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張巖波
1.寧夏吳忠市公安局紅寺堡區分局,寧夏 吳忠 751100;2.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公安局,寧夏 吳忠 751100
對于道路交通事故而言,引起整體分離痕跡的主要原因就是碰撞。如果車輛之間或者是車輛與行人、車輛與護欄等相關物體出現碰撞,很容易引起車體的局部斷裂或者是斷離,進而形成整體分離痕跡。
一般情況下,不低于兩個的分離體,其分離緣通常都位于車體破損的位置亦或是被散落在事故現場。而對于肇事車體而言,其整體分離痕跡集中在車輛的前面罩、前保險杠與前照燈、基座、后視鏡與車體表面油漆涂層和后尾燈等多個方面。而針對小型的客車而言,其整體分離痕跡部位則主要包括了前照燈、后視鏡、后尾燈、輪眉、前面罩、車輪內襯以及前后保險杠等方面[1]。如果是重型貨車,其整體分離痕跡的部位主要包括了車體鐵鉤、擋泥板與護網等等,而摩托車的整體分離痕跡具體表現在前支架裝飾燈底座、前輪擋泥板、前裝飾板與前照燈與邊框等部位。除此之外,電動自動車后視鏡支架或者是農用三輪車電瓶架同樣會出現整體分離痕跡。
根據對交通事故整體分離痕跡檢驗鑒定的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發現,在道路交通事故當中,最容易出現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的部位就是后視鏡與底座、前保險杠、前面罩與裝置條、前照燈與邊框。
根據道路交通事故現場所提取散落物,可以將其當做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的證明材料。針對散落物與肇事逃逸嫌疑車輛的車體損壞位置實施整體分離痕跡檢驗工作,若結果屬于同一認定,那么就可以將其認定成肇事逃逸車輛。由此可見,在偵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方面,引入整體分離痕跡檢驗具有積極的影響,在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建中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對于車輛和車輛的碰撞事故,因車體在結構、接觸部位與材料強度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某一車輛破損的接觸位置所形成的分離體會在另一車輛破損接觸的部位附著。以此為依據,即可對事故發生情況下,兩車輛各自碰撞接觸的部位與碰撞時兩車輛位置關系加以確定[3]。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形成了整體分離痕跡部位就代表了碰撞的直接接觸部位,也很可能是受碰撞力傳導的影響,使得直接接觸部位之外的其他部位而出現斷離,最終形成整體分離痕跡。
對于肇事逃逸車輛的認定,可以借助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的方法,對車輛與行人事故中兩者接觸部位與方式加以判斷。其中,如果車輛的前部不存在撞擊痕跡,而只是在車輛底盤發動機的護板表面出現整體分離痕跡,在同一認定的基礎上,就能夠將其當做重要參考依據,對車輛和行人接觸的狀態或者是行人和整體分離痕跡部位出現的撞擊接觸狀態加以判斷。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形態多樣,且原因也很多,在調查事故發生原因方面也具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將整體分離痕跡檢驗應用在事故發生原因判斷方面的實踐并不多。為此,在整體分離痕跡檢驗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應給予高度重視。
北京市朝陽區某快速路西行的輔路雙橋路口東部位置曾發生了三輛車相互碰撞的事故。在案件辦理的過程中,要對事故中的A車與B車接觸的位置與碰撞接觸狀態下兩車位置的關系加以確定。
在完成A車勘驗檢查工作會議后,發現其在右前車輪輪胎的胎冠與胎肩位置存在破損的情況,且有部分缺失[4]。而在對B車勘驗檢查以后發現,該車輛的排氣管是彎曲的,其端口也有所破損,且排氣管口與近端口相接近位置存留了橡膠碎塊。通過對B車發現的橡膠碎塊和A車右前車輪輪胎破損實施整體分離痕跡檢驗工作以后,發現兩種物質屬于相同的整體。
由此可以斷定,在事故發生的情況下,A車的右前車輪輪胎的胎冠和胎肩的位置都和B車的排氣管端口存在撞擊接觸的情況,最終對撞擊一瞬間兩輛車位置關系加以判斷。
同樣在北京市通州區某村路段,機動車和行人出現了事故并逃逸,在事故現場留下了塑料碎塊。經過相關調查可以發現,C車屬于肇事的嫌疑車輛。在這種情況下,辦案單位就要對車輛與行人事故兩者接觸部位和方式做出相應的判斷。
通過勘驗并檢查C車輛,發現其底盤的前部發動機存在護板破損的問題,而在對破損護板提取并且和事故現場提取塑料碎塊的基礎上,實施整體分離痕跡檢驗工作,發現兩者同屬一個整體。根據整體分離痕跡檢驗的結論可以了解到,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行人是呈躺臥狀態的,且車輛的底盤發動機護板與人體發生了撞擊,最終導致行人死亡[5]。
以三輛車交通事故為例進行分析,P車是重型的普通貨車,Q車是電動自行車,而R車是重型的專項作業車。根據研究與分析可以發現,R車與Q車發生了撞擊并碾壓,導致Q車的駕駛人員死亡。在發生事故的狀態下,P車的車頭向南尾向北停放于非機動車道的內部,而Q車與R車則是由北面向南面行駛。根據事故現場的勘查以后可以發現,P車和Q車的車體并不存在接觸的痕跡。所以,辦案單位要針對這起事故的發生原因做出準確地判斷[6]。
在針對三輛車痕跡檢驗的基礎上發現,Q車的前輪和前叉間縫隙的位置留下了被折斷樹枝。而P車則搭載著被拔掉的大樹,其樹體是頭向南,尾向北,樹枝十分散亂。在對兩種樹枝實施整體分離痕跡檢驗以后發現,樹枝同屬同一整體。
由此可以做出判斷,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Q車是由南向北方向行駛的,并且與P車的大樹樹枝有所接觸。在樹枝被折斷以后,向Q車前輪和前叉縫隙的位置插入,致使Q車出現了失控的情況。隨后向相同方向的R車行車道行駛。最終導致R車對Q車的前輪進行撞擊并碾壓,駕駛人員隨即死亡。
綜上所述,將整體分離痕跡檢驗應用在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般情況下,車輛的整體分離痕跡都處集中在前保險杠、后視鏡與底座、前面罩與邊框、前照燈與邊框等位置。而在引入整體分離痕跡檢驗方法以后,即可為道路交通事故重建提供必要的幫助。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因分離體的尺寸不同,所以作為勘查工作人員應當在勘查事故現場的時候對現場散落物進行提取,以保證準確地判斷事故發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