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楊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遼寧 遼陽 111000
法治社會實則指的是由國家立法確立的一系列行為、制度和理念等可以認真貫徹、有效落實的一種井然有序的社會狀態。在法治社會中,公民和社會組織除了能夠依照法律來行使自身權力外,還可通過法律程序來有效化解各種法律糾紛,并以此建立起有序的法律調控運行的社會狀態。
在理解社會、政府和國家三者關系的基礎上,當明白法治政府構建方向應向使用合法行政權方向傾倒。政府部門本身承擔著“依法行權”的權力及義務,這意味著政府行為始終要和法律相關規定相符。建設法治國家,不僅要關注依法行政,還應注意司法權、立法權等公權力行使都要遵循法律法規,不允許出現逾越法律的情況。諸如:制定法律不可逾越憲法有關規定,特別對司法裁量而言應嚴格遵照現行的法律條例進行。
法治社會建設所具備的法治思維應始終在公權力輻射范圍之外穿梭,換言之,私權、社會公共領域占領權等,均為司法、立法等機關和政府以外的公民個人、社會組織等當遵循法律法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調整。積極響應法律,使其能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制建設本身屬于一項系統性工程,無論是法治國家,還是法治政府都不可能在特定的一個真空環境中生長、發展,無論怎樣它們始終需要“社會”這片肥沃的土壤給予養分。建立法治社會能夠為政府、為國家法治的建設供給豐富的社會養分。諸如:在引導公民養成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等方面意義重大。只有整個社會都具備守法、遵法、用法和信法等意識后,才可以為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提供肥沃的社會土壤,也只有這樣才能提供完善的一個制度機制,推動整個國家和諧、統一的發展。
完善與優化立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將中國法治社會構建推向高潮,即將一個各功能更完備的、符合當下社會發展實際的理論制度確立出來。完善的立法,還能推動國家的進一步發展,于中國在世界之林立足意義重大,其幫助中國全面規劃與協調政府、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出力構建法治社會的關系;同時可幫助中國確立明確發展目標,定位精準,能夠在相關規劃、文件的參考下有序構建有法可依的社會環境,進而保障公權力作用的發揮與價值凸顯趨于合理和規范;有助于增大社會監督力度,確保公共財產的使用更加合理與規范。完善立法,要求國家與政府要體現出簡政放權的優勢,政府管理范圍受到一定限制,不可管得過多,雖遵照相關條例可直接干預與影響微觀經濟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采取的干預措施都是有效的,為不對現有市場資源配置狀態造成影響,當結合實際“適時收手”。
首先國家立法應進一步對經濟交往的主體平等地位進行明確,制定規范合理的經濟交往制度,用以確保社會交換、生產與分配等工作都能按照預先制定的社會規則井然有序的一步步推進。這對社會構成成員,當對他們所應承擔的權力、義務劃分與明確,避免法治社會構建途中因責任不明而出現不可必要的糾紛。如果社會成員的社會權益遭受侵犯,其有權尋求法律的庇護,即通過法律效力來維護自身權利或者使自身遭受侵犯的權力得以恢復。
首先通過構建與實施社會法律條例、遵循社會系統規則等方式有效培養一批具備較強理性、規則、守法以及責任等意識的國家公民。如:有針對性的對公民責任意識展開教育、培養,此時可選擇“法律引導”的辦法,鼓勵公民積極且勇敢的揭發周圍各種違法行為,敢于幫助伸長正義者的權利和生命安全,且勇于擔當等。其次國家立法當強調社會規則的兼容性,諸如:行業協會規則、宗教規則、民間規則和道德風俗規則間的有效融合,因為這被多數人看成是可用來支配社會權益的重要規則,以此起到規范、監督作用。
首先應將一個完善的有關重大決策易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的評估機制構建起來,調查分析與評估有關重大決策事先的合格穩定風險因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可能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的因素,緊接著采取一些有效預防措施,成功化解這些不利影響因素,并起到有效預防作用。其次構建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主要的目標是想要通過出臺預防制度的方式,從源頭處預防控制、有效縮減各類社會風向。但就國內政府而言,有關法治社會構建的決策確立時,當基于重大的決策可能對社會狀態帶來的影響、風險因素等進行考慮,并嚴格要求各級各政府都需圍繞民眾重大利益這方面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懂得正確應用新方法、新思路,基于經濟發展視角處理問題。
綜上所述,法治建設涉及到三個層面,即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和法治國家,在正確開展法治社會建設前,當明白以上三個層面間的關系,深入了解其在中國建設的重要意義,而后再通過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培育知法懂法的社會公民,來促進法治社會在中國的有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