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鑫宇

對于一個只有1/4左右人口被央行征信局所覆蓋的國家,大數據征信體系的每一點進步都要顯得彌足珍貴。
“停車逃費將與個人征信掛鉤”、“2017年房產中介、導游等14類重點職業人員要建信用記錄”,這是年前中國征信業內的兩則重要訊息。
無論是“芝麻信用700分以上可以進入貴賓室的上海機場”,還是“芝麻信用600分及以上可免費借雨傘、充電寶的北京杭州商場、景區”,你都可以相當清晰地感受到從廟堂到江湖那股“信用原動力”。
在瑞士小鎮達沃斯上,CNBC主持人安德魯·羅斯·索爾金拋給馬云一個芝麻信用基于大數據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馬云說,芝麻信用評分可以作為租車、租房的資本,更可以作為談戀愛的資本,丈母娘會對未來女婿說“你要跟我女兒談戀愛,給我看看你的芝麻評分”。
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勾畫,特別是對于缺乏征信土壤的中國。但現實中,基于大數據分析而得到的個人信用評分,卻步履蹣跚、充滿疑惑。
“我女兒的芝麻分會比我要高,要知道讀書的她現在還是要靠我來支援。”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借《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技術驅動變革》2016年白皮書的發布現場低調地“抱怨”了一番。
“我只給支付寶打了個電話,然后我就收到開頭為‘焦局您好’的短信。”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央行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在2016中國互金外灘峰會上,引用自己信息“失守”的段子博得了在場觀眾的會意笑聲。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關于信用評分不準確、個人信息泄露的批評,絕不能簡單等同于阿里一家的問題,這是以社交行為與足跡為依據之下的征信體系集體的癥結。但對于一個只有1/4左右人口被央行征信局所覆蓋的國家,大數據征信體系的每一點進步都要顯得彌足珍貴。
金融信用體系的缺失——這是中國與美國互聯網產業最大的差異之一。在《騰訊傳》里吳曉波把日后成為騰訊產業基礎的Q幣產生的原因歸結于此,要知道那是在遙遠的2002年左右,可是這個話題在今天仍舊經常被談及。但變革就在現在,來自監管及企業層面的三股力量、三種努力,正在當下破土而出。
位于北京四通橋西北角的中國人民大學,歷來被認為向中國政界輸送人才的搖籃,但這里面同樣孕育著中國大數據征信業的希望。
吳晶妹老師是人大財政金融學院的教授,她更為人所熟悉的一個身份是中國信用標準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信用評級專業委員會委員。可以說人大財政金融學院一直是“信用中國”的重要培養基地。不為人知的是,目前中國活躍在信用評級、信用管理及大數據征信領域的行業人士,有相當比例都是吳老師的學生,而她的老院長就是去年履新的央行副行長陳雨露。
就在2017中國人傳統的“小年”當天下午臨近下班時,央行網站上出現一則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央行日前聯合召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視頻會暨媒體通氣會,陳雨露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要求本年度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這個會議上《國務院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三個改革性文件,被這位人大老校長要求落實。這被業內解讀為央行2017年將在中國征信信息管理上“有所作為”。
來自行業的消息,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也在年前正式對外宣布了由其主導的“X-credit信息共享系統”,據悉該系統于去年上線,已收錄多家機構提供的超過650萬用戶加密索引ID。包括玖富普惠、易通貸等在內的30余家網貸平臺、小貸機構、消費金融公司加入共享系統,共同推動征信數據的可控、安全、標準化共享。X-credit主要努力方向是解決平臺間的數據“孤島”,以及網貸行業中的多頭借貸和反欺詐問題。
行業組織內的數據合作,對大數據應用來說是一種比較正向的說法,它的對立面則是各類型金融借貸機構信審、大數據征信體系建設之下的個人信息不斷被侵犯泄露的現實。此前南都就爆出“700元買到同事行蹤、300元買到全部開房記錄和銀行存款額等個人數據”的消息。
由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等多位中國金融征信管理業的領導擔任主審團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雙周內部研討會第173期即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內部課題評審會也在年前召開。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作為主題演講者,就“個人信息保護的國際實踐及啟示”課題的相關研究情況做一匯報。從列會嘉賓上看,監管、學界及業界都有代表出席并發言;從決議上看,獨立于現有政府部門,成立獨立、專門的保護機構以及提出立法、監管政策,成為2017年讓大數據征信回歸正軌的希望。
