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瓊
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我國訴訟體制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為民事訴訟部分、行政訴訟部分、刑事訴訟部分。該體制下的各個部分相互獨立,各個部分均有著對應的法律文案及依據去支撐,但往往在實際生活三種出現的案例均是牽涉以上所述多個部分,存在相互交叉的關系。
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并存、交叉的行政行為,一般有下列幾種類型:其一,行政確認。主要涉及工傷事故確認、權屬確認、火災事故責任確認等方面;其二,行政裁決。主要涉及侵權糾紛裁決、損害賠償糾紛裁決等方面;其三,行政登記。主要涉及房屋產權登記、土地使用權登記等;其四,行政許可。主要涉及規劃許可、專利許可等方面。
民事爭議,可以理解為公民出于民事權爭議所引起的糾紛,例如民間組織與法人之間存在的爭議,可以成為民事爭議;行政爭議,可以理解為公民由于管理上存在問題不滿而引起的糾紛。在實際生活中民事爭議與形式爭議常常相互交叉,共同出現。具體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案例的發生都存在民事糾紛,若案例還存在行政爭議的,一般都是在案例訴訟過程中形成,因此行政爭議產生主要集中于行政行為是否合理上。該類案件存在的特點便是本屬于民事案件,但案件在處理過程中又形成了行政問題。
在案件審理期間,若案件既存在民事爭議,又存在行政爭議時,人民法院在處理案例時必須要將兩種案件區分開來,按先后順序安排審理。一般情況下在案例審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對行政行為是否合理進行審查,繼而根據該結果對民事爭議展開合理判斷,最終優同組織落實審判最終結果。
該種類型的案件主要以行政爭議為主,附帶著民事爭議案件,兩種爭議依然相互交叉,其特點主要有下列幾點:其一,案件訴訟過程匯總,存在民事爭議,同時也存在行政爭議。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兩者,前者起到主導性地位,后者起到附屬地位;其二,行政爭議、民事爭議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其三,案件中存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兩種爭議時,應分開進行審理,但民事案件的解決前提需為行政案件的解決。從我國所落實的《行政訴訟法》中規定的條例可以了解到,行政訴訟過程中,若當事人提出民事爭議應一同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實情酌情處理,但在具體處理過程中,民事訴訟為主要判斷依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行政訴訟行為適當性中止。目前國內行政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了,如果當事人所在案件中涉及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并提出要兩個爭議一并處理的時候,需要在法院開庭之前提出,并且提出要有正當理由。當然,交叉案例分開處理較為常見,分別針對案件中存在的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進行處理,然后按照爭議處理順序進行判斷,最終落實總判決。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新行訴法”)第61條法規中明確規定,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征收、征用等方面,涉及民事爭議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可提出兩種爭議一并解決,人民法院可根據申請情況將兩種爭議的審理進行合并審理。可以理解為在行政訴訟期間,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請求,與該案件中行政爭議存在交叉關聯的民事爭議一并審理的訴訟活動。正式將行民交叉問題納入法律規范,被學界統稱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但新行訴法第61條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相對原則、籠統。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對于解決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優勢,主要為在同一審判組織對相互關聯的民事行政案件一并處理,同一時刻開題一并處理,一并裁判,此時司法資源利浪費現象將得以改變,當事人訴訟的便利性也得以有效提高。但在修訂后的《行政訴訟法》中,關于以上所述兩種爭議一并審理的解釋相對籠統,對此應逐步完善相關制度,筆者也從該層面出發,展開深入探索。
對行政訴訟案件進行審理的同時,對民事訴訟案件進行審理,使用法律與遵循的法律程序上將體現出雙重性。除了使用行政訴訟法相關法律規定以外,還需要咨詢民事訴訟法相關法律規定,若存在法律沖突時,我們需要在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以及維護程序正義等方面進行探討。筆者根據新行訴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試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
