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冬
深圳市遠致投資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46
股權轉讓中的估值和稅務風險防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命題,涉及到資產評估、稅收征管、公司法及合同法等諸多問題。做好股權轉讓過程中的估值及稅務風險防范,對于企業資本運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股權轉讓,不同的場景股權轉讓中的估值及稅務審核要求均不相同,按照股權轉讓的市場化程度初步分為三個場景,一是將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權向第三方轉讓,例如PE退出;二是股東內部之間轉讓,例如大股東回購小股東股權;三是新設公司,例如IPO之前新設主體及股東股權平移。
其次是估值,交易過程中會出現實際成交價格和評估價格兩個價格,兩者雖然都是股權價格的反映,但是實務中往往差異較大。評估價格是評估師按照一定規則,對股權價值的人為判斷;而成交價格則更具有客觀性,是已被證實的價格。
再次是稅務風險,稅務機關判定股權轉讓價格偏低,要求補繳稅款及滯納金,從而增加交易成本形成稅務風險。根據稅務機關相關文件,但股權轉讓價格低于注冊資本、投資成本、凈資產或公允價值時,被認為偏低。但事實上,股權轉讓價格偏低也有其客觀原因,如:被投資企業出現經營虧損、溢價投資后續未被市場認可、被投資企業未來前景不被看好等。
明確這三個概念,就可以區分不同情況,對股權轉讓中的值和稅務風險防范進行討論。
本節所述關聯方之間的股權轉讓,指集團內部股權劃轉和股權平移的交易。由于大股東回購小股東股權,沒有附帶控制權的轉移,在稅務上的認定與非關聯方股權轉讓基本一致,在第三節闡述。
在集團內部股權劃轉和股權平移的情況下,由于交易以后轉讓方、受讓方、轉讓標的繼續存在,并均為獨立納稅企業,沒有改變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也未發生遷址及注銷情況,因此并不會被認定為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因此對法人股東來說符合國稅發2009年59號文要求,不會因股權轉讓而繳納企業所得稅,討論法人股東股權轉讓估值沒有意義,但59號文稅收優惠的并不適用自然人。在實務中,稅務機關一般是認可經審計的凈資產為基準進行交易的,自然人股東需要就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因此關聯方之間的股權轉讓,要加強對被投資企業各股東的性質及歷史出資成本的分析和論證,避免由于疏忽導致漏繳稅款。
非關聯方之間的股權轉讓是參照公允價值進行定價成交的。從實務中估值的情況來看,目前公允價值的獲取主要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政府定價、市場交易價;第二個層次是資產評估報告為代表,也包括價格認定結論等。一般來說,第一層次的公允價值的可參照性更強,只有第一層次的公允價值缺乏或者不合理的時候,稅務機關可能會用評估結論的第二層次公允價值為參照,來判斷股權轉讓價格是否合理。
由于法律法規對股權轉讓價格的形成機制未明確約定,實務界也缺乏廣泛共識,在判斷估值與實際成交價的偏離程度時,部分稅務機關往往會以實際成交價格低于資產評估報告估值30%為判斷標準。其依據為:《合同法》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當轉讓價格達不到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七十的,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稅收征管法》第五十條也有類似規定。
事實上,筆者認為這種認定依據并不恰當,合同法及征管法的規定是非正常狀態,適用于債務人為逃避債務,帶有主觀故意地低價處置自身的財產導致債權人利益受損的情況。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并非標準化產品,即使是在正常交易的情況下,其價格形成機制也會很復雜,到市場環境、交易雙方的力量、被投資企業的內在價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應該提醒稅務機關在確定轉讓股權估值的時,尊重第一層次的公允價值,慎用第二層次的資產評估結論。
一是對評估價值進行主動管理。被投資公司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估值,不同的經濟行為也會對應不同的估值等,要系統收集歷次評估的評估假設、評估基礎等,找出與轉讓評估的異同之處,做到心里有數。
二是加強與資產評估師的溝通。向其充分說明交易背景,避免因片面地理解被投資企業的情況,選用不合理的評估假設和評估方法,從而導致評估結果不符合實際情況。
三是加強與稅務機關的溝通。對股權轉讓交易的背景及定價依據進行解釋和溝通,協助稅務機關理解經濟行為,避免出現對立和誤判。
四是完善相關證據資料,收集稅務機關需要的文件,包括被投資公司經營情況,行業數據,轉讓方在被投資公司收益等,為成交價格提供充分的依據。
[ 參 考 文 獻 ]
[1]王少豪,等.企業價值評估案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2-6.
[2]杰拉爾德E.托馬斯R.羅賓遜,等.股權資產估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