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佳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敗訴方負擔律師費有助于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促進律師行業的發展,促進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對司法改革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能夠充分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能夠有效制止原告濫訴、被告纏訴,節約訴訟資源;能夠提高違法成本,阻礙違法行為,減少惡意訴訟。在訴訟案件呈指數型增長的背景下,發揮律師費用在調節當事人訴訟行為上的杠桿作用能夠促進司法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審判效率,促進案件繁簡分流,抑制當事人隨意起訴。不可否認,敗訴方負擔律師費肯定有其積極意義與價值,但其理論與現實操作上仍面臨不少問題。
當事人與律師之間簽訂的委托代理合同原則上只能約束雙方當事人而不能由法律規定由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來承擔該筆費用。民事訴訟法屬于公法領域,為防止權力的濫用,公法不應該對私法領域的問題進行干預,除非其有很強的理由,如基于公共利益的維護,對弱勢群體的特殊保護等。律師費的負擔問題應由實體法來調整,《民事訴訟法》沒有理由對律師費的負擔問題做出規定。而在私法領域,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如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律師費由敗訴方承擔的,該條款一般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在訴訟中提出相應的訴求一般會得到法院支持。有基于此,筆者認為律師費用的負擔問題應由民法來調整,可將之納入民法的損害賠償范圍中予以討論。
因果關系贊成論者認為律師費是訴訟成本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勝訴方在訴訟中所支付的成本是由于敗訴方的過錯造成的,勝訴方律師費由敗訴方負擔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及可能性,而且敗訴方的行為是違法的,律師費的支出屬于勝訴方的一項損失,應予以救濟。但因果關系贊成論者沒有論證過錯方或違約方的過錯或違約行為與無過錯方或守約方支付律師費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于違約和侵權是常見的兩種糾紛產生類型,本文擬就違約損害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中所涉因果關系進行探討。
因果關系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它指的是加害人的加害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后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就侵權損害賠償而言,因果關系若采大陸法系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則必然得出“有加害行為,通常就會產生律師費”這樣的結論,而實際上糾紛解決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我國律師強制代理制度的缺失使得律師費并非是受害人的必然損失;若采英美法系的“二分法”,將因果關系分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與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則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不僅要受害人舉證證明涉訴案件存在事實上的因果關系,還要法庭判斷加害人在法律上是否應苛責。根據反證檢驗法(but for),“假如沒有過錯行為,就不會產生律師費”這一結論在邏輯上是站得住腳的,但我國只在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侵權民事案件或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中,相關法律或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定的場合才由敗訴方承擔對方律師費,其他場合的侵權案件過錯行為與律師費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同理,在違約損害賠償中原告需要證明自己的損失是由被告違反合同造成的,且這種損失必須處于相關法律政策規則的范圍之內。民法領域注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合同約定守約方為維權所支出的律師費由違約方承擔時,該條款便成為合同的一部分,因而法院會據此判決違約方承擔律師費。而在當事人沒有對律師費進行約定的場合,即便是存在事實上之因果關系,由于其尚不具備法律上之因果關系,其要求違約方承擔律師費的請求同樣得不到法院支持。
有學者認為敗訴方負擔律師費制度能鼓勵私人積極參與法的實現,還能夠引導人們理性進行訴訟。筆者認為這兩個價值之間不僅彼此存在矛盾,而且這兩個價值本身也不能成立。在民事訴訟中若建立敗訴方負擔律師費制度,那么原告在起訴時必將小心翼翼,因為一旦敗訴不僅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法院支持還要承擔對方的律師費用,在此情況下,當事人必然謀求其他私法解決途徑,這與鼓勵私人積極參與法的實現這一價值相違背。同理,敗訴方負擔律師費并不能夠引導人們理性訴訟,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當事人往往會因為律師費負擔問題而不敢起訴,因此該制度會引起“嚇跑原告”的后果,導致人們不敢訴訟。
敗訴方負擔律師費問題在實踐中還面臨很多難題,如“敗訴方”的界定問題、“合理律師費”的界定問題、以及當事人訴求變更時、原告撤訴時,部分勝訴時以及在風險代理場合律師費數額的確定問題等。敗訴方負擔律師費制度所面臨的難題與其所帶來的利好一樣多甚至更甚,因此在我國,要求敗訴方負擔律師費尚缺乏合理性與可行性。
[ 參 考 文 獻 ]
[1]楊連專,張水山,李平安.論勝訴方的律師費用應由敗訴方承擔[J].河北法學,2002(01):86-88.
[2]戴黨平.民事訴訟律師費敗訴方負擔制度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學位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