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債務人向次債務人行使債權的權利。①從定義中可知,該制度獨特之處在于“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即對三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與兩個不同的債權債務關系的變動作出了規定。但由于《合同法》對三方當事人權利義務與兩個債權債務關系的變動以及變動的相應后果并無提及,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具體的指引作用。
有鑒于此,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合同法解釋(一)》的第20條對債權人代位權制度效果的認定如下:代位權一旦被認定成立的,此時則由次債務人直接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的義務(即發生了擬制的債的免除效果)。從該條規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關于該制度在外觀上其最明顯的特征為次債務人履行清償義務的對象為代位債權人,而非債務人。其次,該制度的內在的本質特征為在次債務人向代位債權人直接履行清償義務時清償的卻是其對債務人的債務。最后,在效力歸屬結果方面,債權人代位權制度行使的效果為發生擬制債務免除的效果。從筆者對代位權制度概括的幾點特征來看,第一,債權人代位權制度與保全行為有所區別,其原因在于保全行為的清償效力直接歸于債務人,遵從“入庫”規則。第二,債權人代位權制度與債權簡易回收功能有所區別,其原因在于債權的簡易回收功能必須借助于特殊的抵銷才可實現。
保全制度設立的目的與宗旨在于防止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減少,從而確保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②即該制度的設立在于保全債權,而非債權人直接對債務人獲得的清償債務的財產享有優先順位的受償權。③且債權人代位權是通過訴訟程序行使合同法即實體法所賦予的民事權利,而非是訴訟法中規定的申請保全行為的程序性公法權利。這也是代位權中次債務人的清償行為直接指向債權人而保全行為中只能指向債務人的原因。在借助特殊抵銷制度實現債權簡易回收功能由于其仍是將該債務人清償的效果直接歸屬于債權人。抵銷效力與保全行為雖然在代位債權的實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區別,但該兩者在表現效果具有一致性。那么是否可以此來認定債權人代位權具有或發揮了債權簡易回收制度的功能?筆者認為,對此應做否定的回答。原因在于,保全與債權簡易回收制度雖然在表現形式上與代位權制度有類似之處,但代位權則在法定程序下認定成立的,發生擬制債務免除的效果(即清償的效果直接歸于債權人)。與代位權制度不同的是,債權簡易回收程序中,次債務人向債務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并非可以直接獲得行使該程序的效果,債權人若想取得清償效果只能借助于抵銷制度。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本質為債權人在獲得來自次債務人的清償的同時,債務人實則通過此制度的行使收獲了類似于意定的債務人以外的第三方向債權人清償債務的效果(該效果與債務人直接向債權人清償債務并無差別)。
我國現行法律關于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規定了只明確債權人的代位權如何行使以及理想的制度運行結果,然而,在實踐中很有可能出現債權人行使代位權而未獲得次債務人實際清償或者是清償不足的情形,筆者認為對此類問題的解決應從代位權制度的本身出發。
對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相關規定的理解可知,該制度的理想運行效果為發生擬制債權免除的效果。但應如何對此過程中債權轉移的含義進行理解呢?因為所謂的“三方當事人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既可指向經過法院認定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代位債權的部分,又可以指向法院認定的由此債務人向債權人實際履行的部分。而由于此規定之中的債權債務轉移的性質為債權債務法定轉移的情形,即代位債權一經生效,代位債權范圍內三方當事人之間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自然消滅,而只剩下代位債權。同時,根據《合同法》第73條和《合同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可知,法院認定成立的代位債權的范圍以及數額應以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債權為限。
可見,在代位權制度理想的運行效果下,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在次債務人實際向債權人清償的范圍內予以消滅。但在實踐上代位權成立后,債權人與債務人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已歸于消滅,如若次債務人不能或無法實際清償代位債權時,此時兩人并無相應法律關系存續,債務人是否還對此情形負有責任?
第一,明確債務人對次債務人未實際清償或者清償不足的代位債權的債務清償責任不應存在免除或者豁免的理由。原因在于經過法院確認的債權并非必然能夠得以實現,即代位權清償責任進行執行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次債務人對債權人實際上清償不能或不足的事實。而此時根據代位權制度的設計,因此時已經發生債務擬制免除的效果,債權人無要求債務人對次債務人不能清償或者清償不足的部分承擔補充或連帶責任的相關依據。這就導致了債權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在取得向向次債務人主張清償權利時,債務人則享有了因代位權而取得的向債權人的抗辯權。④
通過上述對代位權制度的分析可知,在該制度運行的過程中,將債權人的債權在債務為處不能完全清償的風險轉移到次債務人處,則此時仍會存在次債務人無法清償債權人的風險。代位權制度此種的運行效果與該制度的設計初衷有所不符。故筆者認為代位權成立的,對于次債務人未能清償或者清償不足的代位債權,債務人不應完全免除其債務清償的責任。
第二,在次債務人不能或者不能完全清償債權人債權的情形下,債務人應在其讓與債權的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⑤此時需要再次強調一下債務人負擔清償保證責任的前提為債權債務法定轉移的情形下。而在對代位債權運行效果進行執行的過程之中,為了公平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實現合同法上債權人代位權保護債權人實際債權效益的目的與宗旨,應當要求債務人對該代位債權不能清償或清償不足的部分仍負有一定的清償責任,即由債務人對該代位債權承擔因讓與債權而產生的清償擔保責任。
在代位權訴訟中,對清償擔保規則可以做如下理解,即在代位權制度成立后,債務人并非直接脫離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而應該對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的清償義務承擔一定的擔保責任。筆者認為,在代位權制度中因代位權的成立使得債權人在債務人處無法得到完全清償的風險中陷入次債務人無法清償的新風險,使得對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保護處于不對等的狀態,增設債務人的擔保規則,可以衡平兩者的權利與義務,更符合公平原則。確立債務人擔保責任規則,在代位權成立后債權人的代位債權實際清償或者是清償不足之時,債務人對該代位債權承擔因讓與債權而產生的清償擔保責任,此時則無需在考慮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存在與否等問題及相關依據。由此可見,該規則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實現代位權制度應有的價值,而且也有利于對債權人合法利益的保護。
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的規定可知,代位權一旦成立即發生了擬制債務免除的效果,也就是說此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歸于消滅。關于對該制度的規定,筆者認為應當設立債務人對代位債權承擔因讓與債權而產生的清償擔保責任規則。關于我國“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完善”這一問題,除了設立債務人擔保規制外,筆者認為在代位權訴訟中,相關的司法解釋中規定的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抗辯的規則不夠完善,還應該規定“次債人可以向債權人提出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即在代位訴訟中,如若次債務人提出的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被認定成立的,則債權人的代位權不能成立,此時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的債務在次債務人所提出的抗辯的相應范圍或數額內歸于消滅(即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的規則。由于筆者的個人學術水平及其查找資料范圍的限制,所提出的相關觀點可能有不成熟與不嚴謹之處,對于此問題筆者將繼續探究。
[ 注 釋 ]
①《合同法》第73條.
②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91.
③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0.
④劉挺,王文信.債務人對代位權訴訟確認的數額應負連帶責任[N].人民法院報,2007-11-15.
⑤徐瀾波.合同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歸屬及相關規則辨析——兼論我國合同代位債權司法解釋的完善[J].法學,2011(7).
[ 參 考 文 獻 ]
[1]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91.
[2]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0.
[3]劉挺,王文信.債務人對代位權訴訟確認的數額應負連帶責任[J].人民法院報,2007-11-15.
[4]徐瀾波.合同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歸屬及相關規則辨析——兼論我國合同代位債權司法解釋的完善[J].法學,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