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藝璇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破產免責是指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后,對于破產人未能清償的債務,按照法律規定,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予以免除繼續清償的責任。破產免責制度的目的就是減輕破產程序終結后債務人的負擔,給予破產人重新開始的希望,在自然人破產的救濟政策中處于核心地位。
各國立法規定,破產免責的適用對象為自然人,如美國破產法第727條(a),非個人債務人不能獲得免責,又如德國破產法第286條規定,債務人為自然人時才可依程序獲得免責。
綜觀各國破產法,有關破產免責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破產免責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兩種,分別為當然免責主義以及許可免責主義。
當然免責主義是指債務人在執行完破產程序后,無需提出申請,債權人得到公平分配后就視為債務人對全部債務清償完畢。采取這種模式的以美國還有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
許可免責主義是指法律預先規定免責的條件,如果破產人認為自己符合破產法規定的免責條件時,可以向破產法院提出免責申請,由法院決定是否免責。德國和日本就是典型的許可免責主義國家。
目前各國立法中并沒有從正面規定破產免責的條件,但是均對不予免責的情形作了具體的規定,這些情形主要包括:
1.債務人存在欺詐行為。比如在明知無法清償全部債務,或者在宣告破產前一年內已經出現了破產原因,采用欺詐的方式騙取債權人信任并取得財產。
2.債務人存在破產犯罪行為。日本破產法第366條就規定,犯有欺詐破產罪、過怠破產罪、監守違反罪、說明義務違反罪等的債務人不可以獲得免責。
3.債務人在一定時間內再次宣告破產或申請破產免責。在立法時,各國一般會考慮設立破產免責時限,即規定一個時間段,在此期間債務人不能重復獲得免責。如日本規定的時限為十年,德國為七年。
一般來說,免責裁判生效后,債權人就不能強制債務人對剩余債務進行清償。但是并不是所有債務都可以得到豁免。雖然各國對此規定并不統一,但如稅費、故意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罰款以及罰金這些均是免責債務的例外。
同時,免責只針對債務人,連帶債務責任人以及保證人不是破產免責的救濟對象。
免責并不是已經賦予就不可改變的。如果債務人通過不當手段獲得免責,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債務人的免責。但是撤銷權并不是無限期的,各國一般規定債權人應當在免責裁判生效后的一年內提出申請。
對于應該選擇當然免責主義還是許可免責主義,我國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當然免責主義更符合私法的本旨,也有學者認為當然免責主義易于脫離法院監督,會被債務人所濫用。
當然免責主義與許可免責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對債務人的監督義務的履行者一方為債務人,一方為法院。根據我國的國情,許可免責主義更有利于實現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在建立我國的自然人破產免責制度時,可以借鑒國外破產法的規定,并參考2004年的破產法草案。
首先,只有誠信而善意的自然人債務人才可以得到免責。法院應審查債務人的免責申請,如果債務人存在破產犯罪、欺詐等行為時,應當否決其免責申請。
第二,得以免責的債務人,除依破產程序實行的分配外,對破產債權人的債務全部免以責任,包括沒有登記在冊的債務。但是債務人自愿對已免責債務予以清償的,債權人所得的清償利益,受法律保護。
第三,包括稅費、故意侵犯人身權的損害賠償、因刑事犯罪或故意侵權產生的責任、罰款、罰金等在內的債務不能獲得豁免。同時,只有申請破產的債權人可以得到免責,免責效力不及于連帶債務人以及保證人,物上擔保也不在免責范圍內。
第四,以破產終結時的清償比例為標準設立免責期限,免責期限最高不超過六年。在不禁止破產程序終結后債務人自愿清償的基礎上,如果債務人破產程序終結后提高了清償比例,重新計算免責期限。
最后,在法院作出免責裁判后,債權人如果發現債務人的免責是通過欺詐手段得到的,可以在免責裁判作出后一年內向法院提出撤銷免責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