在2015年時,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創始人易歡歡曾講過一個段子,“現在國內的大數據征信,就跟十歲的小孩談男女關系一樣,誰都在談,誰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小年,被中國人賦于正式進入春節的開始,今天以及未來,由政府與監管主導的努力也可以被視為某種程度的“開始”。
“如果銀行不作為,我們就改變銀行。”馬云這句豪言壯語在中國的大數據運用和征信領域,開始悄然發芽。
正如開頭所用的例子,你會發現,在中國目前大數據征信領域沖到最前線的人是阿里今年將有望上市的螞蟻金服,最新的一份估值顯示,B輪之后螞蟻金服的“市價”已經漲至4000多億元,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千億市值公司。而芝麻信用絕對是貫穿整個螞蟻棋盤的重要棋子。
年前王曉蕾副主任的內部“開題報告會”,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也出席其中。也許正是由于對個人大數據開發與應用上的多重考慮,從動作上看,螞蟻金服一方面強化基于本電商平臺種種社交行為數據的分析,另外正在很有戰略意圖地“一家一家”簽約各主要數據源。
螞蟻金服分別在去年11月、12月簽下被簡稱為“中國保信”的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移動兩家巨頭。單就大數據源而言,螞蟻金服這種耐心的背后,顯然是對相關法律關系以及如此所述大家對社交行為數據所構建信用模式信心不足的考慮。
然而,螞蟻金服和芝麻信用的主要對手卻在深圳。
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日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境內外互聯網上市企業數量達到91家,總體市值為5.4萬億元人民幣。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公司和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公司的市值總和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兩家公司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代表,占中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市值的57.0%。
但比較遺憾的是至少在歲末年初,我們沒有看到來自騰訊征信方面的市場動作。“如果中國互聯網公司只有一家可以采用跟隨戰略的話,那一定是騰訊。”暴風集團CFO畢士鈞曾在采訪中表達對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江湖看法。在2016年7月底的“中國互金外灘峰會”前,騰訊征信低調完成了高管變動。原一直被征信圈熟悉的騰訊征信總經理吳丹被調往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接替他并代表騰訊出席峰會“消費信貸與征信”圓桌專場的是原QQ錢包的鄭浩劍。從背景上看,鄭浩劍在凱捷安永咨詢、美國Teradata公司從事管理咨詢和超大型大數據管理的相關工作,具有超過16年豐富的管理咨詢經驗。峰會當天,現場多數問題都指向了鄭浩劍身邊坐著的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濤,鄭浩劍會后也拒絕媒體們的現場采訪,但可以感知的是,騰訊不會放手征信,特別是微信支付在線下已經開始超過支付寶時。“騰訊征信可能在憋大招兒。”某位征信業內人士這樣悄悄告訴記者。
相比較前兩個“可能性”,第三種要來的更耐人尋味。
宜信起家于線下的國內網貸公司,不同于同業,十年時間其產品與業務已經發展成囊括國內高凈值人群、新中產、城市小白以及農村的全方位金融“集團”。十年間,宜信在業內頗有口碑的是其累積的用戶數據以及風控管理。
誰將會成為騰訊未來的敵人?這是企鵝集團現在人所共知的企業文化。這種危機意識你從宜信人的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逐漸明朗的加碼各種場景滲透、攜手更多合作伙伴的“軍團作戰”,卻成為這家公司從上而下的戰略選擇。
春節前,宜信旗下的致誠阿福共享平臺推出自己的信用評分“福分”,并宣布已有400余家業內網貸平臺成為致誠阿福數據共享平臺的合作伙伴。“我們并不排外,未來會有更多家合作伙伴。”從其首席戰略官陳歡事后的表態看,這速度未來也許會更加驚人。
雖然目前宜信手中的“黑名單”并未正式接入到央行的征信管理中心,但拓展數據源已經成為宜信重要任務。宜人貸COO曹陽介紹,公司風控的數據來源包括:用戶授權的征信報告、信用卡交易歷史;在互聯網上抓取的公開數據;合作伙伴的數據,例如“更美App”這類醫美平臺的數據;第三方機構、政府平臺提供的可查詢的數據(包括法院、學歷、違章的數據)等等。
唐寧認為,中國成為信用社會是大勢所趨,這是他創立宜信做P2P的理論基礎,“只是大多數人認為不可能,所以首先要有實踐上的突破。”在唐寧看來,這并不是理想主義,而是基于歐美國家金融市場的演進路線。
三條路徑,三種“可能性”,央行主導相關立法及管理、螞蟻金服一個個簽下法律關系明確的合作伙伴,以及宜信致誠信用似的“軍團戰略”,目前仍無法明確哪一種會一統中國大數據征信“江湖”,但三種可能性之下卻可以明確感受到中國正式進入信用社會的大幕,已經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