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婕妤
廣州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在說明科斯定理在侵權法的法學運用之前,不可避免對科斯定理的歷史和內涵進行闡述。科斯定理并非是法學學科的專業詞語,它由羅納德·科斯提出的一種觀點,本身屬于經濟學的公式之一。盡管科斯本人并沒有將這個定理用文字表達出來,但是其他學者都嘗試運用文字表達對他的相關觀點進行表述。
科斯定理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科斯第一定理假設交易成本等于零的情況下,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不會對資源配置效率產生任何影響。就是無論法院將權利授予給哪一方當事人,不管法院作出何種判決,最終雙方當事人采取的解決糾紛措施都會相同,即法律的存在與社會解決糾紛的結果不存在關聯性。顯然,科斯第一定理只是一個美好的假設。
所以科斯第二定理提出,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情形下,權利的初始界定將會影響資源的最終配置或者說影響到社會總體效率最優的實現。[1]即立法機關將權利賦予給哪一方當事人及法院如何分配責任,將影響到案件最后的結果。此時科斯定理會突出法律的作用,法官在裁判時需要兼顧效率和社會公平的問題。最后有學者認為,科斯第二定理仍然沒有反映科斯的真實意圖和真正貢獻,并提出了科斯第三定理,即“當存在交易成本時,通過明確分配已界定權利所實現的福利改善可能優于通過交易實現的福利改善。”[1]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科斯第一定理的情況下,由于沒有成本,人們會通過交易重置這些權利。所以重要的是,法律存在的根本要求是需要具有穩定性,從而使人們能夠明確自己的權利是什么。在第二定理的情況下,交易成本較高,明確權利的歸屬卻至關重要,因為這種情況下當事人無法通過交易對權利進行重置,最終權利只能保持其原有的配置狀態。[2]
以科斯在19世紀的侵權案例中選取了一個經典案例作為他第一定理的案子解析。案情如下:由于鐵路公司的機車迸出的火花致使一位農民的農田發生火災,鐵路公司是否應對該農民負責呢?科斯在這個案例中首先假設法庭可以賦予雙方當事人中任意一方權利,它可以賦予鐵路公司釋放火花的權利,以保障鐵路公司不會被農民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也可以賦予農民免受火花侵害的權利,[1]我們要探討的是法院不同的授權對于雙方當事人來說有什么不同的結果。筆者認為我國法院并沒有這項權利,所以這可以看做科斯在忽略成本的情況下研究立法機關的立法對侵權責任的分配是否對社會產生影響。
如果在成本為零的情況下,依據科斯定理,如果鐵路公司與農民之間交易成本較低,那么法院可以任意適用任何法條。我們假定鐵路公司一共有50臺車,而每臺車子安裝遏制火花的工具成本是2000元,那么一共就是100000元。如果同時我們又假定在這個工具使用的情況下,農民減少的火災損失也是100000元。在這種情況下,明顯鐵路公司支出的成本全部轉化為農民的利益,這時候雙方都是雙贏的狀態。其次,這樣做與向農民賠償相比,成本要低得多。因為很可能農民會因為未來生活受到干擾或者想到鐵路公司的盈利等問題索要高額的賠償,且這種賠償可能是持續的。基于以上考慮,這明顯購買遏制工具對鐵路公司來說有非常大的好處。如果賦予農民權利,鐵路公司無疑會購買遏止器。而如果權利被賦予了鐵路公司,農民就會與鐵路公司達成協議,由自己負擔鐵路公司裝配遏止器的費用(換而言之就是從天路公司那里獲得不受火花影響的權利),而這個費用也將會是100000元。所以在交易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法律需要的僅僅是穩定,而不是“正確”。因為不管法律怎么規定,雙方都會選擇買遏制火花產生的工具。依據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較低或者毫無成本的法律領域,法官掌握了什么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只需將權利賦予其中一方,當事人隨后進行的交易就能自主選擇最優方案。但是,如果只有人們預期權利會持續存在時,他們才會彼此進行權利交易。因為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就會侵害公民的信賴利益,致使公民不敢放心的進行各種法律活動,所以這也正是調整低成本領域的規則(如民法當中的合同法和物權法)得以長久保持穩定的原因。
最后,如張維迎教授所指出的,“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證效率。也就是說,如何使整個社會的蛋糕變大(或使社會成本最小)。衡量一個法律是否合理的首要標準應該是效率標準,而不是分配標準。當然,我這樣說的意思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法律都無須顧及分配問題,而是說,分配原則應該在效率原則之下,如果離開了效率標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3]
[ 參 考 文 獻 ]
[1]祝彬.公平與效率沖突下的權利配置——讀科斯《社會成本問題》有感[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28(04):5-8+125.
[2]胡果·吉本斯,秦國輝.科斯定理在侵權法制定中的應用[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1):118-121.
[3]劉娜.侵權行為法律適用原則發展的新趨勢[D].中國政法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