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剛
延安大學政治與法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剛建立之時,農民群眾主要是通過承包土地來實施各類農業生產活動的。鑒于信息往往會出現不對稱的情況,普通農民群眾的資源配置水平不高,從而導致農產品營銷難成了十分普遍的問題。農民群眾的個體化生產怎樣與大市場加以聯結,成為十分突出的矛盾。如今,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農民脫離了千百年來固守著的賴以維系生存的土地,從而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取得了新變化。農民群體應用入股或者租賃等全新的方式,促使自身與合作社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依靠合作社銷售自身農產品的純貿易關系。然而,在承包經營權在入股合作社之后,就會出現諸多法律層面上的新課題。這就需要在新的形勢下深入探究如何在符合法律規范的基礎上破除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之中的各類問題。
通過入股合作社,土地以往所具有的所有權和用途等并沒有出現任何的變化。農民群體完全可以按照法律之明確規定,將自己所固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投入到組建合作社之中,該出資形式與實物、貨幣等的出資形式具有相同的含義。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就明確了土地流轉方式當中涵蓋了入股的形式,而且同時還期望能夠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推進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實現全面歸集,這樣就能夠為促進規模化涉農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法律領域來說,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投入到合作社當中進行,并不存在違法違規的問題。盡管《物權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都承認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物權之屬性,但卻并未就其入股加以明確規定。《物權法》規定了在土地承包法下,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所有人將承包經營權實施轉包或者轉讓。該法還明文規定了可運用合法的渠道來得到土地,承包經營權可采取轉讓、抵押和入股等各類形式加以流轉。《農村土地承包法》則規定了為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農民可將個人土地承包經營權用入股方式來開展合作式農業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雖未能對出資形式具體明確,但是并未排除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夠加以入股之問題。
應當說,我國法律研究界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當怎樣入股到合作社之中的問題,在法律層面上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而是出現了不同的觀點。目前,主流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對已有的物權加以轉移的看法。認可這一看法的研究者們覺得,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就其本質來說,還是用益權的一種,入股則是推動其加以流轉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本質上尚屬于物權的變化形式之一。在入股之后,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為受讓一方所得到。持有該觀點的學者們覺得既然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獨立的法人,那么其財產自然有別于普通成員們所擁有之個人資產,但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則屬于非貨幣性的資產,必須要入股至合作社。二是農民群眾對所承包的土地擁有經營權的看法。該看法覺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至合作社之中是十分科學的方式,能切實降低大量風險,尤其符合政府在農村土地改革上的相關要求,即明確了所有權、承包權和收益權等內容。不管從什么方面來考慮,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之中均符合中央之要求。所以,合作社并非土地的承包權人,并不會牽涉到土地承包權的變化問題。三是對土地對外租賃的看法。有部分省份在其所推出本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規定之中,提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入股,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科學運作,能夠為廣大農民朋友帶來貨真價實的好處,而且還能夠推動農業生產領域的科學化開發。農民群眾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作為股份加入到合作社的經營之中,究其實質是將土地租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由該社來實施土地管理與維護等工作。四是兼顧入股、出租兩者的看法。該看法覺得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既然已經屬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自然也就具有了入股和出租的兩種意味,部分研究者則稱之為出資。出租則會存在收租金的具體行為。將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融合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當中,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將承包權與經營權化作股份。
