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堯
蘭州理工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在進行城市化建設的同時,各地的宅基地房屋拆遷工作也成為了建設工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進行拆遷補償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阻礙到拆遷工作,或者是侵犯到了土地所有者的權益,針對這些問題從國家企業的角度來講都應該通過制定相關規范等手段來進行遏制,保障雙方的合理利益。
針對拆遷地區的土地屬性不同,所進行的補償力度以及補償政策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政策方面缺乏統一性,這種統一性不是指完全一樣的補償價格,而是指整體的過程。我國目前在這一方面所出臺的《土地管理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城鄉結合部的宅基地房屋拆遷做出了規定,但是在實際實行的過程中從中央政府到省級政府、再逐漸將權利下放到了地方基層政府,在部分地區的動遷工程中是由開發商作為制定規范主體進行的,這樣就使得整體的城鄉結合部宅基地房屋拆遷政策缺乏了國家內部的統一標準,導致無序現象。
在進行城鄉結合部宅基地房屋拆遷工作時,所進行的補償工作在公平性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問題。例如在部分城鄉結合部中,居民在了解了拆遷的情況之后開始對房屋進行臨時的擴建,擴建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補償款,這樣的現象在我國并不是個例,嚴重阻礙到了宅基地拆遷工作與補償工作的公平性。一些開發商也在補償工作中侵犯了居民的利益,使得拆遷過后居民住房困難[1]。趁機謀取利益的,無論是普通居民,還是開發商,都需要受到合理法律的約束,從而盡量保證補償工作中具有公平性和準確性。
城鄉結合部宅基地房屋拆遷工作的過程必須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保障各項補償價格、發放方式、發放時間等信息都可以明確地為居民所了解。在進行拆遷工作之前,居民可以以村民委員會的形式進行相關信息文件的申請,申請之后將所得到的信息發放到每一個相關人員手中,使得整個過程中信息能夠得到公開的保障。并且從拆遷者的角度來說,利用各種拆遷辦公室的信息交流渠道保障居民的各項要求能夠傳達到,并且采納合理的建議。
目前很多的城鄉結合部居民所得到的住房補貼體系十分單一,但是社會的不斷建設導致這種補償已經不能夠滿足拆遷對于現有居住情況的影響。在進行補償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居民生活的需求,政府角度來講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現實情況,以及居民自身的具體需求。補償的標準朝著合理化與合法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可以有效保證拆遷戶的權益,還能保證當地的社會穩定與經濟和諧發展。
在進行居民的財產權益保護過程中,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盡量做到滿足每一位居民的合理要求。目前我國對于拆遷居民的權益保障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購買養老保險的形式,來盡量為失地農民進行生活基礎的保障。政府可以創新各種不同的渠道,來進行居民生活的未來保障,例如政府牽頭可以開展失業農民的招聘會,為其找到新的經濟收入方式,而不是僅僅靠補貼度日。或者政府也可以開展創業扶植活動,鼓勵農民依靠自身的特長進行自主創業,政府按照項目的合理性可以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并且進行相關的創業指導,為農民生活提供多種多樣的保障[2]。
歸根結底相關法律法規才是保障農民權益,保障開發者權益的依據。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農民在了解動遷情況之后緊急擴建房屋來獲取更多的拆遷款,這樣的方式也是對開發者利益的一種損害,所以國家認識到在拆遷過程中,居民是弱勢群體但并不能忽視開發者的利益。對于這些不合理的現象進行詳細的規定與指導,由專業人士參與法律法規制定,保障拆遷過程中每個主體的權益。應對這種情況,結合實地的其他居民進行詢問并且參照房產證具體情況,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進行協調解決,保障雙方權益的最大化。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不斷改變,相關拆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不斷地進行完善。
總的來說,城鄉結合部宅基地房屋拆遷是社會中所關系的熱點問題,并且其中涉及到的主體不僅是宅基地所有者,還有企業和國家,拆遷工作進行時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進行保障,并且實現整體過程的公開透明,通過多種渠道保障各個主體的權益不受到侵犯,從而維護社會的公平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