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鐵梅
摘要:由田漢詞、聶耳曲,創作于1935年的《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極大地激發了民眾抗擊日寇的熱情,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和平年代更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英雄凱歌。《義勇軍進行曲》在各種重要場合響起,然而聽國歌演唱卻并不盡如人意,很多人甚至是大中小學的學生都不能完整準確地演唱國歌。唱準、唱好國歌是中國公民的職責和最起碼素質,筆者認為唱好國歌要從學校音樂教學抓起,每個音樂教師都應將《國歌》教學放在最重要的首要位置,把《國歌》當作學生入學音樂學習的第一課,認真上好國歌,確保學生會唱、唱好國歌。筆者在這首熟悉歌曲的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希望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透視 學校 《國歌》 演唱 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116-02
一、《國歌》演唱的現狀
國歌在很多的場合我們都能聽到,比如:重要會議、運動場、升旗儀式等。然而我們往往聽到雄壯嘹亮的國歌聲,并不完全來自會場人的演唱,多是高音喇叭放的錄音,甚至電視上國家級的重要會議奏唱國歌,能看到很多人嘴型和歌詞不對應,顯然并不會唱國歌。而在我們身邊需要唱國歌的場合,甚至在大中小學生的升旗儀式上,很難聽到純粹現場演唱的歌詞曲調準確、嘹亮的國歌聲。
會唱國歌、唱好國歌應當是一個中國公民最神圣的職責和最起碼的素質。怎樣保證讓公民會唱國歌、唱好國歌?根本要從學校抓起。在師范學校、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上,《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印在課本的第一頁,然而或許音樂老師們認為學生本來就已經會唱,或者因為《義勇軍進行曲》并不在規定的章節內,更或者中學老師認為在小學學過了,大學老師則認為在中學唱了,大家都對它視而不見,極少有老師把它作為一課認真去教給學生。這也就造成很多大、中、小學生都不能完整準確地演唱國歌,以致步入社會更加不會唱國歌。
二、應將《國歌》教學作為大、中、小學生音樂學習的第一課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管你是在小學、中學或者大學,都應將《國歌》教學放在最重要的首要位置,把《國歌》當作學生入學音樂學習的第一課,認真上好國歌,確保學生唱準、唱好國歌。
三、《國歌》教學設計
筆者是一名幼兒師范學校的聲樂教師,作為進入幼師學習的學生,有的在中小學學習過國歌;有的學生來自農村沒有專門學唱過《國歌》,但無論哪種情況,他們對《國歌》都是比較熟悉的。對于熟悉歌曲的教學,往往存在這樣兩方面的問題,即:從教師本身來看,容易流于簡單化;從學生方面看,又易產生麻痹與厭學情緒。這或許就是從小學、中學都在學唱這首看似簡單又很熟悉的《國歌》,學習效果卻不理想的原因吧。怎樣才能克服上述問題,使熟悉的《國歌》教者有物、學者有趣,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呢?筆者就以執教的《國歌》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筆者在這首熟悉歌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巧設導語,誘發學習興趣
在《國歌》教學時,筆者改變了傳統的上課座位形式,將這節課的教學放到音樂活動室進行,去掉課桌,并將凳子排成合唱排練的隊形。
教學場景的變遷,使同學們感到新奇和興奮。從傳統意義的座位上解放出來,大家更覺得輕松愉快,那種渴望上課,猜測如何上、上什么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的。懸念一旦聚焦便會全神貫注。在這樣的氛圍中,筆者靜靜地環視全體學生,進行新課導言:“‘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首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歌曲,曾激勵多少革命英烈浴血奮戰、創建新中國;又曾鼓舞多少優秀兒女艱苦創業、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同學們,大家知道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嗎?”在這樣的誘導下,同學們很自然地答出了答案,進一步對歌曲作簡要的介紹。
(二)視聽結合、設疑討論,激發學習情趣
興趣引起后如何保持興趣,并激發進一步探知的情趣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嘴巴、腦子都動起來。
1.看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音像,奧運會我國運動員奪取金牌頒獎儀式音像。
2.聽一聽:欣賞合唱《義勇軍進行曲》。
3.議一議:在哪些場合奏唱國歌,在各種不同場合奏唱國歌時你的感受如何。
