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佳 彭悅悅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法律學方法由法律解釋方法、法律適用模式、以及法律論證方法三方面構成。
法律適用的關鍵是法律解釋,法律問題的本質是解釋問題。一個好的法官擁有較強的法律解釋能力,以及掌握法律適用的方法規則和理論。
1.法律外部體系中的文義解釋
概念:文義解釋又稱語義解釋,指按照法律條文用語之文義及通常使用方式,以闡釋是法律之意義內容。包括平義解釋,擴張解釋,限縮解釋。最經常依據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較常用的語義,大家默認的,如簽訂合同時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大家知道就是按照這個方法執行;楊仁壽先生在《法學方法論》一書中曾以日本大審院“貍貉異同”為例;“禁止車輛進入公園”通常意義上“車輛”的范圍,自行車不被允許,嬰兒車、旱冰鞋就不會包括在內。另一個就是法律中專業用語,如“善意”不是指好心,而是指當事人不知情或可能不知情,“損失”常特指經濟利益的喪失。這些在法律或司法解釋中都會專門規定。過分片面強調字義解釋方法,拘泥于法條所用文字,容易誤解或曲解法律真意。所以有時候僅僅通過字義解釋并不能真正得到合理解釋,兩種解釋都可以采納時,那么我們就需要采用另外的解釋方法幫助我們得到有效的解釋和結果。大多數人認為:文義解釋方法具有優先的適用性,這種優先性具有積極意義。文義解釋方法的優先性僅僅是一種方法的原則,首先考慮文義解釋,并不意味著僅僅考慮文義解釋而不顧其他解釋方法。
2.法律規范目的下的目的解釋方法
目的解釋是以某一法律規范的目的來解釋法律的法律解釋方法,德國著名學者耶林在其發表的《法的目的》一書中,提倡目的解釋。耶林指出,法律是人意志的產物,法律因欲實現一定的目的而制定,受目的的支配。例如:“誹韓案”中采用目的性限縮的解釋方法,對“直系血親”的外延做一個限制。誹謗死人罪的立法本意是為了保護死者近親屬的精神利益,目的不是保護死者,而是保護與死者存在感情聯系的生者。
3.法律內部的體系法律解釋
概念:只根據法律條文在法律體系上的位置,即他所在的篇、章、節、條、項以及該法律條文前后的關聯,以確定他的意義、內容、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的解釋方法。包括法律規范兼容性解釋、法律價值協調性解釋、法律規范合憲性解釋。
法律適用的基本模式,有演繹模式,等置模式,涵射模式,詮釋學模式。演繹模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等置模式是在規范和事實之間來回流轉。在等置模式中,在案件比較模式的基礎上,考夫曼提出了法律適用的等置模式,將法律適用的過程視為法官在事實與規范間調適和類推過程,這是與其在哲學思維上對實然與應然二元論的超越分不開的。在德國法學傳統中,新康德主義法學繼承了康德哲學實然與應然的二元論。在康德哲學那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性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人們只能認識現象而無法認識本質。
1.法律結論之大前提的證立方法
大前提即是法律適用,處理法律問題。當有明確的法律條文進行規定時,要確定該法律條文的適用范圍,明確其內容意義,區分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或者說法律存在漏洞時,法官依據一些方法和理論自己創設一個法律規則,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當有法律概念,但是概念不明確時,需結合案件事實將不確定的概念具體化,對不確定概念進行價值補充。同時要注意幾個法律適用過程中的原則,即特別法優于普通法,強行法優于任意法,例外規定排除一般規定,具體規定優先于原則性條文。
2.法律結論之小前提的證立方法
小前提即是案件的事實案件事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需認定的事實,自然地、不爭執的事實。第二類是需要審查認定的事實,通過證據對其合法性進行判斷,形式上和取得方法上是否合法;對真實性進行判斷,內容上是否真實。判斷其在法律上的意義和內容以及證據的證明力大小。
例如,在許某案中“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內部證立”:廣州市商業銀行控制其現金的機器出現故障;許某利用該機器故障多次故意突破銀行限定的取款方式取現174000元=占有(許某占有前述現金非銀行的準許以及占有前述現金非法律準許)許某非法占有他人意圖控制下的財產,侵犯他人的財產權。“秘密竊取的內部證立”財產權人在案發時并不知情+非針對人身+非暴力+非故意毀壞公司財務。以上“非法占有”和“秘密竊取”構成盜竊罪的小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