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盛
山東高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各省根據三中全會的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經濟改革方案,積極引導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但是,實施過程中,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需要在各方面突破法律的挑戰。筆者通過闡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法律界定、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問題,期望探討出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法律的對策,更好地落實國家經濟政策。
混合所有制改革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國企中引進民間資本從而實現生產力發展,混合所有制能夠產生“鲇魚效應”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又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針。混合所有制是指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集體成分、國有成分、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給國有企業帶來“鲇魚效應”,高效、快速解決或者緩解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
從混合所有制改革至今,我們遺憾的發現,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企業,國有企業里國有資產仍占據主導地位,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企的體制問題,就需要首先把完全競爭性領域的央企、地方國企母公司改制成為非公有制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受阻的原因眾多,我們重點解讀以下三點: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中,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國家規定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主導力量,這決定了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的基礎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必須毫不動搖支持、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來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由此可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在于推動國有企業發展,根本目的在于鞏固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握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的程度成為一個問題,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經濟發展的宏觀方向存在不明確性、局部矛盾性的原因。
國家各執法部門、行政部門由于自身職責不同,會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貫徹落實國家經濟策略。當前的法律體系尚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公司法(尤其是對股東權利的保護)仍然存在區別對待的現象;另一方面,企業國有資產法的界限仍然存在模糊地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在新規范中,不僅規定了加強保護國有資產的具體法律規定,也從企業、管理者、投資人角度進一步的鞏固國有資產的優勢地位。就算是刑法的懲罰底線,對“把國有資產變成牟取暴利的機會”的行為設定私分國有資產等罪名,但在處理非國有資產時卻存在區別對待的現象。除此以外,在政府扶持政策、司法援助等方面都存在對公有制經濟的“偏袒”的現象。
十八大明確規定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合理法律規定,消除隱形阻礙;但執行過程中,法律執行操作過程中仍存在問題,調查發現,現在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行業,目前這些行業已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市場準入規則仍然不夠寬、門檻較高,使得民營資本很難進入其他經濟領域,比如基礎設施等領域。可見,現在仍存在國有資本資源壟斷的現象,政策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存在隱形壁壘,而徹底打破資源壟斷才是進一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要解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法律問題,關鍵在于弄清楚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法律屬性,核心就是要進一步保障民營資本的權利,降低民營資本的準入門檻,確保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享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因此,首先要對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法律界定,比如,混合所有制企業國有資本委托的管理中以權謀私如何進行法律判決,這些現象都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防止違法分子利用空白區域進行違法活動。
政府為了保障非公有制經濟,出臺相關政策規定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容侵犯。國有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后,國有資本占主導的現狀一時難以改變,即使民營資本的地位有所上升,仍然存在國家委任管理人員進行管理,使得公司董事會成為“傀儡皇帝”的現象。所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利用法律手段,利用法律制約股東濫用職權以及國有資本控制股東等。
國務院已拓寬了民營投資的范圍,包括鐵路、碼頭、能源、水利以及電信等十六個領域,但各行業在執行過程中存在標準不一的現象,所以需制定更加詳細的法律法規進行明確。
在引進國外資本的時候,可能出現外資企業法律規范與《公司法》相關規定相沖突的地方。比如,在引入外資適用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和法人治理結構等多方面與《公司法》有差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需要制定新的規定解決這種問題,為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律環境。
應該盡快制定統一的非公有制經濟投資領域的清單,因為中共中央要求實施一致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清單基礎上確保各個市場主體都處于平等的競爭地位。因此,需要消除競爭壁壘,為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公平競爭提供平等的制度保障,廢除一切不合理、不利于民營資本公平發展的規定,進一步減輕民營資本的負擔。
在國有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創建新型公開透明的公司。但投資主體卻成為一個問題,哪些可以投資、如何投資、如何進行權責分配、利益分配都需要明確的規定。因此,國家需要進一步制定詳細的規范,支持投資主體多元化,支持允許分公司作為投資人授權的股東主體與非公有資金主體進行多方面合作。
按照現行的稅法規定會增加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出資的成本,從而不利于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應制定更加完善的稅收優惠政策,形成多種形式出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稅收制度,減少甚至免除出資稅收以減輕企業負擔,甚至應該根據不同的投資主體組成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制定具體的規定。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促進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雖然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經過完善相關法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同時消除潛在的模糊地帶,防止違法分子利用政策漏洞,也防止有關部門由于模糊規定作出不利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
[ 參 考 文 獻 ]
[1]戴保民.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探討[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5.
[2]王軍,林鶯.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控制股東法律規制研究[J].河北法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