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欣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規范訴訟程序的法律有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種。當某種行為侵犯公共利益,法律規定的機關、某些組織以及個人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經濟領域的行為損害范圍較廣泛,這時經濟公益訴訟作為核心問題出現在學者視野中。
1.社會公共利益
民法作為私法,其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維護權利主體的個人利益;公法以國家利益為重點,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都不是重點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公共利益并不是包括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而特指在共同的生存條件下,成員們所需的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法律所保護的社會公共利益是在法律承認的前提下成立的。
2.經濟法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
上文提到的公共利益側重于法律發揮對社會成員的作用。但在經濟法范圍內,法律維護的公共利益有所不同。經濟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之間的關系,而經濟法的規制作用有效地起到了調節與平衡的效果??梢哉f,經過經濟法調整經濟行為后的市場秩序,成為一種很規范的秩序。經濟法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更確切地講是一種經過平衡之后的社會秩序。
1.有關主張
對于經濟法有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有關學者有不同的立法主張,總結下來主要有三種。很多人主張民事訴訟拓展說,以英美法為主要例子,不另行立法,僅是做出一些特別規定,全部納入民事訴訟范疇內。經濟法維護的公益事實上已經不是民事訴訟所能涵蓋的,因此民事訴訟拓展說不能夠區分公法與私法,是不合理的。還有一些人主張綜合說,同樣不另行立法,經濟調節涉及的領域不同,其在不同領域的訴訟程序自行解決。如果不增加一種獨立的訴訟制度,是不能根本解決公共利益的損害的,因此綜合說與第三種行政訴訟說的主張都是不可行的。
2.經濟公益訴訟說
否定以上學說的目的是為了提出經濟公益訴訟的主張。在其他訴訟程序無法實現維護經濟領域的公共利益時,經濟公益訴訟能夠彌補傳統訴訟法的不足。經濟糾紛產生時,解決沖突需要一些特定手段,經濟公益訴訟有相應的立法成果后,權利主體行使訴訟權時能夠有充分的法律依據。市場調節中政府發揮調控作用,并不是只有政府本身才能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當公民自身權益受到損害,經濟公益訴訟制度應當賦予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
1.原告資格單一
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時,消費者可以提起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當涉及到不特定大多數消費者的權益時,消費者協會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由此可以看出,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限定于法律規定的有關機關、組織或個體。在經濟法維護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原告資格過于單一,代表社會大多數人利益而行使法定權利的主體范圍受到限制,經濟法的作用很難得到發揮,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也無法實現。在往年的案例中,如郝某松索要發票案,公民勝訴后也只能使自己的合法權益暫時受到保護,并不能保證在類似事件中保護其他人的權益。其他人在同樣情形下還要再次主張同一類權益,會使司法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因此,勝訴成果得到普遍適用的前提就是完善訴訟制度,建立拓寬原告資格的經濟公益訴訟。
2.責任制度的缺陷
