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少靜 申光明 崔方媛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工業化建設如火如荼,為了配合國家發展,黑龍江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國營林場,組建了一套完整的林業系統,林業局、職工居民區、林業醫院、林業學校以及其他的生活娛樂設施等不斷建設,滿足著林區職工的生活需要,在“單位辦社會”的環境中,林區工人們將一片片原始森林砍到,源源不斷地供應者國家的木材需求。1998年特大洪水,全國上下一片慘淡,人們開始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十分嚴重,于是國家開始調整政策,下令林場限額生產,到2014年,全面禁伐森林,并實施生態保護。天保工程、二期天保工程將大量資金用于生態恢復建設。林業系統職工在國家“轉崗不下崗”的指導下紛紛轉業。在他們面臨生產生活轉型的過程中,許多人難以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這里的村子是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剛開始只有三戶人家,于是叫做:三家村。后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林區采伐事業的不斷繁榮,這里熱鬧了起來。而如今,在林業資源遭到粗放的開采用盡后,他們的生活也變得艱辛而不得不離開這里,昔日熱鬧的林場如今變得有些冷清,伴隨著次生林的生長和恢復,林區生產頹勢已成,難以阻擋。
隨之而來不可避免的是原來林區職工們的下崗和轉業,據調查,這里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離開家鄉不遠萬里到全國各地打工掙錢,加入農民工的隊伍。目前林區家屬區僅有幾十戶人家居住,人們更傾向于居住在附近較為發達的高楞鎮,僅在有農活的時候回到林區的房子里居住。就目前來說林區居住的多是退休的老職工,他們每個月能夠領到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在封山育林之后,政府給他們每家每戶分了幾十畝土地,用來做生活來源。但是對于退休老人來說,干農活兒終究會有干不動的那一天,僅僅靠著每個月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勉強度日尚且不足,可是又如何應對疾病帶來的醫療費用開支呢?農村的醫療保險我們是曉得的,可這個連村子都算不上的臨場家屬區又何來醫保?何來社會保險呢?
現階段林區社會保障完成了行業統籌管理,社會保障問題的壓力主要是受保人員冗雜,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離退休人員增多林區富余職工人數眾多,林區職位出現供不應求局面。另外,社會保障資金監管不到位,并且未全部納入財政預算,也未實行財政部的統一管理,缺乏完善的保障體系,沒有充分發揮林區積極性。
大多林場主要是通過苗圃經營,銷售一些木材,同時開墾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最近林場嘗試初建合作社,把土地合并起來經營,這樣效率比較高,又能提供一些工作機會。林場資源豐富,山林產品很多,野菜堅果之類的品種繁多,但是缺少銷售渠道,很多都走不出大山。這些產品基本上沒有深加工的,首先是缺少資金建廠,購買機器也需要一定的資金,貸款途徑很少,缺乏專業的技術培訓人員。其次的問題就是當地人都想要走出去,人員不斷流失,缺少勞動力。最后政策扶持比較少,支持力度也不夠,林場發展任重道遠。
封山以后,林區的采伐停下來了。那么林場靠什么生存下去呢?林場職工的工資說是政府開的,可這畢竟是緩兵之計,無法實現長久,唯一的長久之計就是林場上下探索出一條發展經濟的新路子來,我們觀察了解發現,這條新路子,已經現出苗頭。比如,在這個林區,有林區工作人員,即20多個護林員,有放牛的,有養羊的,有養蜂的,有搞林下種植、養殖的,還有種地的(大面積的玉米和大豆),只不過他們的經營較分散,需要一個力量把這些分散的經營組織起來,才能更好的充分利用好林區的自然資源,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1.缺少以國有林場資源為基礎進行開發的針對性策略
自國務院頒布《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以來,方正縣國有林場按照改革要求,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開始封山育林,嚴禁砍伐,明確林場保護生態的責任,但是沒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使得林場改革模式千篇一律,林區發展沒有凸顯特色,缺乏競爭力。
2.林場監管體制不健全
在改革前,國有林場是政策性較強的資源經營性單位,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病。改革后林場雖然開始向企業化管理方向的轉變,實行國家、省、市三級監管,監管機構積極性難以調動。林場的森林經營方案、生產計劃與實際生產質量之間存在脫節,降低了經營水平,并且林場居民的生活質量沒有實質性提高。其次,雖然制定了收益分配方式,但仍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
3.沒有完善職工就業和社會保障體制
改革的目標是實現職工“內部消化,多渠道就業”,方正縣林場目前在職職工116人,通過購買服務來實現林區的管理,其他富余職工沒有完全得到妥善安置,轉崗職工缺少再就業技能培訓,職工社會保險難以保障基本生活。困難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申請條件較多,步驟繁雜,范圍小,在“應保盡?!狈矫孀龅牟坏轿?。
1.林區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優化配置
林場內山林產品豐富,純天然,本該有廣闊的銷售市場,但是由于沒有形成以精深加工為重點、以國內和國際市場為導向的林產品加工集群的發展模式,產品都是作為原料銷售,或者根本無法銷售,利潤空間狹小,導致產品資源的極大浪費。
2.忽略了品牌效應
作為東北地區的國有林場,地大物博,并且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產品都具有地域特色,品質優良,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品牌宣傳,也會導致產品難以擴大市場?,F在的方林縣國有臨場雖然建設的有自己的產業結構,開發了旅游資源,但宣傳工作做的并不到位,影響力也就很小。
1.社區建設規劃不完善
現在的林場社區是林場改革后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社區,社區建設應該因地制宜,與林場發展實際相結合,但由于缺乏具體的經驗,導致林場社區建設模式化嚴重,浪費了當地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沒有科學有效的規劃機制,就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造成社區建設缺少配套的服務設施和公共設施,忽略林區經濟社會轉型的實際需要,限制了社區的充分發展。
