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鈴 謝心怡 羅藝涵 唐舒悅 呂淑琦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5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2014年修訂時,新增了有關環境保護原則的專條,這是我國近35年環境立法史上首次以立法明文宣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新法所確立的“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和“損害擔責”等四項環境法基本原則,依次對應了學理上的“(環境)風險防范”、“預防(環境)損害”、“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發展了“污染者付費”原則之立法表述。
新修訂的環境法保護原則為大學校園綠色環境的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萬變不離其宗,校園環境建設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高校綠色校園的主要內涵以及開展綠色校園建設的有著很強的必要性,探索出綠色校園建設的主要途徑是美麗校園長存的第一步。
1.大學生環保潛意識與經濟消費觀念掛鉤
在我國社會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很大一部分離不開經濟發展,它幾乎涉及每個領域和每個層次。就大學生群體來說,通過經濟消費達到生活的便利是其當下主流觀念。商品定價的高低占著其消費觀念的主導地位。如塑料袋、打包盒等往往不被太過關注卻為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廉價商品,導致了諸多大學生毫無節制及無顧慮的使用。然而這些便利相當程度上卻導致了白色污染,這與未完全意識到塑料制品等低價商品將給整個環境帶來危害有極大聯系。即便政府的限塑令一定的限制了塑料制品的使用,但由于更多人選擇花低價成本為自己購買日常的便利而沒在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反觀涉及價格較高的商品,大學生們在使用時一般都會比較在意,例如一般標準下每個月每位全日制大學生支付的水電費浮動在幾十元上下,宿舍成員間就會有意識相互督促和提醒,便從側面上影響了水電資源利用的節約,從而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環境保護潛意識當中,受商品定價而影響的消費觀在無形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2.大學生環保意識的加強與普及方式有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當下生態文明時代,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和生活方式進行“綠色化”教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需要改變學生們以往物質、享樂、便利等主義的想法,而倡導與生態環境友好相處的可持續性觀念,學會尊重、保護校園環境和周邊環境是發展綠色文明的必然趨勢。
例如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自1990年3月開始進行校園綠色化,其五大指導原則是:覺知,效率,平等,合作,自然系統。強調著眼于社會,環境,生態,與政治議題方面的全面永續發展。同時,其強調學生,教師,職員的共同參與;美國的南加州大學也是另一所自行發展環境政策的綠色大學,其主要的環境政策是由大學環境顧問委員會于2000年所訂,強調在建立一個永續社會時的道德義務,政策的目標在于大學的教育以及自然的經營方式,并能夠將永續的理念貫徹落實在課程上。一個針對綠色環境建設,一個針對生態意識建設,兩者都為校園環境綠色的良性發展做好了前提。
因此對于國外大學環境建設方面我國大學校園環境建設可以學習其優勢:其一,普及綠色大學的環保理念,提高學生老師們參與度;其二,構建更加規范性、條紋化的宣言、條約等;其三,注重強調建設綠色大學的永續性。想進行長久的綠色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當前,因此,我們應當利用好學校這個大平臺,加強教育,促進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了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法規中明確提出:對于負擔環境保護義務的主體,涉及社會上的每一份子。因而作為當今大學生,能首先意識到參與校園綠色環境建設,是擔起社會環境保護責任的第一步。
1.普及線上線下環保實踐活動并做好銜接
除了加強環保意識方面以外,呼吁參與實踐性的環保公益活動也是建設綠色校園的一部分。如現存的一些線上環保公益活動:通過每天收集能量培育養成虛擬樹苗,每當達到一定的能量值,開發商便會在實際規定地區種下一棵樹并發放用戶電子環保證書。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趣味性,也在現實中對綠色環境的建設獻出了一份力量。因此,學校可以模仿通過線上發起公益環保活動引導本校的大學生針對校園環境的綠化等作出精神上和實質上的行動,使得線上和線下融合銜接不脫節:提供獎勵機制、增加志愿者時長、開展綠色法制下的環境建設等方式政策的提出,將會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其中。
2.改善當今大學生對環保知識了解甚少和更新不及時的現狀