經濟法責任包括幾種不同的形式,罰款、損害賠償、消除影響等等。經濟法在規定責任制度的同時也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陷。最主要的缺陷表現在責任承擔的問題。在經濟管理活動中,國家機關往往是行使管理職能的主體,但是在管理主體違法時,沒有相應經濟法律法規含有處罰的依據。因此,經濟管理主體未被納入經濟法管理的范圍,而作為管理主體的機關行使處罰的職權,很難達到處罰的根本目的。
責任的缺陷還表現于責任的形式上。違反經濟法承擔責任基本承擔民事責任,沒有經濟領域專門的責任形式,這會使經濟責任處罰力度不夠,同樣達不到規范秩序的根本目的。行政機關行使職權使違法者承擔責任后,經濟訴權基本被忽略,不論是權利主體還是管理主體都很少考慮到訴訟這個途徑,致使審判機關不能介入。
1.經濟法有可訴性
經濟法作為法律,是具有可訴性的。法律調整不同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賦予了被調整對象救濟的權利,可以說,可訴性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屬性。因此,經濟法必然具有可訴性。現有的法律并未對經濟訴權有具體的規定,并且權利主體在主張權利時很少有人能夠去主動維護公共利益。因此盡管存在可以建立經濟公益訴訟的前提,但是立法者缺乏完善公益訴訟的意識,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2.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
經濟迅速發展使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經濟活動頻繁,雙方主體的交易方式、交易內容也靈活多變。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決定了法律制度也要隨之不斷完善。傳統的三大訴訟程序明顯已經不能全面調整經濟關系,必須新建一種獨立的、特定的新訴訟制度。在保證私益得到完全保護前提下,存在維護公益的訴訟程序,這樣構成了完整的經濟公益訴訟。經濟法作為獨立的部門法,應當有獨立的訴訟制度作為標志。從經濟社會整體望眼看去,保護社會整體利益決定了經濟公益訴訟必須獨立,才能發揮其在經濟領域獨有的功效。經濟法維護私有權益,但相比之下,其公益色彩更加濃厚,因此建立新的訴訟體制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能穩固經濟法的地位。
3.當事人適格理論的發展
當事人適格,指個體基于對訴訟標的的直接利益而享有的作為當事人參與訴訟的資格。傳統的當事人適格理論建立在當事人的實體權利上,導致訴訟當事人的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在民事訴訟制度理念的不斷進步中,有學者提出完善當事人適格理論的建議。
在對當事人主體資格進行審查時,如果僅僅依據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擁有實體權利,難免在實踐中會產生問題。當某種行為侵害公共利益,并不能直接找出與訴訟涉及的利益有實體關系的人,因為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往往不是一次性形成的。此時立法上出現了很明顯的漏洞。為了彌補這個法律漏洞,訴訟追行利益被提出。當一類利益遭受損害,權利人因主張其中某種利益而進行訴訟,希望做出有利判決而享有程序利益,即可以成為訴訟的正當當事人。也就是說,正當當事人主張的利益與判決結果緊密相關,實體適格擴大到了程序適格。以上當事人適格理論的發展,為維護公共利益時權利個體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提供了正當性的理論依據。
以美國為例,消費者權益受損害,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包括消費者。與社會團體。建立完善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首先要放寬原告的限制。賦予國家機關、團體以及個人作為原告提起訴訟的權利。檢察機關在傳統訴訟程序中起到監督作用,監督國家機關的行為是否合法。經濟公益訴訟應當賦予其全面監督職能,對損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為起到監督、控訴的職能。
公民個人是否有獨立的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研究經濟法可訴性問題時,公民個人因素成為影響可訴性實現的主要問題,一些當事人對維護公共利益并沒有采取主動的態度。因此,公民個人享有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有助于發揚保護公益的社會風氣,發揮群眾的集體力量。曾經發生過的陳海慶環保公益訴訟案中,法院認為陳海慶與污染事實之間并無利害關系而判決陳海慶敗訴,源于公民個人沒有合法的原告資格的因素。賦予個人原告訴權能夠有效解決國家機關之間相互包庇、委推責任的問題,帶來司法公正。
