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儒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 300400
關于言論自由,是人們有權按照自己想法發表言論以及聽取他人意見,言論自由是一種法定權利,但是這種權利是有限度的,即不損害被議論人的基本權益。互聯網時代下人們言論自由表達形式多樣化,空間也更廣,同時網絡時代言論自由內容對他人損害也更普遍,因此對互聯網時代下言論自由的限度與保護也成為了新的課題。
互聯網時代下言論自由與傳統言論自由不同,其重要性更加明顯。首先,在促進信息交流方面網絡打破了傳統信息傳遞方式,人們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資訊也可以通過自由發表言論傳遞信息;其次,網絡環境下人們可以匿名發表言論,讓人們更自由表達,提高公民自主意識,政府也可以利用網絡更多關注和獲取民意;再次,人們在網絡上自由發表言論有時能夠為打擊犯罪,揭發腐敗等發揮作用,為社會發展群策群力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言論自由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有限度的,傳統言論自由的界限為不得損害被議論人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這一界限同樣適用于網絡時代下言論自由,以下筆者從三方面對互聯網時代下言論自由界限進行分析。
公民對自己生活以及個人信息享有不受他人侵犯、利用、公開等權利,隱私權在我國法律上隸屬于人格權項下,同時在侵權法中有專門針對侵犯隱私權的保護性規定,可見我國立法對公民隱私權實施的是法律保護?;ヂ摼W時代人們在網絡平臺能夠自由發表各種內容信息或者言論,也有一些人或者盈利性機構為了博人眼球或者謀取利益而惡意散布他人隱私。對于此種冠以言論自由名義而侵犯他人隱私行為,應當明確立法對隱私權保護這一界限。
名譽權也是人格權項下內容,每個公民都有自身名譽權不受侵害權利,除了公民個人,法人組織也有名譽權受到法律保護,對于侵犯名譽權行為公民個人和法人組織都有權申請法律保護。在過去幾年間因網絡言論引發侵犯名譽權案件多發并在社會引發了人們關注,同時現實生活中也有大量利用網絡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事件發生,但由于被侵害人法律意識不強,或者出于息事寧人的想法往往沒有正當維權,這也使得許多人認為網絡上言論不會引發嚴重后果,形成了愈演愈烈之勢。
網絡時代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改變,但網絡時代下言論自由也有可能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例如一些個人或者媒體會在網絡上將個別事件過分渲染而引起社會矛盾,還有的在網絡上對某些自然或者社會事件進行誤導性宣傳或者造謠,引起社會恐慌,筆者認為對此類行為有必要加強監管,讓公眾和社會明確言論自由必須以保障公共利益為界限。
法律應當對公民正當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進行保障,秉承這一原則,立法應當對當前網絡背景下言論自由進行規范,對網絡環境下言論自由給予肯定,但更要明確網絡時代下言論自由的界限,從立法上協調好網絡言論自由與公民隱私權、名譽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關系,同時還要對超越界限的行為規定要承擔的責任。
立法確定了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網絡自身就應當對網絡言論自由進行管理監督,網絡既然能夠利用技術為人們搭建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就更應當利用技術對言論自由進行管理和監督。雖然當前網絡中已經應用了一些過濾技術對敏感詞匯等進行阻卻,但并沒有起到根本性作用,筆者認為應當結合立法對網絡言論自由界限規定,設定具體標準來規制網絡環境下的言論自由,例如當前已經有網絡平臺利用用戶控制技術進行規范,效果就很顯著。
作為公民、機構組織以及媒體在網絡上發表言論要合法,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更不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這就需要公民及媒體加強自律。作為公民,自律就是發表自由言論要有界限,尤其是不能利用網絡披露他人隱私、詆毀他人、造成生事;作為媒體,尤其是當前各類網絡媒體要嚴格遵守法律和新聞媒體行業規范,不能打著言論自由幌子行侵權之舉。
對互聯網時代下言論自由界限與保護問題的探討具有重要立法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對該問題的探討還不夠系統和深入,希望引起相關學者重視并展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