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海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阜新 123000
環境侵權行為是基于人身權益的基礎之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當前,就其應當得到的賠償范圍應當界定為健康權、身體權以及生命權等問題,為了能夠適當的彌補受害人,應當細化法律法規條文,并在其條文中對公民的環境權益作出明確的界定,在進行索要環境侵權賠償時,其申請主體是自然人,不具有提出精神賠償的主體包含有國家、法人以及其他單位。
當前,使用與我國基本國情的,能構成環境侵權的原則是“無過錯原則”,明確了構成侵犯環境權益的行為應當具備三個要件,即因果關系、精神損害結果以及環境侵權行為,當滿足上述三因素后,才能進行索要精神損害賠償。對于如何界定是否實施了環境侵權行為時,并不是以是否為主觀行為過錯,只要其行為構成環境侵權,對受害人的環境、財產以及人身造成一定的傷害,就可以認定為環境侵權,其實施主體就應該承當其應負的相關法律責任。最終是依據環境侵權法,確定某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若有侵權的實施,那么行為人就應該擔負起對受害人的賠償責任。當行為人通過實際情況及相關實際證據作出對侵權行為的反駁并能夠推翻侵權的論證,才能避免擔負懲罰的責任。
所謂的環境侵權賠償金額標準,本質是為了讓各方利益得到平衡,環境侵權行為中涉及到精神范圍,即涉及許多醫學領域,所以對其的賠償標準需要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士共同探討來確定,用于參考的主要有三點:①綜合評估加害方的經濟實力;②當發生環境侵權時,受害方所受到的損傷程度,這里所說的主要是精神方面;③加害方的侵權行為是否為主動行為,補救措施是否及時執行。就受害者所受到的損害情況需要專門的權威機構進行審定,作為精神賠償的依據,并最終確定賠償金額。除此之外,還應該關注這一環境侵權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還應該包括對生活及工作造成的影響。具體的賠償金額應該基于當地的社會人均收入水平及社會發展狀況,再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受害者,爭取做到公平合理的對受害者進行賠償。
所謂環境責任保險其本質也是簽訂的一種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通過協商并達成一致意見的,就在環境污染責任方面所簽訂的一種保險,在《保險法》第49條中有明確的對頂,企業可以將一部分的責任轉移到保險公司,其轉移途徑是通過與保險公司簽定保險合同。而保險公司又是通過與其他公司所簽訂的環境侵權保險金來轉移這份環境侵權賠償,這對于規避資金以及企業訴訟風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護受害人權益。就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做相應的調整,當前可采取任意保險和強制保險相結合的保險模式,強制保險適用于那些發生嚴重環境侵權事件以及類似事故發生頻率較高的企業,相反的,任意險適用于那些極少發生環境侵權事件或僅有較小的侵權事件的企業。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在環境侵權事件中加強預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為了維護企業自主權。
當發生環境侵權時,其賠償金主要來源于社會救濟基金,而獲取社會救濟基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即①設立專門的救濟機構,這類的環保基金是通過發行環境福利彩票或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募捐活動形成的。社會救濟基金的發放需要對受害者進行嚴格的損害程度審查,只有滿足相關法律條文所規定的賠償基準線時,才能申請使用資金,從而提高了維權效率并降低訴訟投入成本,最大限度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利。②來自政府稅收,政府的稅收也是進行保護環境的重要去向之一,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對造成環境損害的個人或企業進行懲罰,收繳罰金來補充救濟基金,來對環境侵權受害者進行賠償;③企業內部設立專門的環保基金。這種資金主要是在進行公司注冊的過程中,其注冊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建立環保基金,其資金總額是根據企業可能造成的污染危害以及企業經濟實力來確定的,設立該基金是為了方便日后發生環境侵權時進行資金賠償。
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市場經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在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展開研究環境侵權行為民事賠償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當加快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并加快發展,避免受到傳統理論的限制,正是基于此考慮,我國在環境侵權民事賠償方面,積極借鑒并參考國外先進國家的相關應用模式、制度構成以及先進理論,進一步健全、完善并發展我國的環境侵權立法,特別是健全完善環境侵權行為中的精神賠償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制度建設。
[ 參 考 文 獻 ]
[1]沈澤清.環境侵權民事賠償制度初探[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7-07-15.
[2]向昉.淺析環境侵權的民事賠償[J].法制博覽,2017-03-05.
[3]向昉.論環境侵權救濟[J].法制博覽,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