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弗洛伊德認為“夢”既具有表象的內容又暗含深層次的意蘊,本文依此為基礎來探討黑澤明的電影《夢》。這部電影雖然由不同的夢境組成,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有機性,從個人/人生、家國/人類兩個層面,通過“我”不同年齡的零碎斷續的夢境表述,既是對個人夢想的自我闡釋、人生旅途的表達書寫,又是對社會民族的寓言警示和人類罪惡的批判諷刺;既展示探討了人類征戰自然的貪婪和悲劇的根源,又隱含顯現了人類要善待自然的愿望和“天人合一”的憧憬。
關鍵詞:《夢》 闡釋 批判 自我 家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163-02
享有日本“電影天皇”著稱的導演大師黑澤明于1990年拍攝的電影《夢》是由八個不同的夢境組成的。該片被看作是黑澤明自傳性表達的一部精神電影,由日照雨、桃田、暴風雪、隧道、烏鴉、富士山、鬼哭、水車村八個夢境組成,主要講述的分別是:日照雨里偷看狐貍娶親、小孩在桃田里遇到桃樹靈魂、暴風雪里面對死神的掙扎、隧道里第三戰隊與首長的對話、對畫家大師梵高的拜訪、富士山火山噴發和核泄漏、變異人的鬼哭和相互殘殺、水車村悠閑自得的生活。
對于“夢”,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個人愿望的自我滿足和裝飾,夢有兩個層面:“看到的”顯現的夢境內容和潛在的需要解析的“夢思”,認為“夢”既具有表象的內容又暗含深層次的意蘊。影片里面的八個夢境在內容的表象上雖有所不同,但在實質意義和內涵思想上卻具有統一性和有機性,八個夢境主要表達的依次是:小孩的好奇和因好奇受到的懲罰、少年的童真與桃園砍伐者的可惡、暴風雪里面對死神的意志和堅持、戰爭的控訴與人類的罪惡、對藝術的追求和獻身、自然的怒吼與科技的懲罰、人類的變異和自我殘殺、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在筆者看來,這部具有寓言哲理性、批判反思性的電影通過“我”不同年齡的零碎斷續的夢境表述,既是個人夢想的自我闡釋、人生旅途的表達書寫,又是對社會民族的寓言警示和人類罪惡的批判諷刺;既展示探討了人類征戰自然的貪婪和悲劇的根源,又隱含顯現了人類要善待自然的愿望和“天人合一”的憧憬。下面筆者將從個人/人生、家國/人類等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一、個人夢想的表達和人生旅途的抒寫
影片《夢》是導演愿望和夢想的個人表達。第一個夢講述了作為孩子的“我”因不聽母親的警告、偷看“狐貍娶親”而受到嚴厲懲罰的故事。孩子總懷著“十萬個為什么”去看待世界,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小孩子調皮好動的特性促使我們大膽地進行探險或做出明知故犯之舉。影片把“我”內心的好奇與恐懼在叢林白霧、狐貍整齊步伐以及與其和之的背景音樂中進行建構。可是,小時候的我們并非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么,因大人的教訓與監管下曾經未嘗試過的好奇只能通過“夢”來滿足和實現了。夢的最后,小男孩拿刀以死謝罪的教訓像極了日本民族里武士的精神。根據導演從小出生在嚴厲苛刻的武士家庭和受到父親近乎窒息的管教來看,這個夢就是小時候未曾擁有的一種特殊的體驗和經歷,從而了卻兒時的某種心愿。
第二個夢《桃田》是通過桃樹木偶人的能樂表演來表達“我”對失去的桃花盛放美景的留戀和回憶。夢可以滿足我們對甜蜜夢想的向往,就像影片中那桃花盛開、花瓣漫天飛舞的美景;夢也可讓我們重溫美好的回憶和難以割舍的往事,就像“我”面對著光禿的桃桿和憤怒的木偶人而掉下來的眼淚。從相關資料得知,這個夢暗含著導演對自己夭折姐姐的懷念和依戀;姐姐的突然離去就像一場無法忘懷的災難,會讓“我”經常潸然淚下。對于已經80歲高齡的黑澤明來說,這夢無疑是自己回憶美好往事的最好方式。
然而,生活并不會一帆風順,如第三個夢那樣,灰暗的冷色調、沉重的喘息聲、艱難的慢步伐,到處都是充滿恐懼又令人迷失方向的暴風雪。面對未知的危險,這就需要我們像領隊那樣具備敢于挑戰的勇氣、堅強的意志以及不放棄的執著。領隊使得“我們”重獲了陽光,看到了希望,從而達到了目的地。縱觀導演幾度尋死的人生歷程和陷入困境的創作歷程,也正是隊長的精神使得黑澤明渡過了人生和創作的艱苦時期并克服了人生旅途的困難,從而成為了一代電影大師;使得他好比第四個夢里的畫家大師梵高那樣珍惜時間為藝術不懈追求著和奉獻著,尤其是年齡已高的晚年。第四個夢在彰顯梵高畫作的自然美景時,既傾訴了導演孩提時代對作畫的熱愛,同時又滿足了自己拜訪畫家大師梵高的愿望。
