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以“修復”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得到有關環境資源犯罪的樣本裁判共563份。雖然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刑事司法適用數量總體偏小,但增長迅速。其中2012-2015年共228件,而2016年達到了335份之多。本文對法院的裁判進行了采樣和總體分析,認為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刑事司法適用具有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從適用范圍來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刑事適用在不斷拓展。在529分裁判文書中,其中非法捕撈水產品占到了191份,非法占用農用地達到67份,涉及林木案件達119件。環境損害修復主要適用于林地、草地、土地等損害,鮮有對大氣、礦產等資源適用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案例。
第二,從地域分布來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刑事司法適用的區域分布不平衡。有關環境損害修復的刑事司法適用,江蘇158件,福建省56件,重慶107件,貴州省34件,浙江48件,山東42件,云南省23件,而像天津、河南等省份只有1件,有些省份甚至沒有相關案例。
第三,從適用方式來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在刑事司法應用中呈多元化發展。刑事司法適用中,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環境損害修復行為責任或承擔環境損害修復的成本費用,以修復受損生態環境。當原地修復確有困難時,“異地修復”責任方式又被法院創新出來①。
環境損害修復責任是解決生態損害,恢復或重建生態系統平衡的不二選擇,這就決定了懲罰違法行為人并不是環境司法的最終目的,環境刑事責任應當以環境損害修復為價值導向②。但目前有關環境損害修復的司法裁量不夠規范,程序之間銜接不足,環境損害修復司法適用成本過高。需要對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司法適用進一步規制,通過推行環境損害刑事和解制度,審判工作的專門化等措施完善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刑事司法適用。
相對于傳統的三大訴訟分立審判而言,建構“三審合一”審判模式能夠較好地克服傳統司法審判模式無法對生態資源糾紛綜合性一體化解決的問題,從而較好地克服了生態環境保障不力等現實困難。建構“三審合一”審判模式,改進案件管轄制度和統一司法裁判尺度。“三審合一”審判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同一事實或同一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與刑事、民事與行政案件關聯交叉的情況,從而能夠較好地統一環境司法審判的法律適用和裁判尺度。
由于環境損害修復責任適用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刑事司法機關在適用環境損害修復責任過程中,需要行政機關的協助。環境損害修復的方案確定和執行,需要綜合從公共利益、經濟技術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進行考量。為了協調生態行政執法和生態司法工作,目前許多地方建立了生態行政和司法聯動或者協調機制并頒布了相關的文件,但是這些文件層次較低,由多部門聯合發布,沒有牽頭單位,難以有效協調行政權和司法權,而且這些文件關注的重點是案件調查和移交方面的事務,對于案件審結后的執行,特別是環境修復涉及甚少,因而,建議明確規定環境修復過程的監督程序,由法定監督機構和司法機構聯合監督環境修復案件的履行過程。
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刑事司法適用,在司法裁量方面缺乏統一的做法和尺度。裁量因素不明導致適用的不規范,不僅影響了環境損害修復責任適用,而且也直接影響了環境司法判決的權威性實現。一些地方結合本地實際,聯合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機制。
國家司法模式下,鑒于環境犯罪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刑事司法機關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環境刑事案件評估費用高、耗費時間長使得環境責任的追究成本過高。通過刑事和解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責任追究成本,也體現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 注 釋 ]
①胡衛.我國環境修復司法適用的特色分析[J].環境保護,2015(19):58-61.
②陳學敏,韓德強.生態修復理念下環境司法的困境與應對[J].中國審判,2015,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