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桉寧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應用法治思維在城市靜態交通秩序管理中的研究,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關的實證分析和較有說服力的結論。呂世倫和金若山提出在法治社會,倡導嚴格遵守法律、善于運用執法程序是必要的,但是還應該周全地考慮到與此相關的問題,為法治思維在城市靜態交通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操志強詳細分析了什么是城市靜態交通管理系統及其存在的問題,為城市靜態道路交通管理系統引入法治思維打下了良好基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城市靜態交通秩序管理中法治思維的應用做出了相應探討。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提高通行效率是城市道路規劃中一直追尋的目標,各級道路交通管理部門在實踐中通過運用“人車分流”、“專車專道”等措施來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這些綜合性管理手段的應用也確實帶來了一定的實際成效,但是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必然會有例外。由于當事人在靜態交通環境中實施違法行為所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屢見不鮮,由其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言而喻。例如,某臺記者報道,有一輛載重10噸的卡車由于在高速路上違章停車,導致13輛車連續追尾,卡車發生側翻,造成3死12傷;再比如某縣城商場門前由于停車不規范造成剮蹭事件,雙方大打出手,被當地民警勸開,重傷者在醫院進行了長達一周的治療,而另一位輕傷者也被行政拘留一天,對其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
違章停車、停車不規范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城市靜態交通秩序管理中面臨的巨大難題,由于城市靜態交通問題所引發的附帶性社會事件,不僅會對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一定損失,也會影響公民對交通警察執法的公信力,造成民眾對交通管理部門執法能力和管理效能的質疑。民眾對道路交通相關的法律法規理解不全面、不透徹,導致在參與道路交通活動中沒有充分意識到實施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因此,解決城市靜態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將法治思維全面融入到普通民眾中去,使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共識。
我國國民素質正在穩定提升的階段,普法手段的多種多樣也使得公民對于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公民自覺守法的意識還并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靜態交通秩序的管理仍缺乏公民法治思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機動車層面:違章停車現象嚴重,車主為尋求自己方便,抱著“不怕交警開罰單”的心態以身試
法,雖然現在交通制度日趨完善,但這種現象仍層出不窮。違章停車已經對當代城市靜態交通的秩序管理產生了巨大負面作用。
(二)非機動車層面:共享單車及電動自行車衍生出的占用人行道、機動車道、泊車位等違法行為,不但為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增添壓力,同時也為交通安全都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三)行人層面:“中國式過馬路”現象依然嚴重,不少行人不等人行道變燈即行,為自己爭取了兩秒的時間,卻為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埋下了潛在威脅。
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城市靜態交通秩序管理中的法治思維現狀不容樂觀,很多公民因為一時方便或者爭取短暫時間而忽視了交通規則,而違法行為的形成,是執法人員和普通公民共同造成的。
“法治思維”是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成就在精神層面上的升華,在城市靜態交通管理中落實法治思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威懾力上提高公民法治思維:管理人員要做到肩負責任、認真審查,做到嚴格執法,遇到犯例,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使公民意識到法律的嚴肅,只有意識到法律的嚴肅,才會產生對法律的尊重。
(二)從知識層面提高公民法治思維:首先普法人員要做到知法守法,在講解法律知識時進行必要的實例論證,讓公民意識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三)從重復中提高公民的法治思維:在公交車站、停車場用播放小短片的形式使得公民在每次的靜態交通中都能體會到法治思維的重要性,必要時可以播放事故案例,對公民施以警戒。
落實城市靜態交通管理中的法治思維,說到底就是讓公民意識到法律思維在城市靜態交通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在知法守法、執法嚴肅的環境中,才能夠對落實法治思維起到必要的推動作用。
法治思維不等同于法治,城市靜態交通是城市交通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法治很難涉及到的部分。因此,提高全民的法治思維是解決當代城市靜態交通秩序管理問題的重要手段。只有公民法治思維的提高,才能減少由于法律意識淡薄而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才能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呂世倫,金若山.法治思維探析[J].北方法學,2015,9(01):5-18.
[2]操志強.信息化在城市靜態交通管理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0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