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娟 徐亞瓊 蘭西梅 王亞軍
1.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2.西安市未央公安局分局,陜西 西安 710016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和完善以維護公共秩序和提升公眾安全感為目標、以保護人民生活安全和生命財產不被侵害為宗旨、以多維度和多角度防控違法犯罪行為為手段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已經升級為國家治理和公安機關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2017年6月全國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孟建柱部長指出全國公安正在依托天網、天算、天智科技信息為支撐,實施警務大數據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要求。“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升級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打造大數據+智慧警務是今后全國公安工作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已有天津、浙江、山東、貴州等15個省級公安機關搭建了基礎云計算環境,但是包括陜西在內的一些省份的警務云環境還在推進建設中,這無疑與公安部在全國建成一張感知網、構建一片云環境、打造一個智能引擎的大數據戰略布局要求有距離。陜西省作為“一帶一路”的西部重要省份,必須要在這場升級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打造大數據智慧警務的戰略改革中迎頭趕上。
大數據+智慧警務體系建設正在推動,但設計理念略顯保守、融合共享的服務力度和社會化的參與程度不足。在上級有要求、實戰有需求、群眾有期求的形勢下,陜西省擬到2018年完成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6+5+X”升級版,即全面建成六張網、五項工作機制以及推進全省各地公安的X種改革創新。目前,這項建設工作已基本完成,陜西省的大數據+智慧警務建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這個頂層設計中打造的“數據天網”,其主體仍是一個致力于公安內部警務的專網架構,諸多數據要受到保密需求限制,只有部分數據邊界接入公眾網主頁,這極大限制了社會化治安力量的參與度,造成大數據+智慧警務建設融合共享的服務力度和社會化的參與程度不足。
天網數據基礎建設快步推進,但是整體還是存在共治程度和建設進度需要提升的問題。近年來,陜西各地公安機關的警務模式及工作機制不僅體現出服務實戰的鮮明特色,而且創新亮點紛呈。2016年西安市三環以內68個派出所實現了“一室一站三隊”警務全覆蓋模式,警力前置并下沉街面及社區,不僅高效地接處警及處置突發性案(事)件,而且零距離地服務群眾。咸陽市開展“一村一警”活動,打通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零發案社區和行政村數量顯著增多。寶雞市隴縣因地制宜推行的農村社會治安“十小警務”,有效融洽了警民關系,提升了當地的社會治安管理水平。渭南市大荔縣公安局推出動態布警的農村社會治安分級管理模式,有效緩解公安工作警力少與任務重的矛盾。[1]安康市紫陽縣公安局推行“三位一體”警務創新模式,擴展便民服務效能,打造張敏警務工作室。2017年底西安灃東新城分局灃柳路派出所推行“一室五隊”警務模式,深入推進“平安西咸”、“智慧西咸”建設。但是,這些警務模式都存在著重警察走進社區的服務和輕群眾走進警務的參與,重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社會管理和輕凝聚社會力量的共同治理的現象。
在防控天網數據基礎建設方面,社會面視頻監控網建設正在加強,感知系統建設處于探索發展中。2015年陜西省公安機關安裝的監控探頭已達63.5萬個,到2016年9月寶雞、銅川、榆林、延安等地又進一步加大了對社會面視頻監控建設的升級改造,重點加大了對城市背街小巷和農村社區視頻智能監控的覆蓋面,新增監控探頭7.7萬個。[1]人民的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全省視頻監控建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全省視頻監控存在布局不盡合理、清晰度還需提高、資源仍需要整合,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聯網互通率未達百等問題。在感知系統建設上,西安市已經開始將人臉識別、圖像識別這類新科技應用在戶政、出入境、交管、治安等政務管理和審批領域,熱力圖感應系統、電子圍欄、二代證讀卡器等技防設施開始應用于部分的站區、商圈等人員密集場所及公安檢查站等。但是,陜西省其他地市的感知系統建設進度緩慢,甚至有的是處于零的突破。
