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冰 張楠楠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7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暨教育部第41號令,旨在加強對學生權益保護,優化學生培養和管理的機制,創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突顯保護學生權益的核心目的。
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政策法規,依托教育部第41號令背景,多數高校深化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改革,改變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把保障學生合法權益做為“依法治?!钡闹行墓ぷ?,大力提倡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學生自我管理,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充分給予學生合法權利,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素質。為更好地適應法治社會的發展,高校的管理觀念發生變化、管理體制予以創新、相關制度加緊優化等一系列變革。
新規定取消了與現有的法律沖突的條款,從學籍管理、學生管理、學生申訴、學生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進行制度革新,把保障學生權益做為核心前提。
高校學生轉專業問題一直是學生需求與高校管理之間矛盾問題之一。很多高校原有的轉專業規定:要求學習成績在院系或班級排名前20%名以內,或者考試課平均成績80分以上的學生具備轉專業資格。這樣的規定,從法律視角來看有些荒誕了。轉專業的目地除了對其它專業產生興趣以外,就是為有一個良好的就業考慮,如果學生的學習非常好,誰還愿意轉專業學習。多數情況下,好學的學生一定對當前專業有學習興趣,因高中學文科考進理科專業學習的,確實有困難,才會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可言,會產生學習的懶惰、不思進取的現象,有的甚至會徹底放棄學習的念頭,放棄學業。因此,新規定放寬原有的轉專業限制條件,只要學生對所轉專業有興趣或有專業特長,都符合轉專業的基本條件,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深遠意義。
從前的大學生管理存在“重管理、重規范、輕服務”的思想,如今的管理工作中不過分強調管理者的主體地位,從過去的管理者家長式的、學生被動式的管理方式中脫離出來,轉變管理者思維,防止過分強調管理者的主導意識,而忽視學生的內心感受,促進學生自主接受管理,學生管理的中心工作應該是如何依法建立制度。新時期的管理就是“管理+厚愛”模式,要轉變思想和理念,堅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新觀念,樹立嚴管厚愛的新思維。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實現管理內容系統化,管理主體階梯化,管理程序人性化,管理手段透明化,強調科學育人,做廣大學生的良師益友,這也是今后學生管理工作需要重點轉變的基本思路。
原教育部第21號令中,有關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地位、設立、程序和組成人員以及發揮作用沒有明確規定,使得學生對學校對其處理或處分不服時,申訴缺乏可操作性。新規定明確了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9至11名成員之間設置。還特別指出,除了“學校有關的負責人、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學生代表、負責法律事務的機構”之外,高校可以從事校外聘請法律專家或者法律顧問參與申訴處理工作。此外,新規定澄清了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職責,授權其可以做出撤銷或更改原處理決定的建議,并可“要求有關職能部門研究,重新提交校長辦公會或校長會議審議,新規定的變化使《教育法》中的“有關部門”具有相應的實體制度和運行機制,這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歸屬感,增加學生對法治校園的信心。
新的規定支持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為了鼓勵學生創業,允許學生休學一至兩年,進行創業,鑒于創業的高風險和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性,多數學校從制度層面加以鼓勵。學校在引入社會資本,設立創新項目,鼓勵學生搞科研,建立相應的創業支持機制,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基地、設立創業基金和傳授創新創業經驗,全面培養高校創新型人才。
高校應抓住變革機遇,重視新規定的實施,廣泛宣傳,管理育人的新思想,科學實施教育為先的理念,讓學生積極了解和掌握教育部第41號令規定的變化,使他們主動參與校園管理建設中,實現學生自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體制,變被動式的管理為主動參與、自覺服從的新方式。達到學生由過去的接受管理,轉向學生主動遵守制度的目的,實現管理手段的“溫水煮青蛙,慢慢煮”的成效。
[ 參 考 文 獻 ]
[1]柴若冰.高校學生管理與法治創新工作的研究[M].東北: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7.3.
[2]任海濤,孫冠豪.完善高校學生權益保障機制研究—基于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J].實踐與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