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陌聰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近些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不正當競爭與限制競爭行為在農產品市場中時有發生,這直接損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鑒于此種情況,本文有必要對農產品的流通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找出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從法律規制方面來規范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價格,以此維護民眾利益。
近些年來,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非常大,農產品盲目漲價現象普遍存在,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由于農民無法對市場的銷售情況及供需情況進行及時、全面的掌握與了解,致使農民在進行農產品種植時,存在盲目種植問題,而盲目種植問題的產生必然會使某種類型的農產品數量過多或較為稀缺,從而難以滿足供需平衡,致使許多農產品都因賣不出去而大量浪費掉或根本滿足不了人們的生活需求,造成部分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而有些農產品的價格則急劇上漲,這無疑對農產品的流通造成嚴重阻礙。例如,在2009年,北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農產品中,大蒜的市場批發平均價格為3.3元每斤,而在2010年后,大蒜的批發價格已經上漲至4.25元每斤,從這就可以看出,2010年的大蒜價格相比于2009年的漲幅增長了200%以上,而農產品的價格急劇增長與大幅下降所產生的流通風險必然會由農民自身承擔,從而造成許多農民出現增產不增收現象,這無疑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整個流程包括生產、收購、運輸等各個環節,在農產品的收購環節中,主要是通過收購商與合作社的方式來對農產品進行收購的,雖然國家鼓勵農民選擇合作社的方式來進行農產品收購,但效果卻并不理想。這是由于農民的自身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組織水平也較低,再加上農民自身環境的影響而造成信息閉塞等原因,致使農民在選擇合作社對農產品進行收購時,經常出現討價還價現象,而合作社作為一種機構,是不允許討價還價的,這就對農民的積極性產生了嚴重影響。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各地存在的合作社數量大約有15萬個,而這些合作社中的農戶數量加起來只有3400多萬戶,這些數量還不到全國農戶總數量的14%。由此可見,農民選擇合作社來對農產品進行收購的數量并不多,歸根結底的原因在于合作社和某些收購者利用了農民文化程度較低、信息閉塞等缺點來故意壓低收購價格,或采取獨家收購協議的方式來進行壟斷收購,而這便造成農產品流通領域存在大量的壟斷現象,而壟斷必然會造成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甚至出現惡意囤積行為,這不僅不利于農產品的流通,也給農民的自身利益造成嚴重侵害。
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中,運輸成本較高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是由于我國的農產品主要是依靠公路運輸的方式來進行流通的,而農產品的保質期通常較短,長途運輸必然會造成部分農產品出現腐爛、變質等問題而無法銷售,進而造成運輸成本較高。此外我國成品油及公路經營的壟斷而產生的高額油價與高額的過路費,都直接使運輸成本大幅增長。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增加地區財政收入而采取的限制資源流動措施,也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的運輸成本。
當前,農產品流通領域中普遍存在自主定價與限制競爭行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部分銷售同種農產品的商販組織起來與管理者共同制定各方都能接受的價格,以此避免價格競爭行為的出現,并限制或阻止其他商販進行同種農產品的銷售。其二,部分農產品經銷商通過威脅恐嚇等方式來排斥其他農產品經銷商參與競爭,以此實現對農產品銷售的壟斷。其三,部分農產品經營者通過賄賂管理者和行政機關的方式來為自身增加潛在的交易機會,還有些管理者或行政機關通過索賄行為來限制農產品經營商進行農產品銷售。
通過對上述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中存在的現象進行分析,之所以造成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大,存在盲目漲價現象,其原因歸根結底在于我國在風險預防機制上缺乏立法工作,相比于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在風險預防機制建設方面要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特別是在風險預警與風險分擔方面的立法工作嚴重欠缺,這就造成國家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宏觀調控功能,對農產品流通缺乏宏觀指導,致使農產品流通領域存在盲目發展現象。因此,要想提高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發展水平,就必須要加強風險預防機制方面的立法工作,增強國家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宏觀調控功能。