這種聲像結合的欣賞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對整首歌曲激昂與振奮人心的情緒有了深刻的體會。而理性的討論,則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熱情,更使學生思維不再受到局限,忘記了時空概念,腦海里展開豐富聯想,內心產生激情與沖動,對歌曲內涵的理解步步加深,對演唱歌曲產生莫大興趣。
(三)鋪路搭橋、分散難點,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為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做一些發聲練習以鋪墊并解決難點是必要的。在這節課中,筆者一方面選擇了兩條發聲練習做鋪墊,旨在訓練學生用堅實有力的聲音去歌唱和用有彈性的聲音唱好短音符;另一方面,通過對比法唱準三連音、用加襯字的方法唱好弱起、用劃拍法準確把握附點音符。
(四)唱讀看辨、激勵評價,增強參與意識
傳統教唱法學習熟悉歌曲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樣做效果會好些呢?筆者是這樣做的:
1.唱、讀:讓學生視唱曲譜,老師提示同學們注意唱準弱起、附點音符和三連音;指導學生富有表情地朗讀歌詞,糾正不正確的字音。
2.看、辨:讓學生仔細看譜,認真聽辨老師演唱的正誤,老師選擇學生易出錯的地方,唱一句對的,唱一句錯的,學生通過聽辨、對比和模唱,便可以輕松唱準這些易錯的句子。
3.激勵評價:先請同學彈琴伴奏,學生隨琴唱詞,不正確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適時激勵評價,并有意識地在同學中間巡回,用手勢、聲音點撥幫助,推進教學進程。隨后按座位分組起立演唱,同學們互相提出優缺點,老師則給予支持性的積極評價,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與成就。
這樣學唱歌曲,使全體同學都動口動腦、積極參與,大大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創造性學習的興趣與能力,加上老師的指導、激勵評價,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興趣參與并有信心提高。
(五)析曲析情、挖掘內涵,增強表現情趣
充分挖掘歌曲思想內涵,使學生在原有熟悉旋律的演唱中有新的感悟與提高,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演唱質量。筆者將“對歌曲情感的把握”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并貫穿始終。
在本課一開始,對在不同場合下奏唱國歌時的不同感受和同學們做了討論。這里筆者更進一步從學科特點出發組織學生討論歌詞,通過音樂要素分析曲調,加強對一字一句情感的準確表達。
1.請同學分析曲調,并請小號特長生吹奏這句,引導學生體會:這一句號角式的音調,像嘹亮的沖鋒號角,激勵著無數戰士與愛國志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前進。
2.為什么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作曲家用了突然休止?”。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休止符更能突出并強調“最危險的時候”,造成一種特有的緊迫感。有了這樣的認識,同學們再唱這里的休止符時就自然會處理的干凈、利落。
3.歌曲中為什么連著三次出現:“起來”?引導同學們體會: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人們被迫著發出一浪高似一浪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表達了中國人民不愿做亡國奴的強烈愿望。由于有了這樣的認識,同學們再不像過去那樣提醒多次都唱不好由第一個“起來”到第三個“起來”的漸強力度的表達。
(六)演練歌曲、體驗成功,增強演唱情趣
學生起立呈合唱隊形,指揮、伴奏、小號手、軍鼓手各就各位演唱歌曲。置身于排練演出的情境,學生情緒高昂,既增強了學生的演唱情趣,又提高了表演能力。同時,筆者將同學們的演唱實況錄下來,讓同學們聽聽自己的“作品”,既發現了不足,找到了差距,更從自己的演唱中收獲了一份成功的喜悅。
以上就是筆者《國歌》教學的一點體會,只要我們充分挖掘歌曲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善于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去認識、理解音樂,就一定能從“熟知”與“舊有”中發掘新內容,就一定能使學生從新知新法中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知;既接通了歌曲與學生的情感之河,又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德與美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顏吾佴.大聲唱國歌,別不好意思[N].人民日報,2014-06-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