1.建立完善經濟法律體系
針對經濟法責任制度的靈活性不夠,僅憑民事責任并不能達到足夠懲罰違法者的程度的缺陷,應當建立起完善的經濟法律體系。建立一套獨立的法律體系才能保障經濟訴訟制度有效適用。在有關經濟法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訴訟程序的規定,并在訴訟程序主要規定經濟公益訴訟制度。個人利益受到侵害可以按照普通民事訴訟的程序進行訴訟,但這并不意味著肯定了民事訴訟拓展說。民事訴訟拓展說主張一切侵犯經濟利益的行都要納入民事訴訟程序的范疇內,否定另行建立任何獨立的經濟訴訟程序制度。而私益訴訟只用于維護個人利益,無需浪費立法資源,只能啟用民事訴訟。
建立的經濟法律體系中,應當增加有關經濟責任的內容。原有民事責任包括吊銷營業執照,罰款等措施,并不能使經濟主體受到警戒。應當在經濟主體的資格上增加責任形式,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市場秩序問題。例如違反規定侵害公共利益,違法者取消市場進入的資格,最大程度上打擊了違法動機。有學者提出經濟責任應當獨立于民事責任,可以分為行為責任,財產責任,信譽責任,管理責任。這樣幾種獨特的責任形式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責任體系。
2.促進法律責任的統一
現有的法律責任缺乏對經濟管理主體的責任規定。經濟管理主體大都是國家機關,經濟調控過程往往是國家機關對經濟主體進行管理與懲治。當管理機關出現違法行為時,卻沒有相關獨立的經濟法規去規制有關機關。經濟責任中民事責任主要由被管理人承擔,管理傾向于行政化,行政責任也由有關機關采取,導致很少有權利主體選擇訴訟來維護自己利益,因此司法機關無法管制經濟管理主體的行為。由此看出,增加經濟管理主體的責任規定是必要的,可以賦予司法機關直接處理糾紛的權力。
為了達到建立經濟公益訴訟的目的,廣泛推行此種訴訟制度而使其具有普遍性,除了立法方面的完善,也要推行一系列的保障制度。沒有經濟公益訴訟的保障,即使有法律規定,也很難落實到實踐中。
公民個人被賦予提起經濟公益訴訟的權利,但很少有人主動去維護公共利益。這不僅僅是個人自身原因,主要也受到程序繁雜、訴訟費用的影響。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訴訟的主動性問題,就要為公民創造一條方便快捷的道路??梢栽O立在審判機關受理公益訴訟的專業通道,由專門的人員負責處理相關案件的程序;訴訟費用的問題可以由國家先行墊付,這樣就解決了公民個人提起訴訟的前提。除此之外,公民也可以因提起公益訴訟而維護公共利益受到一些表彰與鼓勵。在社區、街道進行普法教育,宣傳新建的經濟訴訟形式,對勝訴的公民給予一定的實質性獎勵并廣而告知,起到督促與鼓舞的作用。
1.納稅案件
我國的稅收應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司法體制中應當規定與之相配套的制度。稅收問題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公民個人繳納稅款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納稅機關如若不能以合法手段納稅、用稅,必然會損害國家的財產利益,也會損害納稅公民集體的利益。因此,對納稅行為,不能僅僅在行政法中規定對違法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利,也要對稅款的用處予以監督。這樣就為經濟公益訴訟的建立提供了依據。
2.保護國有資產案件
國有資產流失是近些年國家經濟方面的一重大問題,被不合理低價轉讓的現象非常普遍。然而公民對國有資產的問題的態度很冷淡,主要是人們認為與自身關聯不大。針對此問題,國家可以在獨立的訴訟程序中規定獎勵制度,使公民獲得真正的利益。在懲罰方式上,對管理人規定的制度不夠嚴厲。國有資產的管理人做出有害于國有財產的行為,僅僅行政處分達不到懲治力度。賦予公民訴權,維護國家利益,才能起到對國有財產的進一步保護作用。
3.反壟斷案件
同上文國有資產的保護問題,反壟斷執法中,行政程序同樣不能對違法者起到威懾作用,應當在司法領域中加以規定。壟斷行為下,市場競爭受到嚴格限制,市場的自由公平的優點不能得到發揮,因而損害消費者的選擇權,屬于不特定多數人的權益,可以說損害了公共利益。劃分市場,限制價格,對人民的消費權、知情權造成損害。在這樣的行情下,經濟公益訴訟應當將反壟斷案件包括在內,規范壟斷行為,懲治限制競爭的活動,限制經濟主體的實力,防止不當行為造成市場經濟的損害。
綜上所述,本文已經三個方面闡述經濟公益訴訟的概況、必要性、以及構建方式,進一步明確了經濟公益訴訟的重點案件范圍,國家宏觀調控無法完全規范市場秩序,經濟法也不能完全發揮調整作用,當一系列問題出現的時候,構建經濟公益訴訟是完善現代訴訟制度的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