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運輸成本過高問題,其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存在大量行政壟斷現象,成品油與公路經營權的壟斷都或多或少的對行政壟斷現象進行了體現,致使成品油的價格與過路費大量增長,而這些增長的費用勢必會施加到的農民當中,進而使農產品在流通運輸過程中的運輸成本大大增加。如今,對行政壟斷現象的消除已經成為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的必要手段。不過,由于我國自古以來都一直存在壟斷現象,這也使壟斷現象成為歷史遺留問題,對壟斷現象的解決仍舊任重而道遠。從法律規制角度來看,雖然我國建立了《反壟斷法》,但該法執行起來仍舊存在很大困難,此外,在該法的內容上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例如《反壟斷法》中的第七條規定就沒有對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的行業進行明確界定,進而造成行政壟斷行為有機可趁。雖然該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但在落實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人為因素影響,進而造成執法混亂、力度不足等問題。
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農業法與價格法是調整農產品價格的重要法律依據,其中在價格法中雖然明確規定了經營者自主定價的權利及限制,但卻并沒有對定價幅度予以明確規定,進而造成經營者在自主定價時過于離譜,使農產品的價格急劇增長,而這明確不利于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一部具體的實施法律來對農產品的價格進行指導,以此完善我國在農產品領域的法律體系建設,這樣才能使農產品在價格方面能夠實現規范化調整,從而使農產品流通領域得到良好發展。
我國在農產品流通領域法律規制方面相比其他發達國家仍舊存在較大差距,其他發達國家在風險預防機制立法上要更為完善,美國在風險預防機制立法上頒布了農產品保險制度,從而在立法上極大程度的保障了農產品的正常流通。日本則在風險預防機制上相繼出臺了《農作物保險法》、《農業災害補償法》、《牲畜保險法》,這也使日本的農產品流通領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實現了對農產品流通風險的分擔。而我國也應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在風險預防機制立法中的經驗來強化自身立法建設,在農產品種植及市場信息方面,應通過政策上的立法來進行引導與調控,并對農民在農作物種植上提供必要指導,強化信息傳導機制,出臺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風險預防保險法律法規,以此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分擔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同時,各地政府還應通過商業保險的形式來推出農業保險業務,以此降低農產品流通風險。
我國應制定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行政壟斷規則,以此確保行政壟斷行為能夠具備規范性,需要對行政壟斷行為進行規范與責權明確,才能使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為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對《反壟斷法》的理論完善,對概括性條款進行適當增加來規范壟斷行為的滋生,并將全部抽象的行政行為納入到行政訴訟及行政復議當中,以此實現對行政壟斷的司法審查,通過確立反壟斷法中的層級關系來構建健全化、系統化的行政壟斷法律體系,明確《反壟斷法》的執法機關及其責任與權利,加強《反壟斷法》的執行力度,并由各級行政機關及相關單位共同配合來對行政壟斷規則進行規范。
我國應進一步強化農產品的價格競爭立法工作,通過對價格法中的內容進行必要補充與細化來實現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調整指導。此外,還要對自主定價的限度與方式進行明確規定。在定價競爭行為規范工作中,應明確價格競爭行為的執法單位,避免執法出現混亂,提高市場管理規范性,并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在農產品價格競爭規范方面的優勢與經驗,來提高管理水平,以此不斷完善農產品價格法律體系。
在農產品批發流通市場方面,也應通過法律規制手段來進行規范,應通過對以往在農產品批發流通市場中的管理經驗進行總結與吸取,來相繼出臺相關法律明確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管理、稅收、準入標準、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并對市場各個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及相關資質進行規定,大力推進市場實現股份制改革,切斷工商管理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利益鏈條,通過企業制度來建立先進的管理模式。
我國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應加強《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的理論建設,并對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各個主體的職責與義務進行明確,加強行政機關對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管力度,強化行政機關廉政建設,加強法律法規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法律宣傳工作,使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受制主體能夠對法律法規及市場競爭行為進行正確認知,以此確保農產品在批發市場中能夠得以良好流通。
總而言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更關乎民眾的自身利益,只有找出農產品流通領域中的法律漏洞,并通過立法工作來進行完善與彌補,才能推動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發展,規范農產品流通領域中的不合理行為,維護民眾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