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力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業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女性擁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改變了過去因經濟不獨立而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被動狀況。因此越來越多的女性對于家庭暴力開始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呼吁女性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權益,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財產權利不受另一方的侵害。
家庭暴力在我國的法律中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對家庭暴力的這一定義,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拿走“家庭成員”這一主體,上述的行為會被每個公民予以譴責和排斥。通常情況下公權力也會介入調查,因為這危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情節嚴重的將會受到刑事處罰。
但當在上述危害行為加入“家庭成員”這一特定主體時,我們會發現,大多社會公眾對此采取了容忍或視而不見的態度;公權力也往往會選擇不作為。根據中國婦聯抽樣調查,家庭暴力現象在我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據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已高達30%,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近10萬個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體。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無非就是受到了“家丑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這是夫妻之間的私事,外人不便過多地干預。同時執法部門也會以“家庭糾紛”為由,不進行過多干預,這導致大量受害女性在被施暴后感覺無助。缺乏社會公眾的支持,若再遇上一個“勸其忍受”的娘家人,那么多數受害者便會選擇沉默忍受。長期的壓迫易使女性的身體和精神崩潰,一旦達到爆發的臨界點,很多遭受家暴的婦女會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如將施暴者進行殘忍殺害等行為。屆時將會造成更惡劣的社會影響。
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讓我國婦女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明確保障。統一的法典較之前的分散性條文規定可實施性大大增強,進一步明確了相應機構的責任與義務。立法上的完善是婦女對家庭暴力選擇零容忍的基礎,只有在立法上有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婦女才能有對家庭暴力說不的勇氣。在實踐中,不少女性在面對家庭暴力時想通過采取合法的方式來抵御,卻總是因為立法上的缺失或不完善而選擇了隱忍和默不作聲。這樣不僅將自己的生命健康權置于一種隨時可被侵犯的狀態,而且也不利于社會公眾發覺家庭暴力背后的社會危害性。此次《反家庭暴力法》的頒布不僅能提高婦女的維權意識,堅決抵制家庭暴力,也能讓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反家暴的行動中來。
此次《反家庭暴力法》不僅對施暴者作出了禁止性的規范、受害者權利的保護性的規定,而且還對相關組織機構課以一定的義務,以便更好地落實《反家庭暴力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等都是受害者尋求幫助的對象,而且法律對它們課以一定的義務,從而在法律上摒除了傳統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落后觀念,避免因社會組織機構的不作為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比如醫療機構應當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診療記錄。此條規定借鑒了歐美地區的普遍性作法,對醫療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課以作為的義務,面對前來診療的受害者應當保存相關的診療記錄,以避免日后受害者進行維權時發生取證困難、證據不充分的狀況。但從筆者的角度看來,應當借鑒其他各國的經驗,賦予醫療工作者更大的權利,針對那些明顯是因為家庭暴力而遭受創傷的受害者,有權進行更深一步的詢問,同時將有關情況向醫院和當地的反家暴組織進行報備,讓有關組織介入更深一步的調查,讓有關組織機構由消極的不作為轉為積極的作為。針對那些不作為的組織機構,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有權提起行政訴訟保障受害者的切身權益。
有反對者會認為相關組織機構的權力過大,不利于保護受害者的隱私權。但筆者認為:相比于受害者因家庭暴力遭受的生命健康權的侵犯,此規定所保護的法益遠遠大于因保護當事人的生命健康而侵犯當事人的隱私的法益。而且實踐中有大量的受害者會受到施暴者的脅迫,出于內心的恐懼和外界的威脅,受害者往往會選擇沉默忍受。因此在相關組織遵守嚴格保護當事人隱私的情況下,賦予其相關的權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身安全保護令是一種民事強制措施,在我國首次出現于《反家庭暴力法》的相關規定,旨在保護家庭暴力中的受害人的人身安全,確保婚姻案件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在家庭暴力發生后,當受害者想尋求外界的幫助時,往往會受到施暴者的強烈阻撓。即便受害人求助成功,當施暴人知曉受害人企圖逃脫自己控制并想與自己解除婚姻關系時,換來的往往是手段更為殘忍的家庭暴力,因為缺乏有效的保護受害者人身安全的手段,實踐中鮮有受害者愿意向第三方表明其正受到嚴重的家庭暴力侵害。人身安全保護令則能夠有效扼制這種將當事人置于不利地位的狀況,受害者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請求法院作出“禁止施暴者在一定期限內騷擾、跟蹤、接觸受害者及其近親屬”等措施的裁定,并且要求被申請人嚴格執行,被申請人拒不執行且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刑法》第312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進行定罪處罰。刑罰的嚴厲性和強制性進一步保障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實施,使得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不再受到被申請人的暴力侵害,也維護了法律本身的權威性。讓越來越多的受到家暴侵害的婦女敢于同家庭暴力作斗爭。
當下對于家庭暴力的刑法處罰手段還很有限,法律條文中大體只有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以及虐待罪這三款罪名。對于前兩款罪名在實踐中的判斷、認定及處罰比較簡單,在此也不作過多闡述。筆者在此主要談談對于虐待罪的思考。虐待罪: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之間,進行經常性的精神折磨和身體催殘,情節嚴重的行為。它侵犯了家庭成員之間共同生活中的平等權利和其他人身權利。從虐待
罪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只有當造成情節嚴重的行為刑法才予以處罰,而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虐待罪屬于自訴案件,告訴才處理,只有當虐待行為造成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情況下公權力才會主動介入。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已經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和折磨甚至已經喪失了生命。此時刑法的介入顯然過晚,通常已經對被害人的肉體或者精神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從筆者的角度來看,隨著《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公權力應當與相關的組織機構加強相互間的聯系,在發生家庭暴力的前期階段就可以適當介入,避免家暴對當事人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從而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目前我國《刑法》并沒有規定婚內強奸的行為構成強奸罪,只有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一方(通常是妻子)提出離婚并進入法律程序(包括調解程序)的情況下,丈夫使用暴力強行與妻子發生性關系才構成強奸罪。這也意味著在多數情況下丈夫對妻子實施的性暴力法律是無法進行干預的,而且性行為的隱秘性決定了其不易被發覺的特點,女性往往也因此遭受了嚴重的精神侵害。如何解決這一規范性問題依然是我們所面臨的難題。
對于解決家暴現狀已初見成效,但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效扼制家暴。
[ 參 考 文 獻 ]
[1]叢梅.反家庭暴力視閾下的女性受害與維權問題探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04).
[2]何淵.親密與傷害:美國家庭暴力中受害婦女的法律保護[J].婦女研究論叢,2006(1).
[3]陶晶晶.我國婦女權益法律保護綜述——以反家庭暴力為視角[J].價值工程,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