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美子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新刑訴法剛實施半年后就有學者對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數據進行了統計,發現“2013年上半年全市各級法院受理刑事案件10958件,涉及偵查人員出庭的案件65件93人,占受案比例的0.6%[1]”。
2017年有學者從北大法意案例數據庫中進行了數據統計,結果發現“200多萬起案例中只有207起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案例[2]”。筆者也在中國庭審公開網隨機選取了經濟發達的Z省和較為偏遠的H省2018年基層法院的各500件案件進行數據調查,發現其中并沒有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案件。如此可以看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規定,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偵查人員出庭率持續低迷。如果想發揮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實質作用,那么對該問題的解決便成為重中之重。
針對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問題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偵查人員自身的角度和立法的角度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偵查人員的角度,筆者認為原因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固有思想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偵查人員認為案件移送至檢察院偵查行為就已經結束,因此并不重視參加訴訟活動。并且長久以來的官本位思想氛圍濃厚,偵查人員不愿意在法庭上處于被動地位的心理導致偵查人員對出庭作證并不積極。
第二,偵查人員客觀上沒有精力出庭作證,我國地域遼闊,刑事案件較多且案情復雜,偵查人員人力資源少但辦案壓力大,并沒有更多的時間對庭審活動進行事前的資料準備,參加訴訟
第三,偵查人員的專業能力導致其不愿出庭。司法考試并不是偵查人員任職的前提,因此偵查人員對法學理論并不擅長,也不能像經驗豐富的律師一樣熟練掌握庭審技巧,在法庭上往往會對控辯雙方的提問應接不暇,因此并不愿意出庭作證。
第四,偵查人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愿出庭,立法并沒有對偵查人員出庭作證進行細致的規定。因此偵查人員并不知道出庭作證會面臨怎樣的后果,如果不能有效證明證據的來源和合法性,是否會影響到績效評定。在沒有完善的保護制度之前,家人是否會因本人作證而受到報復等,會阻礙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腳步。
其次,從立法方面的角度。
第一,立法未作明確規定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范圍,對于何種情況屬于應當出庭作證,何時是可以出庭作證的情形,何時可以采用書面說明代替出庭。因此導致偵查人員的作證行為沒有明確的法規進行指導。
第二,立法對申請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主體規定不細致,雖規定了辯護人和被告可以申請法院通知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但決定權在法院,法院駁回之后并無救濟措施,賦予法院過大的權力,導致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與否由法院來決定。
第三,立法未對偵查人員的出庭身份進行明確規定,刑事訴訟法57條和187條的規定采用了不同的詞匯,出庭作證和出庭說明情況,那么到底偵查人員的身份如何,卻并未進行定論,偵查人員身份的確定關系到當庭能否對其進行質證和交叉詢問,以及拒不作證對其采用怎樣的制裁措施。偵查人員身份的不明確,使法院很難強制偵查人員出庭作證。
第四,立法未規定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保護措施。偵查人員與一般證人相比更接近犯罪嫌疑人,也更面臨人身安全的威脅。對其和近親屬進行保護,是讓其出庭作證的前提,只有讓其無后顧之憂,才能讓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五,立法未規定偵查人員拒不出庭作證的法律后果。權利與義務是相對的。只有在權利與義務都明確的前提下才能徹底規范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行為。
對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后,筆者認為對于該問題的解決措施要從規范偵查人員權利義務、立法的完善、配套制度措施的建立三方面著手。
首先,是對偵查人員的權利義務進行規定。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應享有下列權利。
第一,出庭前接受專業培訓的權利。對其進行專業培訓,既是建立其出庭作證的信心,也是發揮庭審中質證實際作用的必備手段。可以在偵查機關設立專門的值班律師,對出庭作證的偵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以解決偵查人員專業能力差的問題。
第二,偵查人員的豁免權。筆者認為偵查人員的豁免權可以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在法庭上所陳述的案件情況,和對控辯雙方質證環節問題的回答,不會對偵查人員自身產生不利影響。部分偵查人員并不能熟練掌握庭審技巧,也有一些偵查人員由于時間久遠對于案情并不能完全進行敘述,如此在法庭上也許并不能達到應有的質證效果,但并不應因此而影響偵查人員的績效考核或者判定其工作能力。如此規定是為了可以讓偵查人員放下顧慮,放心出庭。第二項,庭審中涉及秘密偵查等內容的可以拒絕回答的權利。這是日后讓偵查人員順利執行任務的必要手段。
第三,偵查人員的出庭補助權。偵查人員的出庭補助,可以比照證人出庭作證的補助的標準進行,由專門的部門負責,保證因出庭作證而產生的交通費和誤工損失,各省市可以按照地方不同的經濟水平進行細化規定。
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應規定義務如下。
第一,如實作證的義務,要保證在庭審中所敘述的事實都為真實的,如果不如實作證會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
第二,對拒不出庭作證承擔相應法律后果的義務,如果所提供的證據有不可排除的非法性的,要對證據予以排除;偵查人員自身則應對其進行必要的警告或者行政處罰。
第三,當庭接受詢問接受質證的義務,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并不能僅是簡單的說明情況,應當對控辯雙方以及法官的問題進行回答,實現當庭的有效質證。
其次,是立法的完善。
第一,應當在立法中肯定偵查人員的證人身份,這有助于控辯雙方對偵查人員進行詢問,也有助于在偵查人員拒不出庭時對其采取有效的法律制裁措施。
第二,應當完善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案件范圍,明確規定應當出庭的情形,與可以出庭作證的情形,并根據不同情形規定不同的拒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將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完全體現在立法規定中,便于偵查人員依法執行。
第三,完善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申請主體,賦予辯護方申請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被駁回后的救濟權利,讓其真正擁有等同于控方的權利。
第四,限制司法人員在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中的消極行為,對其規定制裁措施,法官對偵查人員應當出庭而未通知的,應當受到警告等法律制裁。
最后,是配套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筆者認為在配套制度建設方面有必要建立單獨的偵查人員保護制度。偵查人員的一線職業特性決定了其較普通證人相比更需要完善的保護機制。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確定保護主體、必要案件將保護范圍擴大到近親屬、規定新型作證方式如變換聲音、網絡在線作證等這些都需要在偵查人員保護制度中有所體現。同時也要明確妨礙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法律后果,對報復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行為的嚴厲法律制裁。如此才能讓偵查人員放下顧慮,安心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