在傳統的環保知識儲備中,從小到大的環保常識教育使得普遍大學生對于基本的環境保護理念都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意味著這樣的教育覆蓋到了每一個人,因此在大學中針對傳統環保知識的普及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在近十年內出現的一大堆環保新詞中,如“碳匯”就更新了傳統環保知識上的儲備庫。新詞的涌出,將形成更海量的大學生環保常識庫。作為時代成長的先鋒,大學生有義務和責任參與其學習當中。在這一方面還需加強環保常識宣傳和教育的力度,彌補高校大學生這一塊知識的缺失,盡可能減少環保意識薄弱人數的比例。
同時,可以通過開展環保宣傳活動,使大學生對低碳環保、節能減排及健康生活方面有更深層的認識,增強其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從校園做起,提高對“低碳”等相關方面的關注度,營造濃厚的校園環保氛圍,共同維護保護周邊環境,使共創和諧綠色校園的理念深入人心。
1.逐步深入建設大學校園環境綠色文化,引領環保行為規范
要建設好環境法制下的綠色校園,可以考慮結合我國2015年新出臺的環保法,以其基本原則和相關規定為基準,在大學校園內倡導一系列環境建設的綠色公約,并作出“懲罰性”為核心的規定作出約束。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了:“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采取有利于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所以,在循環利用、資源節省等方面,勤儉節約作為我國傳統美德一直不曾淡出大學生的視野。因此,不論是在大學校園或是其他場所,可以增設節約用水用電標示,并在綠色公約中做出示范規定,形成營造校園環境綠色文化的一方面。其次,隨著物質生活的飛速增長,我國大學生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大學生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尤其體現在飲食消費和購物方式。時代進步的趨勢不容小視,比起中老年人,大學生更喜歡追隨、引領潮流,如果不加以引導和限制,環保理念恐將被快捷鍵一鍵清除,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注入綠色元素也是校園綠色公約將重點引導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元素之一。
同時,近年來,許多大學在垃圾分類設施方面也有較大進步,大學校園中增設了許多分類垃圾桶以及廢舊衣物回收箱等,不知不覺中使部分大學生漸漸培養垃圾分類、舊衣物回收等環保習慣,這些大學校園環境綠色文化的逐步深入建設,無疑是在潛移默化中帶領著更多的大學生走向綠色校園建設的行列。然而難免仍存在有部分行為欠缺版塊,而綠色公約的加入將更加規范這些行為習慣,做出相關規定和獎懲,為綠色校園建設添力并堅持良性發展。
2.關注日常細節,走環保可持續道路
當今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有大學生會停下腳步思考,在校園生活里的方方面面,舉手之勞或許會為綠色校園的建設助力。例如:面對拆封后的快遞包裝、外賣產生的包裝盒與一次性餐具、廢舊衣物等廢物的處理,能否將它們再次加以利用?面對這些問題,增設校園綠色公約為其提供了一條環保之道。諸如規定專門的校園廢物回收站或與相關循環利用環保產業企業達成長期合作發展等,讓舊物變新充分利用;再如,讓綠色公約規范大學生們行為,從根源上減少一次性餐具等的利用,也可以適當推進校園環境的建設,也培養和加深了其校園環境保護的全局觀念。
綠色大學是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指導思想落實到大學各項活動中、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隨著2015年我國首部環境法的出臺及相關規定,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進一步來說,校園是大學生賴以生存的環境,創建優美整潔的綠色校園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中堅力量,對日后環保事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保護大學校園起,有意識的在法制背景下建設綠色校園將深化和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也是當今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優良品質。
[ 參 考 文 獻 ]
[1]張樂民.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論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
[2]田媛.如何進一步構建“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消費觀[J].中國成人教育,2012(23).
[3]付蔚瑩,傅新禾.當代大學生環保教育對策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08).
[4]秦天寶.比較視野下的環境法[J],鄭州大學學報,2016年04期
[5]欒彩霞,祝真旭,陳淑琴,譚洪衛.中國高等院校綠色校園建設現狀及問題探討[J].2014(06).
[6]竺效.論中國環境法基本原則的立法發展與再發展[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