除了兒時的好奇天真、成人的藝術追求等,作為社會和大自然的一員,我們無法離開周圍的世界而生存。面對人類為了所謂的“正義人權”“文明發展”和“科技進步”而進行的戰爭和核試驗等,導演借助第五個夢“隧道”控訴了戰爭對生命的摧殘和人類的罪惡,從而體現自己對戰爭的憎惡和反抗,表達了自己對和平世界向往的心愿。通過第六個夢和第七個夢向我們展示了核輻射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吞噬,科技導致變異的人類互相殘殺的悲劇,也表明導演對工業化時代現代科技發展的擔心和質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異化的程度愈加嚴重,甚至達到了自我滅亡的地步。面對未知的事情,每個人都想將之寄托于夢想,影片的導演也不例外,他將自己回歸自然、熱愛自然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愿望寄托于第八個夢“水車村”——淳樸美好的世界中。借助這幾個夢,表達了導演對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和美好的回憶。
二、社會民族的寓言警示和人類罪惡的批判諷刺
像導演以往的《七武士》《羅生門》等電影作品一樣,黑澤明在這部電影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對日本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環境進行展示。第一個夢既向我們展示了雨天高大灌木里叢神秘詭異的娶親景象和雨后彩虹下漫花遍野五彩繽紛的唯美草地,又向我們交代了日本民族對“狐貍娶親”等自然事物的尊重和對破壞者要接受懲罰請求饒恕的決心,同時也無意間彰顯了狐貍在日本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形象,這種敬畏和尊重使得人們和大自然能夠和諧的相處。除了狐貍外,桃樹在日本民族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影片的第二個夢《桃田》正是以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女童節和能樂表演為基礎揭露了人們在本應桃花盛放的女童節砍掉所有桃樹的荒唐行為,而這種可惡的行為和罪惡導致了桃樹木偶的反抗和憤怒。這也預示著:如果人們無所顧忌地征戰自然或者“他者”必將失去良知、失去自我,甚至陷入像第三個夢所描繪的那種可怕的暴風雪中。影片的第四個、第六個、第七個夢就是這場“暴風雪”,正如“隧道”夢里導演所呈現的那樣,人們所發動的戰爭給日本民族帶來了家破人亡的悲劇,也造成現實社會很多空巢老人的孤苦現象。正如導演所寓言的那樣,因科學技術的迷戀和瘋狂追求而破壞環境的行為必定會受到大自然的反抗和回應,就像影片里富士山的核泄漏那樣致使人類患癌得病、甚至是無法生存的毀滅性結局。
除此之外,影片也對人類的罪惡和丑行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和諷刺。我們都知道,大多小孩會有好奇的心理或好動的行為且在沒有完全意識情的況下難免會犯錯,“太陽雨”里母親為了獲得狐貍饒恕絕不讓兒子進屋的冷酷無情。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意識、思想成熟的大人卻無情地砍掉了本應在女童節花兒盛開的桃樹,這種表里不一的虛偽行為讓人覺得極其荒唐和悲哀。第三個夢探險的背景諷刺了人類“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心理和面對困難時多數人悲觀失望的現實,而“隧道”的夢則批判了人類發動戰爭無視生命的罪惡和揭示了人做錯事后尤其是茍且偷活的愧疚感。第五個夢吊橋下婦女對藝術家梵高的嘲諷細節則巧妙地諷刺了人類對特殊人群缺乏了解和關懷的“病態”,第六個則用核輻射后的無法存活折射出人類科技社會發展中目光短淺的罪行和丑陋,第七個夢通過變異人為了生存而互相殘殺以及“人吃人”的行為諷刺了“異化”“欲化”后的人類的可怕。結合最后一個夢和整部影片來看,導演不僅對民族社會等進行了批判剖析,而且對人類的行為進行了有力的反思和諷刺,同時也表達了導演回歸自然、尊重生命以及跟自然和睦相處的想法和愿望。
參考文獻:
[1]沈文婷.欲望的潤飾與升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藝術理論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年.
[2]王志敏.阿爾的吊橋:黑澤明的《夢》的分析(上)[J].電影文學,1998,(06).
[3]王志敏.阿爾的吊橋:黑澤明的《夢》的分析(下)[J].電影文學,19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