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潔
蘭州理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國內外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加以保護的呼聲愈發高昂,聯合國也出臺《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免被濫用國內立法示范法條》等法律文件對其加以保護。但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保護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明確有權主張權利的權利主體。但是我國相關立法較為緩慢,仍未頒布正式的法律條文。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已經不足以涵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全部保護內容,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國在立法過程中應綜合考量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保護與發展的實踐中所存在的權利歸屬問題,形成以民族群體、地域群體為核心的原生態著作權權利主體。并且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私權保護的基礎上,對未找到合理的權利繼受人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設置公權力下的集體保護,從而在制度層面上對權利主體加以確定,注意利益平衡原則,減少糾紛。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通常屬于民族的文化財產,包括民間故事、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繪畫等各種類型,通過模仿或其他口頭形式世代相傳。法律意義上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指由特定族群中不明身份的人創作、反映該族群的文化特點與價值觀念,并在該族群中代代相傳的文學藝術作品。
在我國大量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處于自由傳播的狀態,并沒有限制其傳播的法律也沒有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制作和表演的人等加以限定。而對民間文學藝術主體的常見劃分標準有兩種,一是地域劃分,如陜北民歌,是當地的生活環境與人們情感碰撞出的產物,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二是民族劃分,如苗族民歌。
現階段針對大部分由傳承人或者收集者、記錄者、表演者在相關具有獨創性的智力成果中加以發展、改編、創新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我國主要通過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加以保護。但是對于其他原有的民間藝術作品,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還是《著作權法》中尚未出臺的“另行規定”都不能進行合理高效的保護。
著作權法作為私法與民間文學藝術所體現的公共利益相矛盾。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能對私人權利益完全壟斷,其是由某個地域或某個民族的群體創造產生的,體現著集體的智慧,因而還包含公共利益和民族利益。并且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是有固定載體作品,但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大多以口頭形式相傳,不具有固定載體。筆者認為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應當由著作權但不限于著作權制度加以規范。
民間文學藝術來源群體的利益,但是群體具有廣泛性因而并不是一個明晰的權利主體。由于權利管理主體的不確定以至于弱化了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保護程度層次不齊,保護現狀極為消極,并且引發相關權屬糾紛問題。
傳承人是指植根于社區,以活態保護的方法,能夠掌握并傳承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由國家賦予其一定的權利義務的人。
由歷代傳播該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人自行組織建立,其基于信托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交給受托人占有,使用,處分,但是約定將獲得的財富交給特定的人或用于實現特定的目的的制度。不僅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播和保護,也有利于受托人獲取經濟利益,從而在進行受托管理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集體價值利益的屬性,而私權是與之相對立的。因此,由相關民族或者地域的行政管理部門作為其法定代理機構,使得公權力介入涉及民族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部分,從而更好的處分和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