中達芬奇提到“任何動物的每一部分和整體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比例,即矮胖的其各部分也肥短,瘦長的其各部分也瘦長,大小適中的,其各部分也大小適中。我想指出不曾遭受人和風損傷的樹木也有同樣的情形。因為傷處長愈之后,天然的比例也就破壞了”。《父與女》中對人物的表情特寫基本是沒有的,全是憑借人物的肢體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感情。達芬奇主張我們在模仿自然的過程中,不僅是要求形似,而且更要求神似;要求畫面中的各個物體之間的比例、結構、透視等方面都要符合規律,更要求他們的動態能表現出他們“心中的意向”。因此這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從生活獲取創作的靈感。
運動也是《父與女》這部非主流實驗動畫所要展現的一個重要主題。短片中一直持續出現的自行車就象征生命,不定轉動的車輪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在女兒童年時期自行車能夠屹立不倒,但在短片結尾處,自行車怎么也停靠不了,這也就象征著生命的終結,這也就印證了達芬奇提出的“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芬奇論繪畫》中提出了“人物的動作應當反應它們的精神狀態,人們動態的種類之多,就象他們心中產生的情感一樣。每種情感激動的程度大小,取決于它的力量的大小,也和人的年歲有關,因為在同樣的情況下,年輕人的動作就和年老人的動作不一樣”。《父與女》中女兒在有父親的陪伴下,動作是輕快的,道路是順暢的,風是和煦的,但是父親離開之后,女兒的生活慢慢變得困難重重,就連以前與父親一起走的上坡路都顯得格外的艱難。導演對畫面場景的安排,迎風和逆風的對比表現出了父親離開女兒后的不同生活境遇。
四、《父與女》中光影的運用與繪畫中的光、影、色
整部動畫短片中沒有任何其他多余的色彩出現,全部通過黑白光影來表現人物體積、畫面空間、氛圍烘托等。在西方的傳統繪畫中,線條的更多作用是拿來填充顏色和細節,而在《父與女》中大部分留白的給人以更加真實的印象,在英國把這種表現方式叫做“負空間”。《分期論繪畫》中講到“陰影是物體及其形狀的表白,如果沒有陰影,物體就不能將它的形狀的品質傳給知覺”。其次,導演度德威特讓畫面中許多的場景大部分留白,是受到中國水墨畫的影響,簡略線條稍加勾勒,給人以更為廣泛的想象空間。導演在創稿之初選擇使用的是炭筆和鉛筆的結合,這又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使用毛筆大相徑庭。畫面中大量利用陰影明暗來視覺技術來處理光源和倒影之間的關系。度德威特認為東方繪畫對于線條的利用有著高超的技藝,筆墨線條有著豐富的表現力,線條的粗細輕重、墨色的干濕濃淡、布局的虛實疏密、畫風的工整細膩都能變化出多種效果。在色調上,《父與女》采用以黑、白為主,渲染出空靈、淡然、悲憤的情緒氣氛,但隨著劇情的走勢,出現了部分的赭石色,僅僅這一點點的色彩為整部短片添加了一絲絲的暖意和溫情,給人以凄美的意境。
五、結語
在本科階段的繪畫學習,筆者感受到了繪畫和動畫之間的重要關系,繪畫首先是動畫的基礎和保證,而動畫中的繪畫又有其內在的要求和規律。在繪畫和動畫的創作過程中,各有其方法和要求,繪畫則帶有更多的主觀情感,存在著隨意性;但是動畫的創作需要特定的技巧,需要對繪畫的構圖、造型、色彩都有所掌握,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規律的動畫。《父與女》的視角其實并不復雜,死亡、人生、輪回,還有愛,通過最真摯的情感方式表達出來,給人溫暖和力量。就是簡單的黑、白、灰能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不僅需要創作者對于動畫技巧的掌握,更需要對每一幅畫面的構圖布局、畫面色彩都進行深度的揣摩,因此這也是對一個動畫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賈濤.論動畫藝術短片創作的場景表現形式[J].美與時代(上),2010,(08).
[2]隋春艷.動畫短片《父與女》的視聽語言分析[J].電影文學,2010,(20).
[3][意]列奧納多·達芬奇.芬奇論繪畫[M].戴勉編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