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斌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根據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我國專利法中指出專利只能授予科技發明,其他的科學發現不能授予專利。因此,在基因被稱為“綠色黃金”的21世紀,我國基因專利數量寥寥無幾,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則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基因圈地”運動。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為何盡管我國擁有豐富的基因資源,卻沒有對這一寶貴資源加以挖掘,反而出現越來越多的外國申請人在我國成功申請了生物工程方法和產品專利。那么導致我國基因專利現狀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對于生物技術相關專利保護的法律法規是滯后和不完善的。修正后的2008年專利法直接涉及生物技術的條款為第二章(授予專利權的條件)第二十五條。從該條規定來看,科學發現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甚至是動植物品種都不屬于專利法保護的范圍。雖然我國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眾多,在此方面的法律機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法律機制的更新與完善完全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節奏,而且我國的基因技術起步本就較晚,許多基因資源都被其他國家搶先注冊了專利,一旦我國進行科研時需要使用到這部分被注冊了專利的基因資源,必須為此支付大量的專利使用資金。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基因專利保護的首要任務。
在我國還在糾結基因專利到底是發明還是發現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經將這場“基因圈地”運動推向國際并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不僅是對基因技術的敏銳性不夠,我國科研人員對自己的基因技術保護意識也很薄弱。我國大部分生物技術的創新源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而這些科研人員大部分的研究發現只用于完成自己的科研課題,不重視下一步的科研成果的保護和市場運作,導致許多科研成果游離于企業之外,正是這一脫節扼殺了許多生物技術的專利申請。
基因工程屬于專業性非常強的科研項目,而且基因工程的發展又能夠有效的推動人類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影響著人類對生命的看法甚至會產生一系列人類自身的倫理道德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標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將這樣一個復雜的問題交由專利制度的管理者來判斷,是草率并且困難的。基于上述原因若單憑企業,公司和個人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對基因技術及其產品不夠了解而盲目抵制基因技術。有相關學者指出,盡管人們能夠否認技術的進步,但是并不能阻止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不需要任何人或制度的認同,而是自然而然所產生的人類智慧結晶[1]。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應加大對基因工程投資的力度和對社會公眾的普及力度,讓社會各界人士盡早地全面地了解基因技術。
美國是世界基因技術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其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基因技術這一領域的覆蓋也是最為廣泛的。美國專利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禁止違反公共秩序或道德的條款,因此美國絕大部分的基因技術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護,這樣的方式也刺激了相關學者的研究熱情。
美國政府在“基因圈地”這場革命中無疑是佼佼者,在已經建立起來的較為完善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于基因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首先,美國的法律法規都是按照自身發展需求進行制定和修訂的,所以美國也是全球范圍內第一個擁有植物育種專利的國家。其次,美國對于專利機制在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同時還在不斷的開拓知識產權保護客體的邊界,擴大知識產權保護的覆蓋范圍。美國最高法院將專利保護的主題范圍解釋為“覆蓋太陽下面人造的所有東西”,這也使得美國獲得了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動物—易感乳腺癌小鼠專利。最重要的是,美國十分清楚政府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努力推動國家基因技術知識產權戰略的貫徹落實。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美國政府這一點就做的相對完善,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同時還需要健全相關法律基礎,通過以往經驗教訓的積累來謀取更多的經濟和技術權益。
在上述基礎之上,美國形成了由專利法與專門法共同構成的較為完善和嚴密的保護體系。其中,專利法幾乎覆蓋包括任何基因技術及其產品,而專門法則是針對于某一特定品種。申請人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申請專利權或者專門法保護權。
同生物以及生命科學相關的基因技術素來都是被美國所壟斷的,日本方面在此也常年被美國壓制。所以本世紀初開始日本推行“搶占生物技術專利”戰略,希望通過該戰略來改變自身在生物基因技術方面的劣勢。日本專利法中的條款并沒有詳細的規定具體專利授予內容和范圍,僅僅是明確了發明一詞的具體概念:“發明即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構思和創造的成果”。所以日本的生物基因技術發明只要滿足實用性和新穎性等的規定即可獲得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但是日本專利法對于這些發明內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如:發明成果可能危害社會秩序和風俗的發明不能被授予專利權,不過在日本的生物基因技術發明中鮮少會出現影響社會秩序的發明成果。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日本人對于宗教等的社會秩序問題不會過分敏感。第二,日本特許廳適用專利法第32條的條件是非常有限。從上述可以看出,21世紀的日本正在向壟斷生物技術專利的美國發起挑戰。
通過對我國和國外的基因可專利性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目前的“基因圈地”運動中,國家間的競爭是技術方面也是制度方面的競爭。技術上,我國在基因生物技術領域上起步較晚,與美國等國家差距較大,但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也慢慢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之前相比我國的生物技術也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對基因技術的深入研究和保護。對于落后國家,學習與借鑒無疑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應當要積極引入符合我國發展需求以及世界發展趨勢的相關機制和技術,減少我國在基因技術方面和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差距,具體來說:一是可以改進我國基因專利保護的范圍,應該在把握好基因專利“三性”審查的基礎上,基于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實際國情進行,需要適當的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但是不可以生搬硬套。二是不斷完善基因專利保護制度,加強相關立法。在基因可專利性問題上,發現新的保護客體時,可以適當的將審查重點更多轉移到專利實質性方面[2]。三是國家要加強基因專利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增強全民對基因技術及其產品的了解和認識。受到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我國的科技企業和科研人員對自身智力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為欠缺,許多的發明專利也因此被其他國家搶先注冊,導致自身利益的損失。所以國家方面應當要強化對此類問題的關注度,以此盡可能的改善我國生物基因技術所面臨著的發展困境。
基因專利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也是生物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性要求。基因專利機制的構建是我國生物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我國解決國際社會“基因圈地”問題的主要渠道。我國是基因大國,金銀資源非常的豐富,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家利益,政府應當基于我國實際國情以及生物基因技術的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建立和健全我國的基因專利保護機制,將專利和資源兩者的保護有機結合,充分落實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基因專利制度和保護制度,更好的保護我國的基因資源,以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
[ 參 考 文 獻 ]
[1]See Modern Law Review,Vol.61,No.5,1998,Editor’s Introduction.
[2]陳少華.試論基因的專利保護問題[J].科技與法律,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