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朝
浙江合創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020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需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制進行相應的整改,加大對勞動力的就業、待遇、供給諸因素的法律約束力。處理好政府與經濟部門間的關系,通過勞資關系、就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實現要素優化配置,帶動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此階段主要針對供給側的經濟改革,對供給側的供給總量、結構不到位問題進行調整,面臨供給側投入不足、農村勞動力無法進城就業、勞動力積極性差、技術與管理落后、勞動者素質不達標等問題,國家優化了允許農民進城務工、構建勞動力市場等勞動政策,并頒布了《勞動法》,是勞動政策、法制調整的初始階段[1]。
針對于需求側經濟危機波及影響的經濟改革,為提高失業、生育等人員抵御風險的能力,提出了《勞動合同法》將職業生涯風險向壓縮消費提升儲蓄等層次轉移,并對勞動者的待遇納入到了集體協商事項,擴大了勞動者消費。采取勞動合同長期化措施,完善解雇保護制度,實現了啟動內需,但隨著國家經濟改革重心轉移,勞動政策、法治必須不斷調整。
主要針對于金融危機期間,我國采取的強性刺激措施導致的金融風險、庫存增加等風險的防范。為帶動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必須處理好無效與有效供給過剩、不足方面的矛盾。基于供給側角度分析,實現經濟改革,目前需要突出“三去、一補、一降”改革重點,即去庫存、產能、杠桿,以及補短板、降成本,為服務與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人才培養、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奠定良好基礎。
美國在經濟危機后,頒布了《國家勞動關系法》、《公平勞動基準法》、《社會保障法》等法制,對勞動者權利、刺激消費、待遇等做出了保障。二戰后勞動法制進一步增加,勞動政策不斷調整,但外需拉動增長、強刺激政策對美國經濟帶動效果并不理想,直到里根競選總統后供給側改革才開始邁入正軌。供給側改革注重對公共經濟部門、傳統經濟部門、新興經濟部門的裁汰及重整,不斷拓展新經濟增長點。尤其是現代服務、信息行業具有一定的引領經濟增長潛力,對比必須為其發展創造條件、空間。
里根政府對勞資關系的態度如下所示,首先政府不會過多干涉變革內容。其次干涉部分內容并通過法律途徑支持。最后各州根據爭議較大的內容采取針對性的實踐,針對于政策爭論,聯邦政府賦予各州決定權,并由各州根據實際區域經濟發展特征處理。通過對傳統部門的重組,帶動新興部門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對失業率、經濟增長率的針對性調整[2]。
首先調整勞動法制必須圍繞經濟改革實際需要進行,結合中西方勞動發展經驗教訓來看,在調整勞動法制時,必須與經濟改革協調,避免新法出臺華而不實。其次調整勞動法制必須側重對勞動者利益的保障,教訓即必須優化勞動法制保障,避免偏離法制調整重心;必須落實法律保障,避免出現“尺蠖效應”。最后優化供給側結構,直接促使就業結構變動,期間勞動法制必須做好服務工作。教訓即不能給勞動力流出無效產能設置障礙,積極引導勞動力流向有效產能。
我國正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調整勞動法制,針對勞動就業方面,在2016年1月12日至4月20日,國務院分別以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培育新業態、萬眾創業及創新主題展開了15次常務會議。提出了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與職工安置、減少養老保驗單位繳費與促進就業、推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互聯網+流通計劃、設立新型創業平臺、轉化科技成果、創新帶到產業發展、設立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等措施。同時頒布了《企業民主管理規定》、了《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等規定。任何勞動政策的調整,必須圍繞市場原則展開,不能一味追求市場需求,確保勞動力流動、產能調整的科學性與有效性[3]。
中西方經濟改革經驗來看,經濟改革必然帶動勞動法制轉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勞動法內涵并未全部開拓。勞動法制發展趨勢,以及進一步的調漲,必須圍繞經濟改革、市場原則展開,側重勞動力資源配置及勞動權益保障。政府等部門必須大力支持與指導,做到合理干涉,確保國民經濟穩中求進。
[ 參 考 文 獻 ]
[1]呂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勞動法的回應與完善[J].云南社會科學,2017(1):121-126.
[2]伍奕.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勞動法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勞動,2017(4):23-29.
[3]徐孟洲.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法的完善[J].經濟法論叢,2017(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