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行政
盱眙礦產資源豐富,僅玄武巖和石灰巖儲量就近200億噸。盱眙采石由始而終,歷時1300余年。現從《盱眙縣志》《盱眙年鑒》及相關資料記載中擷取幾個重要片段,以期模擬盱眙采石變遷軌跡。
唐、宋時期,筑城池、建廟宇、立祠堂、豎牌坊,尤其是建民房,皆為手工就地以鐵錘、鐵杵等工具開采石料。盱眙城區自古以來主要街道,均為石板鋪成,現存部分老街還保留著一些十分光滑且中間印有車轍的石板路,為盱眙老城和盱眙采石歷史留下了深深的記憶。
元、明、清時期,盱眙采石仍為手工作業,多為就地取材,零星開采,效率低下。1936~1938年,中國近代建筑業巨子陶桂林,承接淮河下游洪澤湖入口處的3座大型船閘和69孔活動大壩等工程,他的南京陶馥記營造廠建在盱城象山腳下,開采和經營石料。采用火藥爆破,鐵軌礦車運輸,初具現代工業雛形,至此盱眙采石方能稱之為產業。后因日軍侵占盱眙縣城,被迫撤銷。
解放后,采石業在當時較長一段時間內是盱眙工業支柱產業。1953年初,受淮河治理委員會和江蘇省水利廳的指示,盱眙成立了盱城采石廠,組織16個采石組,4200余人,在象山的玉皇閣等處進行石料開采,供應淮河水利工程建設。1956年,縣里對16個采石組進行整編,成立地方國營盱眙縣采石公司,當年生產石料6.59萬噸,產值約16萬元,日后產量不斷增加,產品主要銷往淮河下游多個大型船閘建設工地。
文革期間,盱眙采石雖然受到一定沖擊,由于當時修建洪澤湖大堤實行軍管制,所以石料開采供應能基本保證。1970年,淮河入江水道工程上馬,需用大批建筑石料,國營盱眙縣采石公司通過加大機械投入提高石料供應量。全縣組織22個公社、鎮、場,分別成立采石連開采石料,職工3000余人。礦區分別設在寶積山、斬龍澗、風坡嶺、磨盤山、二山、三山和四山等處。1974年,設采礦指揮部,統一管理全縣的石料開采、銷售、技術指導和材料的供給工作,并配備3個運輸船隊,為各個采石連經銷石料服務。1975年,全縣生產石料73.65萬噸,產值220余萬元。
1978年淮河入江水道工程結束,石料產品仍然暢銷。到1985年,采石企業35家,職工2928人,生產石料180萬噸,產值588萬元。主要產品有塊石、二片、毛石、石子、石子灰等,均為建筑和水利工程必備材料。以后產量呈逐年增加趨勢,1996年起,由于現有采石公司加大投入,新上生產線,山區鄉鎮又紛紛興建采石企業,使得全縣采石產量翻番增長。1999年開始有縣外資本注入采石行業,2001年采石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923萬噸。2004年,因發展旅游業需要,將縣城至鐵山寺風景區公路兩側采石區劃為禁采帶;將霍山至官灘、甘泉山,四山至磨盤山,廟山風景區,張山至破山口,鐵山寺風景區,小云山7個等開山采石區,劃為禁采區,面積110.72平方千米;拆除省道、淮河盱眙段可視范圍內及城區石料加工設備202臺套,關停禁采區內采石企業86家,當年全縣石子產量大幅下降,只有360萬噸。2007年,縣委、縣政府整合采石企業,形成了官灘鎮、古桑鄉、河橋鎮、桂五鎮、馬壩鎮5個重點采石礦區。2010年起,縣里不再出讓采石采礦權,當年還有采石企業19家,采石220.28萬噸,產值4788.6萬元。以后隨著采礦權到期,盱眙采石企業逐年減少,產量逐年下降,到2015年底采石場全部關閉,盱眙采石業成為歷史。
盱眙采石業雖然已經退出了歷時舞臺,但其在盱眙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磨滅和不可替代的。首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盱眙工業的支柱,如1985年采石產值占建材工業總產值23.2%。其次,是盱眙很多百姓重要就業門路和謀生手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采石帶動的就業在萬人以上。
采石業的迅速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同時也引發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一系列問題。盱眙縣經過調研,結合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和縣城建設需要,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一方面對城區采石礦區進行改造利用,如風坡嶺礦區改建成盱眙縣第三中學、象山礦區改造成象山國家礦山公園等。另一方面規劃采石企業向山區鄉鎮發展。同時,主動調整產業結構,通過舉辦龍蝦節,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逐漸降低采石業占比,并逐步減少繼而停止采礦權出讓,2015年全部到期關閉。縣里及時編制《盱眙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明確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分區范圍,科學、合理、有序開展礦山保護與治理工作。隨著采石業等資源消耗型產業退出盱眙經濟舞臺,盱眙經濟發展也走上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