2.社區建設缺少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目前的林場社區建設主要依靠政府的配套資金,政策導向性資金投入幾乎沒有,加上當地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社區建設發展速度緩慢。資金投入不足會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設施建設的不完善,進而影響林區居民生活環境的質量?,F在雖然政府號召“三社聯動”,但缺少具體的政策引導和經濟鼓勵,社區建設未能獲得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
3.林場居民缺少強烈的社區認同感、責任感
隨著經濟的發展,包括林場改革的實行,越來越多的居民都走出林場,外出尋找謀生渠道,或者定居在外,歸屬感漸漸消失。留下來的居民對社區建設以及社區公共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常常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這也給社區建設的進程和效果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4.社區建設相關政策不完善
一是對轉崗職工的再就業缺乏鼓勵與培訓,原有林場職工在改革后失去工作崗位,如果不能及時再就業會導致勞動力的流失和浪費。二是林區的社會保障體制有待完善,原有的收入來源消失,基本生活需要難以保障,這就需要提高生活補貼,改善失業、醫療、教育、衛生等社會保障的執行力度和范圍。三是需要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除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滿足居民的精神需要,不僅要豐富居民日常生活,同時也要通過文化生活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增強凝聚力。
1.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性
吸引社會組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首先,可以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組織,或者加大培育社會組織的力度,建立以社區為平臺.公益性為宗旨的多元化社會組織體系,并且建立健全社會組織服務管理體制,引導各方面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林場居民生活改善工作。針對居家養老、扶貧攻堅等多元化需求,引導提供特色服務,形成“基礎服務+特色服務”的配套供給模式。不僅為居民衣食住行提供幫助,而且也要豐富林場居民的精神生活,健全價值觀和提升幸福感。根據調查,發現林場居民幸福感普遍較低,幾乎沒有精神需求,生活追求僅限于溫飽,過于安于現狀,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組織的廣泛性,在為人們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基礎之外,豐富居民文娛生活。
2.充分發揮社區工作的重要性
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建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大力推進社區工作者專業能力建設,推動社區工作者向專業社會工作者轉化。社區可以建立一些放松室,沙盤室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幫助居民進行心理放松。
3.引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積極開發社會工作專業崗位,按需設崗、以崗定薪,落實社會工作師相應的薪酬待遇,更有利于吸引人才,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方法了解林場居民的生活困難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針對居民的具體問題,制定工作計劃幫助居民解決問題,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聯系各方資源,盡量幫他們解決問題。
林場資源豐富,山林產品很多,野菜堅果之類的品種繁多,并且蜂蜜香甜又營養,但是缺少銷售渠道,很多都走不出大山。所以我們可以充分開發這些資源,邀請技術管理人員指導資源利用與開發。改變以往僅限于低價販賣原材料的銷售方式,應改善生產方式,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加大技術投入,獲得更高利潤,一方面是資源充分利用,提高經濟水平。另一方面,產業的發展是必須要大量勞動力,能夠為下崗員工提供生活來源,可以使得居民不用遠出工作,背井離鄉,促進林場整體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開發林場景點旅游,修繕鴛鴦峰景區、響水河漂流景區、休養度假中心等旅游景點,招商引資進行項目規劃包裝??梢詫⒘謭雎短靾龅剡M行外包,實現固有資產增值,增強林場經濟效益。
1.完善交通設施
林場交通極其不便,這不僅限制了林場內部人員走出去,也限制了外部資源的流入。交通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過于閉塞會導致與外界交流受限,不利于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加大投入,促進當地交通設施的完善,使得外部資源充分流入,也可以推動林場居民走出去,學習外界發展新信息,開闊眼界,共同促進林場發展。
2.完善娛樂設施
林場居民生活娛樂非常少,整個林場村落都沒有發現娛樂設施。政府應建立娛樂設施,豐富林場居民的精神生活,感受個人價值,提高村民幸福感。只有當人們精神世界富足,人們才會團結起來,共同促進林場發展。
3.開辦基礎教育
林場的孩子由于林場沒有小學,只能外出就學,而且還要家長陪讀,造成了很大的家庭負擔,更甚至有的孩子直接輟學。政府應加大林場的教育投入,引進教育人才,提高林場教育水平,為林場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推動林場未來發展。
4.完善醫療衛生設施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林場居民面臨著看病難問題,這需要迫切的解決辦法,政府部門和衛生部門應加強合作,完善林場醫療保障措施,提高林場醫療衛生水平,解決民眾實際困難。