深化了智能應用,但是存在平臺林立、便民服務功能有限、共建參與性和治安聯動性不足的問題。2015年8月由西安市灃東分局研發的全國首家物流寄遞治安管理手機app,實現了公安機關對物流寄遞業的源頭監管,并為網上追逃、刑事犯罪打擊等提供強大的實戰研判和數據支撐。在2017年初,這個具有預警、導偵、定位、管控四大功能的手機app信息系統,一舉斬獲全國公安改革創新大賽金獎。2016年初,體現“020”的全省首家公安分局網絡微信便民服務平臺——“未央公安微警局”開始試水,平臺上線5個月,即為1788名群眾在線辦理了多項公安業務:戶政業務上,受理群眾登記戶口、申請辦理居住證812起;110報警上,在線報警求助66起;出入境業務上,有910名群眾預約辦理。在該微警務平臺上,群眾可以快捷地享受辦理戶口或居住證、一鍵報警、警情發布等多項業務,“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2017年5月26日,陜西公安廳搭建的“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新版門戶網站及“陜西公安”微信服務號同步上線運行。該公安政務平臺集合了網上受理、快速辦理、使用評價、服務決策等功能于一體,涵蓋了全省11個業務警種部門和361項辦事事項,而“陜西公安”微信服務號的微信報警功能模塊在全國尚屬創舉。[2]截止2017年底,據政府網站工作年度報表統計顯示,該政務平臺提供的政務服務事項為362項,其中有2項可全程在線辦理,辦件量總計1420103件,網站總訪問量為6872464次。
目前,全省各地公安機關已搭建了數量眾多的微信、微博、客戶端新平臺,但平臺建設存在缺乏統籌整合、無序發展和信息多頭采集問題。雖然這些“兩微一端”警務平臺的某些創新已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是從其功能板塊設置及全程在線辦理業務范圍上看,存在以下不足:便民功能仍需提升才能真正實現多數業務事項“讓群眾只跑一次”的目標,社會治安力量的共建參與性和治安聯動性也明顯不足。
建立“互聯網+警務”公眾智能警務網,加大智慧警務建設開放、共享的社會化程度。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目標,未來的社會治理需要更為廣泛的社會化治安力量參與其中,需要建立起更為強大的“互聯網+警務”的公眾智能警務網。2018年是陜西省“6+5+X”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建設收官之年,也是陜西省推動“三秦警務云”建設的關鍵之年。陜西省加速建成警務云,不僅有利于實現全省警務信息共享化、管理精細化、預警研判智能化、公安警務工作效能高效化及服務精準化,而且也將為公安部的全國公安大數據信息資源共享體系起到應有的助力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應順應新形勢下的公共警務要求,建設起相對獨立于專網的“互聯網+警務”的公眾智能警務網,打通公安信息資源共享體系與社會數據平臺的對接,克服大數據運用存在的開放壁壘,為社會提供群眾需要的更為廣泛的公安服務,并有利于實時與群眾互動,為各種社會組織提供網上治安作業空間,打造一個所有熱心治安的組織和個人共建的公共智能警務信息網絡。[3]
提高警務模式的多元共治性,就是要求吸納廣泛的社會治安力量參與到社會治安防控與治理中,極大激發起“朝陽群眾”式社區治安群體的自主參與積極性。我們更加開放和社會化的的智慧警務模式不僅僅依托科技信息的支撐,還要發動群眾走進警務,并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在創新的基礎上繼續讓優良傳統傳承發展。
在推進天網數據資源整合上,需要政府合理引導,多部門整體協調,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基礎建設足額資金保障,公安機關統籌兼顧運行。要建成數據資源共享體必須打通數據孤島和壁壘,縱向要實現各項警務信息的貫通化,橫向要擴展接入相關社會基礎數據、音視頻數據信息,打通內外的扁平化。公眾智能警務網對大數據進行統一的共享交換,在動態感知和智能研判的基礎上,將發現的異常治安防控隱患信息直接預警推送到距離最近的社區民警的便攜警務平臺設備上,其服務實戰的功能將更為精準。對于民警而言有利于減輕無效的警務信息化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對于社會公眾而言惠民服務功能更為強大,參與體驗更強,滿意度更高。
目前,多地公安機關搭建的“兩微一端”服務平臺涉及治安、戶政、交管、出入境、消防等公安政務服務板塊,并提供迅捷的平臺交流和發布相關的警務自媒體信息。在切實提供更加便捷的“鍵對鍵”惠民服務的同時,還提高了綜合警務的工作效率和擴展了法治宣傳陣地。面對平臺林立問題,全省應當統籌整合平臺,不再鼓勵搭建類似平臺,著力打造陜西省公安廳的“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及“陜西公安”微信服務號的進一步建設。對于便民服務功能有限、共建參與性和治安聯動性不足的問題,改造現有的微社區警務平臺,以平安社區為主題,使居民能信息互動、決策溝通、問題處理、行動協作,使社區民警能方便快捷地建立起社區治安骨干群,打通讓群眾走進警務的最后一公里,共同建構公共警務的平安微社區。將由基層警察負責組織和運維的手機移動終端平臺,打造成群眾版的網上治安聯動平臺,由民間治安力量擔當主力,通過網絡讓群眾走進警務,讓警察走進群眾,提高公眾的主動參與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