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麗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2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產物,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客觀環境是影響人的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環境就會給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條件,不好的環境就會給青少年提供受腐蝕,以致走向犯罪的條件。
家庭環境一般包括家庭生活條件、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長行為等因素。家庭環境是每一個青少年生活和成長的首要的環境,家庭環境如何,直接決定和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呀呀學語,從讀書識字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從依附父母到獨立生活,無不受家庭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因此,良好的家庭環境會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必要的良好條件。從我國現狀來看,導致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家庭環境主要有以下幾種:
1.破裂家庭的不良影響
在青少年的成長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感情危機莫過于幸福家庭的破裂。家庭破裂,不僅給青少年幼小心靈平添感情痛苦,更為嚴重的是,它往往又成為青少年犯罪的誘因。
2.動蕩家庭的不良影響
動蕩家庭是指父母雙方雖然俱在,但缺乏和諧、溫暖的家庭關系的家庭。現實情況表明,凡是父母經常吵鬧、感情不合,但又避免離婚的家庭中也總是籠罩著不安和抑郁的氣氛,其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溫暖,就很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煩爆、孤獨怪癖的性格和缺乏同情心及責任感。他們為了逃避這種不祥和家庭氣氛,極易流落和緋徊街頭而不愿回家,這種環境和氣氛比喪失父母會對未成年人產生更壞的影響。
3.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直接教育者,每日耳濡目染,朝夕相處,他們經常觀察父母和家庭的各種不正當行為,時間長了便模仿成性而被同化。所以,子女的不正當行為或多或少是模仿大人的非法行為。有的家長利己主義思想嚴重,為人處事往往鉆奸取巧,對孩子的小偷小摸行為予以支持,還有的家長自己犯罪,也教唆子女干壞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家庭,是培養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陣地。一個人的知識來源主要是學校,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學校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不僅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
1.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許多好心的教師往往抱著恨鐵不成鋼的想法,當他們看到學生的組織紀律松懈、穿著打扮看不入眼、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時,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做法,而不是耐心地、細致地、深入地去關心、愛護、幫助他們。有些學校對于行為不良或有違法犯罪傾向的學生,教育和處理失當,常有諷刺、訓斥或簡單處分的做法。使學生產生思想包袱,精神不振,內心苦悶,往往采取逃學方法來對付,久而久之,被社會上別有用心的人所拉攏、所利用、所唆使,以致受騙上當,走上邪路。
2.片面追求升學率,強調智育,忽視德育
有些領導干部片面地理解黨的教育方針,把學校辦得好壞的標準歸結為升學率的高低,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估學校教育好壞的唯一標準。以致于相當數量的學校和教師往往過分強調智育,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忽視了。
3.課余活動的時間和組織少而不當,流于形式
學生整天忙于書本和作業,窮于應付大考、小考的局面,精神負擔沉重,壓抑了他們天真、活潑、可愛的天性;課余活動時間少、內容單調、枯燥乏味,他們好動、好奇的心理得不到滿足和發泄,就勢必要到校外去尋求精神的樂趣和刺激,而一旦陷入不良環境之中,就會為尋求精神上的滿足或者放縱自己、受騙上當,或干出有害于社會的行為,造成嚴重的后果。
除了家庭和學校之外,社會也擔負著教育青少年的任務,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探索時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消極的因素。如各種腐敗現象和互聯網負面因素的存在,文藝、宣傳中的某些不健康傾向;防范、育教措施不力等,這些消極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未成年人,使他們產生不良的心理因素。
(一)建立健全家長對子女的撫養教育規范,強化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義務,對違法犯罪的青少年的父母要追究法律責任。
(二)建立健全破裂家庭子女的撫養教育規范,避免家庭欠缺給子女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加大學校教育改革的力度,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除消以“分”分類、劃等的標準,取消快慢班,使每個青少年都有一個施展才能的空間。
(四)完善社會教育制度,加大打擊腐敗現象和不良惡習的力度;規范文藝、宣傳中的行為方式;強化防范、育教措施。創建一個健康、豐富、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廣大的青少年自由、平等、健康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劉家希,丁勇.青少年犯罪與家庭因素[J].南方農機,2017(19).
[2]徐姍姍,王登星.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7(9).
[3]李崇.青少年犯罪的危險因素[J].犯罪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