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孫英
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上海 201400
因為網絡空間具備虛擬性、開放性以及用戶的廣泛性等等,這些性質使得我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多是“間接性”的,而且缺乏“實質性”的規定,其具體的弊端表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這種簡潔保護使得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性質不夠明朗,部分判決時候網絡隱私權與民事權利、民事權益等相混淆,最終出現一些邏輯漏洞;其二,間接的保護路徑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持續性”,無法做到“周延性”保護,最終導致網絡隱私侵犯時候需要依靠其他的法律來進行形式;其三是這種間接保護路徑對網絡隱私侵權不能有效遏制,使公民的網絡隱私權難以得到保障。
當前網絡隱私權民法保護弊端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沒有借助獨立的行政法保護理念,加之我國獨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并沒有出臺,所以不適用于行政法保護,最終影響了網絡隱私權的執行;其二是網絡隱私權沒有進行明確的界定,部分法律中將其定義為“人格權”,跳出了“隱私權”的范疇,而有的律條中則將其獨立立法,從而造成了一定的沖突。
網絡隱私權民法直接保護路徑的構建已經是大勢所趨,采用該種直接性的保護路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當前我國的網絡隱私權保護多是“間接性”的,這種保護實際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比較大,是對傳統隱私權的一種延伸,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明顯存在一定的消極權能,具有較大的“被動性”,但是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這種被動性以及間接保護性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網絡隱私權保護的需求,民眾更期望能夠通過主動的方式來實現對網絡隱私權的控制,故而間接保護路徑的作用日漸降低。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應用直接保護路徑有利于司法裁判效率提升。與間接保護路徑相比,直接保護路徑將網絡隱私權確定為一項獨立的具體的人格權,成為一種重要的民事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民眾便可以應用該種權利行使多樣性的網絡隱私權保護,而且保護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姓名權、名譽權、人格權等等,這樣能夠使我國的法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同時明確合理的隱私權能夠為各種司法裁判提供參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判決,從而使判決效率提升,最終達到社會效益與司法效益雙贏的結果。
當前我國的網絡隱私權并沒有獨立成法的,是另行的散布在其他的法律當中的,所以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路徑是間接的,但是從實際上來看,網絡隱私權仍然是屬于隱私權的,而當前隱私權在民法中使屬于獨立的一項民事權利的,具體標志是2017年10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民法總則》,其中第110條的規定,開辟了隱私權直接保護模式的新紀元。隱私權的直接入法,便使得網絡隱私權能夠更合理的采用“直接”路徑進行保護。
網絡隱私權民法保護規范路徑中第一點便是對《侵權責任法》中的隱私權進行擴張解釋,從立法的角度對隱私權進行分析,并且注重分析網絡隱私法是在網絡化的環境中出現的,所以網絡隱私法應當包括網絡空間內的各種個人信息,同時包括這些信息的外延周延,這樣方能盡可能的減少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使網絡隱私權得以受到保護。
網絡隱私權中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網絡引思被泄露的源頭,所以在完善民法保護規范時候必須要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定義務進行完善,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對網絡服務提供者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這樣方能從源頭上盡可能的規避一些網絡隱私侵害。不過,這種監管必須有“度”,以免影響到了“言論自由權”等。
當前我國關于網絡隱私權侵權人員的懲罰相對較輕,對其起不到較大的震懾作用,所以網絡隱私權侵權事件時常發生。面對這種情況,必須要采取措施對網絡隱私權侵權人員進行嚴格規定,加重其損害賠償責任,從而對其起到規范作用。
本文是對網絡隱私權民法保護路徑的探究,文章在對網絡隱私權民法保護進行簡單概述之后,分析了當前網絡隱私權民法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相應的路徑,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參與其中進行探究,以優化民法中關于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從而促進我國法律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