當前,我國的土地相關法律體系之中雖然規定了可以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施流轉,但是卻附加了非常多的限制,因此在實踐當中十分不適應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實情,而且還會損害到普通農民的土地效益。當前我國所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當中還沒有對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入股形式所實施的具體規定,而是簡單地指出承包方在實施土地經營的狀況之下,承包經營者如果要在合作社中入股,就需要在目前的法律條款之中增加同意農民群眾用這種方式入股的具體條款,如此才能夠讓入股工作具備堅強的法理基礎。
鑒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長期存在著城鄉之間差距較大的問題,以至于農村社保舉措一直難以真正地落實到位,因而土地已經成為農民群體最重要的維持生活的資源。鑒于我國農村社保機制不夠完善,這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對于維護廣大農村的和諧穩定會產生相當大的隱患。在此狀況之下,我國必須深入健全和完善基于農村的社保機制,比如,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從而切實降低土地長期以來所具有的保障性功能,這樣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才能切實發揮出最大限度的作用。在更加完善的農村地區社保機制之下,土地的經濟性作用肯定會得到進一步地加強,因而農民群眾普遍不再擔憂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轉移后還會產生維持生活困難等問題。只有實現了普遍的社會保障,農民們才能夠安安心心地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之中。我國的政府機構一定要對因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了流轉的農民群眾進行扶持,切實幫助這一群體解決就業、社會保障等難題,在最大限度上抑制由于市場發展而產生的諸多風險。立足于在農村開發保險業務,可以組建起更為多元化的農民群眾保險類基金。在社保的結構上,要進一步形成面向村集體與農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機制,通過政府機構的大力支持,予以其以足夠的財政支持。
立足于將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入股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之中,能有效地推動本地民眾的能力得到切實提升,從而能夠更好地推動各類農業生產要素彼此間的科學配置。在此前提之下,土地經營才能夠實現科學化與產業化。但現實情況是我國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模式的時間還不夠長,而且我國不同地方的情況又有所差異,所以在尚未有成熟的成功經驗能夠順利破解各種具體狀況。土地的兩項權利入股至合作社,其整個過程非常緩慢,這是因為其中牽涉到的因素極多,主要有組織的性質是否足夠清晰、入股的土地價格是否可以進行科學地認定、產權邊界是否可以進行明確的劃分等。鑒于近些年來中國土地市場價格的極大提高,農戶們都會對自身所經營承包的土地進行精準的評估。所以,我國要致力于創建科學化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評價機制,有力地保障廣大農戶的各項權益。有關政府部門則要積極發揮出主導性作用,通過建立專業化的評價組織機構,形成科學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更趨于科學化、規范化地評價農村土地的綜合價值。當然,用于評價的標準也要盡快公之于眾,這樣才能有力地保障我國土地兩權評價工作能夠得到順利實施。
依據國際慣例和我國合作社法各項規定,成員們提出退社后,應當征求合作社能返還出資額以及量化到成員賬戶當中的公積金總額度。對于通過土地經營權加以出資的,各位成員在退社過程中自然也應當享有返還相應出資額之規定。問題的本質是在于使用貨幣方式進行出資的,因為貨幣屬于種類物,所以合作社也就能及時返還一定出資額之貨幣。對于實物形式的出資方式。合作社還可予以返還其以相同面值的貨幣;而通過土地的經營權加以出資的,合作社應返還其土地經營權還是應當返還其以值的貨幣?土地具備了極強的依附性,各合作社在接受出資以后,還要進一步按照具體需求對土地作出全面利用的決定。主要有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實施統一性的公開。比如,可以在土地上建造有關設施和改良土壤整體質量等。如果有成員提出退社的要求而且提出返還自身所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就會導致合作社整體權益遭受損傷。有鑒于此,應當在立法當中明確,通過土地經營權出資者,如果產生了奉獻,合作社可對其返資要求實施替代性安排。具體來說,此種安排包括了兩大類形式:一是替換掉目前的面積、質量等;二是返還一樣面值之貨幣。然而,治好并不僅僅管是哪一部電影的替代形式,均不會改變其成員要求返還公積金之權利。
總之,本文所述課題的實施,不但能夠在最大限度上保護農民群眾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而且還能夠讓其得到最好的經濟效益,所以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但在當前的法律制度環境下,還需要建立相應的配套性制度同步推進和運行。當然,為了掩蓋與入股合作社等發障礙,必須要強化對農村土地的優化制度處置。這就需要進一步被保持農業現代化過程之中土地流轉與保護民眾土地權益之間的彼此平衡,讓農民群眾能夠心悅誠服地將自身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入股到本地專業合作社之中,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