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琳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大眾媒體等輿論之所以能夠影響司法,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法律遵從法理與情理的互通,因此在此背景下,人們更應該關注如何讓輿論監督司法更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促進法律在解釋中不斷完善,司法判決也更加公平正義。處理好法律與情理之間的關系,不僅關系到社會、法治精神的進步,更事關司法正義的實現。
法律是時代精神的產物,為了讓人們能夠在錯綜復雜的自然社會中自覺遵守一定的規則,為了讓人們的行為活動“有法可依”,法律便由此誕生。而法律能夠被情理接受的重要表現就是人們開始自覺的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法律的制定要立足于社會現實,正如此次的“鸚鵡案”,輿論與司法審判結果針對王某是否構成犯罪發生了一定的沖突,其中爭論點在于人工飼養繁殖的應否屬于刑法所規定瀕危珍惜物種,而我國現有的法律并沒有關于此的明確的司法解釋,因此輿論認為王某應該無罪。其實從法律制定那一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已經落后于社會現實了。立法作為一個嚴肅莊嚴的行為,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莫讓大眾收到遲到的正義。我們要做的是,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與時俱進,針對出現的新情況,不斷的完善法律的規定,才能實現司法正義。
在執法過程中,執法人員在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基礎上,應結合一定程度的情理,讓被執行人和社會大眾更容易接受執法結果,彰顯法律的公平正義,而不是僅僅依靠法律的強制力粗暴執法。首先要求執法活動立足于實事求是,必須遵循規矩,貫徹既有的法律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嚴格的遵從法律運作,在執法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大眾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維護社會的基本風化效果。此外,為了使具體繁多的行政執法活動中彰顯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時又應當將情理融入到法理的規范之中,讓情理受到法律規范的束縛和調整。
“鸚鵡案”的二審判決體現法院對于法理與情理相統一的追求,避免了機械司法,真正做到了法、理、情相統一。為了能夠讓民眾堅信“司法有良善”,法院在進行審判時,首要準則就是要以事實為依據,嚴格遵守法律準則,其次則應考慮情理的合理性因素。司法是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司法活動首先就應該貫徹“法律至上”的原則,在審判時嚴格依據法律的邏輯思維,不可本末倒置。確保司法活動的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既要求法院判決遵循已定的法律程序及規定,又要做到證據事實清楚確鑿,堅守司法底線。
最后在司法過程中也需要參考情理因素。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容易的接受司法判決、體會到司法的公平正義,而非僅僅得到一紙空文,司法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也要結合輿論和情理因素,區別對待、不再教條。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司法的權威性,從而促進我國法律精神和社會的進步,實現司法正義。但是雖然情理對于糾紛的處理解決具有較好的作用,可情理本身自帶的主觀臆斷性、預測性差等問題又與依法治國等理念相沖突,影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利于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建設。因此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和對待情理,絕對不可過分低估或者夸大其功能,在堅持法治的基礎上,合理的對待情理,保證司法公正。此外情理更要以法理為基礎,在堅持“法律至上”的理念下,維護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從而讓人們相信“司法有良善”。司法人員要將情理的使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中,合理適度的使用情理,在堅持法理的基礎上,尋求法理與情理的切合點,推動法律建設更加完善,司法更加公平正義。
王某“鸚鵡案”的出現,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當前社會的法治精神建設任重而道遠。政府需通過微信等大眾平臺,時時向民眾傳送法治精神,培育社會法治精神。司法人員也應深入社區,通過開展講座、宣傳板等形式,向社區人民宣傳法治精神。而在學校中,更應該開始法治精神教育課堂,讓法治精神的培育從小抓起,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