解決民事爭議的申請原則上只能由當事人在一審程序的開庭前提出。如果允許當事人在二審提出,勢必剝奪當事人的上訴權(二審提出經調解處理的不在此列),因此,一并解決民事爭議的申請一般應當由當事人在一審開庭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至于何謂“正當事由”,筆者認為,在法律或司法解釋沒有明確之前,可以參照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證據規定關于逾期舉證的正當事由予以認定。
既要考察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的起訴條件,還需根據法院主管和管轄確定受理行政案件的法院是否具有管轄權;同時結合行政訴訟一并解決民事爭議的條件,確定一并受理或告知另案起訴;除新行訴法解釋第十八條條第二款規定的“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外,將符合新行訴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可以一并解決的民事爭議范圍的民事訴訟進行單獨立案。
行政訴訟部分的當事人是明確的,若要附帶民事訴訟,附帶者只能是民事爭議的主體。可以理解為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情況下,只可以通過行政訴訟原告方或第三方提出,行政機關無法作為其中當事人提出兩種爭議一并處審理。附帶民事訴訟,實質上便是民事訴訟,應嚴格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出發,若民事爭議主體在行政訴訟期間并沒有提出關于民事訴訟的請求,此時法院無法主動提出增加對民事爭議的審理,也無權主動提出對民事爭議作出裁判。這是對當事人訴訟權的尊重,與此同時也是相關法律原則的規定。
房屋登記行政訴訟案件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行政訴訟案件,同時該類案件也是最容易交叉民事訴訟的一種案件。針對該類型案件在處理方面,2010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落實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8條,其中明確規定了《行政訴訟法》在進行修改之前,該司法解釋在案件審理方面,應以民事爭議審理為先,行政爭議審理為后。在《行政訴訟法》修訂后,相關解釋發生了變化,具體是先民后行還是兩者一并處理的情況,筆者提出應根據具體情況定奪。在民事爭議案件中,如果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時沒有另行提起,此時則適用于《行政訴訟法》第61條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18及19條的規定,在對行政爭議案件審理的同事一并對民事爭議案件進行審理。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對于舉證責任的規則明確,可按照既定規則運行。在舉證期限方面,民事訴訟的舉證期限一般明顯長于行政訴訟,筆者認為在具體操作中應視具體情況區別處理,即若在開庭之前提出附帶民事訴訟,在法院給予合理舉證期限的前提下,民事爭議當事人應在庭審開始前或庭審中提供證據;若在庭審開始后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則應遵從民事訴訟關于民事訴訟舉證期限的規定,或由當事人協商,或由人民法院指定,但此期限不宜過長,否則可能因此違背合并審理提高程序效益和效率的初衷。
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八條、第八十二條關于適用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的規定選擇適用合議庭或獨任庭展開案件審理。關于民事訴訟部分若當事人存在調解意愿可進行調解,具體調解需要通過合議庭形式處理。經調解達成協議的,就民事部分制作民事調解書。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對民事權益的處分無法作為訴訟行政行為的根據。根據新行訴法解釋第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筆者認為,一旦確定適用程序和審判人員,就必須按同一程序由同一審判組織進行審理,不得對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適用不同程序和不同的審判人員審理并作出裁判。在審理及裁判方面。根據新行訴法解釋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附帶訴訟的審理方式一般有二種:一是一并審理、分別裁判;二是分開審理,分別裁判。筆者認為對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不必太過拘泥于某一種審理方式,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事實清楚、關系簡單的可以一并審理、分別裁判;而對于案情和法律關系復雜的案件可以分開審理、分別裁判。靈活運用審理方式既可提高效率,也可以準確解決爭議。
[ 參 考 文 獻 ]
[1]任少鵬.行政審判一并審理民事爭議探析[J].蘭州大學研究生畢業論文,2016.4.
[2]蘇伯林.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概念和適用條件,2012-9-27.
[3]李麗瓊.淺議行政爭議及民事爭議交叉案件的審理——以行政訴訟法第61條及相關司法解釋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7.11.
[4]馬懷德主編.行政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