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 健
如皋縣政府編印、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十日出版的《如皋縣政紀要》(以下簡稱《紀要》),與現在每年編纂的《年鑒》極為相似。它也是反映民國二十三年(1934)度全縣政府、經濟、教育、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其目錄有:弁言(300余字)、攝影(36幅黑白照片)、文字(保甲、財政、公安、教育、建設、禁煙和積谷)和圖表(如皋縣略圖、公文處理程序圖、保甲戶口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倉庫調查與倉儲積谷圖、各項違警案件分類統計圖、法定傳染病逐月統計圖、田賦每畝應完稅額升降圖、教育經費來源及支配百分圖、各種性質合作社統計圖等共47幅)四個部分。《紀要》為16K本橫向,鉛印,92張,4萬余字。
這本資料工具書,雖然出版80多年了,今天看來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1.為政者重視。1934年6月~1936年6月間,國民黨江蘇省民政廳委任章駿(江蘇吳縣人)為如皋縣長,章縣長在如皋期間,平時勤于政,能體察民情,為如皋辦了不少實事,如在疏浚如皋城城河時做出了努力;深入調查,采取措施解決育嬰堂嬰兒死亡率的問題等等。因此,作為一縣之長,如果當時不重視,不但編不好這本資料工具書,而是很難辦成的。事實上,《紀要》就是他主持編寫的,并親自為《紀要》題寫書名、撰寫弁言。他在弁言中寫道:“觀夫社會事業之演進,錯綜復雜,今昔迥異;非有精密之觀察、深切之體驗,不足之圖改進,此編印斯冊之動機,所由昉也。”“欲改良現在,完成將來,要必在乎檢查過去,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者,即以根據過去,而為現在與將來之胚胎。”“其材料之收集,則在根據已往之事實,與實地之調查,非敢以成績言,亦借以供考查者之易得梗概耳。尚望我邦人士,進而正之!”這段話對照今天所說年鑒的作用基本相近。
章縣長主持編印的這本《紀要》,是如皋是最早的“年鑒”。由于《紀要》所收集的資料比較全面、系統,因此,如皋市檔案館所保存民國時期的檔案中這卷《紀要》被查閱的頻率最高。如東、海安、泰興等縣編“縣(市)志”“部門志”“發展史”的過程中,查閱《紀要》的人數就已經近百人次。遺憾的是后來者未能繼承前人的事業踵接仿效,《紀要》只編了一個年度就夭折了。
2.出版快。《紀要》具有期刊性質,時效性強。民國二十三(1934)年度的《紀要》翌年(1935)10月10日即告出版,總共只花了9個月的時間,比我們現在花的時間還少。雖然這本《紀要》頁數不多,但當時國民黨如皋縣政府僅設一室、一委、兩科、三局,總共只有45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肯定也不會很多。編寫《紀要》要經過搜集資料、撰寫文章、拍攝照片、繪制圖表以及定稿、排版、校對、印刷等一系列工序,而那時制版、印刷等條件不能與今日相比,能有這樣的速度是難能可貴的。
3.統計圖表比較多。全冊共47幅,形成一個系列,這在當代年鑒中也是少見的。《紀要》使用的統計圖形式多樣,有條形圖、曲線圖、面積圖、統計地圖等;制作水平較高,如《倉庫調查與倉儲積谷圖》《宗教類別百分比圖》《人口密度分布圖》《社會教育及中等教育概況圖》《各種性質合作社統計圖》《田農工資統計圖》,均繪制得特別形象、生動、鮮明。
4.資料翔實,重點突出。當時如皋是一個農業縣,《紀要》以較多的篇幅記載了如皋農業、水利、副業方面的情況,如在水利方面詳細記載了疏浚如靖界河、東串場河、堡河、公共河的淤塞情況、疏浚計劃、開工時間、疏浚地段、土方總數、經費來源、竣工日期、驗收情況等。在副業方面,詳細記載了組織推進、良種繁殖、新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保護獎勵等情況。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如皋以農業為主的特點。
5.權威性比較高。這本出自時任縣長之手的《紀要》是“官書”,它的資料來源于官方,其真實性和權威性不容置疑。作為真實可信的資料,《紀要》不僅成為當權者的案頭書,可供隨時翻閱,更重要的是它可為當權者提供決策參考的重要來源,從而也決定《紀要》資料的內容的真實性、數據統計等方面的準確性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等等。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紀要》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突出個人的表現多。在37幅照片中,除孫中山遺像外,就有32幅是縣長、科局長、區長、保長等的照片,只有4幅是反映交通和水利方面的;其次,有些內容過于簡單,如記載教育方面的有67條,就像數碼頭一樣,每條就是一句簡短的話,起不到記史述事的作用,史料價值不大;再次,資料不全,還有不少領域未能涉及。
盡管如此,但瑕不掩瑜,它仍不失為一本對了解、研究如皋民國史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